徐昕
摘 要:自然具有相對于人的優先性,并為人類生存提供所必需的土地、原材料等各種自然資源,與人的勞動共同構成財富的源泉。資本主義農業生產作為人類生產發展的一個階段同樣離不開自然界,然而,這一生產過程卻以追逐利潤為目的,全然不顧自然環境的承載力,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狀態,導致自然危機和社會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資源環境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制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因而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制度同合理的農業生產不再相容。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就是在批判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的局限性中建構的。只有在“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共產主義社會才是人類未來的生態出路。以生態文明的視角深入挖掘和系統學習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的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對我們堅持和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以及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生態文明;資本主義農業危機;共產主義
一、資本主義制度與合理的農業生產不相容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農業危機本質上是由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引起的。“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或特點是,它發展工業比發展農業快。這并不是由于土地的性質,而是由于土地需要其他社會關系,以便按照它的性質實際加以利用。”[1]
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斷掠奪土地自然力
在資本主義社會,無論是小土地所有制分散孤立的生產條件,還是大土地所有制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對農業人口的剝奪,對自然力的破壞而使得土地的生命力受到損害,持續不斷的再生產難以為繼。“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2]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農業生產受到巨大沖擊,人和土地自然力之間的物質變換難以為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始終存在著這種無法調和的矛盾。資本主義農業技術異化導致土地越來越貧瘠。資本家會通過采用農業技術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壤肥力,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但技術進步又會不斷轉變為資本主義農業掠奪土地自然力的新手段。
2.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對勞動者進行掠奪,使正常的農業生產無法維系
資本主義農業是從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產生的。資本主義大土地所有制的天然優勢使得大工業和按大工業方式經營的大農業相結合成為可能,這種所有制有條件也更適合采用新技術進行生產,同時也就獲得了掠奪性使用土地的條件。一旦農業按照工業化方式經營,必然會造成對勞動力和土地的雙重濫用和破壞。致使資本主義農業引發一系列生態矛盾和階級矛盾。
3.馬克思在對棉花危機的分析中開始留意到市場機制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注意到,資本家由于害怕長期投資,往往會避免在植樹、土壤保持等等長期項目上投資。并且資本家對于利潤的盲目追逐也使得他們無法兼顧到自然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長遠利益。稀缺性不僅僅是由自然資源短缺造成的,也是由資本主義無法有效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的,時而發生稀缺性危機。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資本主義同合理的農業生產相矛盾。
二、解決資本主義農業危機的生態出路
把取自土地的東西還給土地——實現人與自然之間良性循環互動。農業生態環境問題不是由鄉村或者城市某一單方面造成的,而是社會發展的系統性問題。城鄉“二元結構”造成各種生產要素從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由此形成的城鄉生態對立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斷裂,取自土地的東西無法正常歸還給土地。因此,要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就要使得城鄉要素的良性流動,城市化建設過程中,要合理規劃空間布局,保證城市土地高效利用。同時在農村改善農業生產技術,合理處置生產和消費排泄物,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有序進行。
堅持農業生態公正思想——人類要做好家長將改良了的土地傳給后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在農業生產中,我們更加不能從事破壞土地的有害勞動,要注重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必須做好家長,呵護好土地,將改良了的土地傳給子孫后代,才能保證人類社會永續健康發展。人類只是土地的占有者,而不是所有者,我們要增強保護土地資源的責任意識,樹立生態公正的理念,合理使用土地自然力,保證人與土地等自然力之間可持續的互動關系。
人類走出農業生態危機的社會主義前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控制農業生產。馬克思主義認為,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類主體能動性的發揮,要基于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的前提。在共產主義的條件下,人們擁有足夠的能力去科學認識并合理利用自然規律,使之為人類農業生產發展服務,真正從自然的壓迫和人的壓迫下解放出來,實現自然和社會的雙重解放,為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開辟道路,是自然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真正統一,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
三、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中國化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中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是我們在發展實踐中無法回避的重大議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是在探索把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需要我們認真學習領會,準確把握其要義精髓。
馬克思認為只有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以合作生產為基礎的合作制經濟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實踐,這種制度不但能夠動搖舊有的剝削制度的經濟基礎,還能夠向世人證明,合作化經濟擺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束縛,克服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所造成的一系列農業生態危機,通過“聯合的勞動”仍然能按照現代科學的要求進行大規模生產。而這種生產已然是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人類本性的活動,在新時代,我們要積極探索新型合作化道路,為農民探索兼顧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
唯物史觀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匯聚起億萬民眾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磅礴力量。在全民共建中共享生態之美,守護住農村的凈土和良田。建立保護人民群眾生態權益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業生態治理體制現代化,真正做到以人民為本位,回應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新期盼。著力優化農業生態治理格局,積極探索保護措施、治理經驗,形成民眾智慧的合力,彰顯社會主義制度下黨領導合理規劃社會主義農業生產的優越性。
生態問題業已成為不容忽視的民生議題,也是一項重大的政治問題。農業生產關乎民生福祉,尊重和保護民眾農業生態權益刻不容緩,這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戰的進展成效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否在可持續性中開辟更加廣闊的前進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3]落實生態宜居重在行動,不斷貫徹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取得更大進展,守護住民眾的鄉土家園。
四、結語
縱觀馬克思恩格斯在一生的理論著述和實踐求索,他們從未停止過對“兩大和解”---即“人與自然的和解、人與人的和解”的思考,《資本論》更像是貫徹這兩大和解的思想利劍,在思考階級矛盾引發的社會矛盾的過程中,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關于資本主義農業生產方式的分析,充滿了對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系統性思考。認真研讀并反復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中國化,推動生態文明邁上新臺階,開辟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道路,形成解決人類生態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和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32、406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頁
[3]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求是,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