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紅
摘 要:近些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外出務工、經商的人越來越多,使得他們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輩照看,有的托付親戚朋友代管,讓這些孩子成了“留守學生”。目前在不少農村學校隨著普及義務教育的開展,學校布局調整,拆村小合并建成完小,造成住校學生人數呈上升趨勢,“留守學生”已占到了相當比例,成為了班集體中一個較有影響的群體。關注少年兒童身心健康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及教育的熱點,是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必須正視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現狀;對策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的涌向城市,農村“留守兒童”不斷增加,孩子的教育問題卻日漸突出。對于我們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來說,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
一、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⒈在學習方面,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 有厭學傾向。 留守兒童由于父母的外出, 影響到了學習的輔導和監督,他們的學習態度逐漸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現不完成作業、遲到等不良現象,“讀書無用論”逐漸在他們中間抬頭。
⒉在生活方面,留守兒童生活中很少得到父母的指導,54.3%留守兒童選擇的第一求助對象是同伴;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普遍偏低。
⒊性格柔弱內向、孤僻自閉,存在自卑心理障礙。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孩子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懷,往往會變得焦慮、孤僻。留守兒童遇到一些麻煩事,有的靠自己“武力”解決,有的則內心充滿恐懼,柔弱無助,漸漸趨向自閉。我發現大部分留守兒童都不敢抬頭看陌生人,不愿開口說話。
⒋逆反心理嚴重。留守兒童逆反心理極強,對抗情緒很嚴重。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懷疑,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潛意識中的不信任嚴重影響了孩子與他人的社會交往,甚至感覺自己遭到社會和他人的遺棄,對社會產生逆反心理和仇視態度。
二、設立心理輔導室和開展班級心理輔導活動
從我們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據兒童心理發展各個階段的年齡特點,為客觀地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健全個性這一目標,具體進行下面內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⒈ 親情鏈結途徑的探究
據有關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在童年及青少年時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決定其性格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的關鍵因素。而隔代撫養或者由其他人代管是很難達到父母的教育效果的。全寄宿學校“留守孩子”怎樣與父母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我們將通過實驗研究出一條書信,親情電話,家長學校相結合的途徑來彌補親情教育缺失這一困擾“留守孩子”教育的頑癥。
⒉“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傾訴信箱”、“校長信箱”、“知心姐姐信箱”、“家長信箱”等,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心理輔導教師,定期對“留守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矯正活動,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為“留守兒童”作心靈“按摩”。各科老師經常利用校信通和家長溝通交流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⒊重視家庭教育,家校相連,共育“留守兒童”
極探索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為指導,家長學校為龍頭的工作運行機制。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主要對全縣家長學校進行指導,家長學校主要采取舉辦培訓班、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傳授科學的家庭教育理論,指導他們對“留守兒童”進行正確的教育、管理,促進“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逐步走上科學化。
⒋學校生活適應輔導
在學校這個有組織的教育教學環境中,兒童能否學會有效地適應學校生活的要求,不僅直接影響到兒童的課業學習,而且關系到他們的身心發展、人際交往和群體生活等方面。通過游戲、故事、榜樣示范等方式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養成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學習上,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情緒發展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高興、快樂,幸福、滿足等積極健康的情緒;在集體生活中,教師要指導、培養和鍛煉學生的交往技能,幫助他們掌握各種交往策略,建立和諧良好的同伴群體。
三、活動承載,內容豐富,讓留守兒童心理拓展訓練有實效
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展開心理拓展訓練收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愛心傳遞”“好朋友互助互愛”、“心語心橋師生談”等活動,有效緩解了留守兒童中存在的人際關系不良等共性心理問題,使他們學會了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同學互敬。留守兒童俱樂部、關愛留守學生日記、我和你一起過生日,過和一本書,生日時學校會給孩子們準備一個蛋糕、一張賀卡和一本書。使留守兒童們開闊了視野、陶冶了情操、體驗了關愛,感受了生活的美好和意義。
總之,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融合。齊抓共管才能取得明顯效果,和諧的社會環境對留守學生的成才也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解決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此項工作中來,形成人人都來關愛留守學生的濃厚氛圍,真正為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參考文獻:
[1] 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2]于慎鴻.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J].中州學刊,2006,(3):128-130.
[3] 梁嶺,鄭麗.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⑺:84-86.
[4]林燕華.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5):121-124.
[5] 吳承紅,蔡澄,邵啟揚.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
[6] 陳少華,馬勇瓊.農村“留守兒童”心里問題探析[J]. 玉林師范學院報,2006,(4):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