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璘
摘 要:時下,互聯網已經盛形于社會各個領域,大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節奏,人們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也發生了的改變。高校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方法也應隨之進行改革和創新模式。本文先是分析了高校計算機課程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再進行教育教學方法的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計算機;課程教學
在“互聯網+” 背景下,任何一種傳統行業都發生了質的改變,都有可能出現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比如互聯網+農業,農業產品與互聯網的完美組合,產生了很多關于“三農”附屬產品,同理可得,高校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融入互聯網這個廣闊的領域,便能產生應有的互聯網優勢互補,必定能有效提升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效率。
一、高校計算機課程教學的現狀
1.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目前,大多數高校依然是采用以往的傳統授課模式,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學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所需要的知識,導致學生不能夠深入地理解所需要的知識,不能準確地把握重難點,學生和老師進行互動的時間和機會比較少,課堂氣氛太過沉悶,老師不能充分了解到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2.傳統教學方法,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途徑還是不夠暢通,以往的老師主要是通過班級里的課下作業、移動電腦等多種渠道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這樣的方式雖然是1對1的教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但是,老師沒有充分地了解整個班級的實際學習情況,只是掌握了一些積極性比較高的部分同學。
3.傳統教學方式,不利于拓展學生視野
老師由于傳統教授講解的方式,導致學校師生在這個課堂過程中的交流和互動環節比較少,學生們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比較少,大多數的時候都只是單純依靠一個教師或者幾個人來說話和講解,而且學生們還缺乏多方面、多視野的去了解和提出問題。在如今這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下,信息每分/秒都在更新,因此對于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年齡和個體都會對其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如果我們的老師不能充分地給予我們學生提供足夠的交流和溝通空間,導致我們的學生對所需要知識的理解得不夠透徹,對于一些操作性強的課程,學生更不容易把它們掌握得很清楚,比如說網頁的制作、圖像處理等。
4.傳統教學方式,形式單調知識面狹窄
在“互聯網+”模式下,學生們就可以直接運用電腦和計算機去查閱與其他相關的知識,隨時隨地去探索新的技術,結合當前學生的實踐情況,開展了教學活動。
二、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計算機課程教學方式的探究
1.靈活多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采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的興趣和主體性,讓我們的學生積極參與到網絡課程的活動中去,改變以往沉悶的網絡課程氣氛,鼓勵我們的學生更好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學會網上搜索和查找,擴寬自身的知識面。
2.通過互聯網各種社交軟件,建立專門的討論小組
利用“互聯網+”的模式,發揮各種學習軟件的功能和作用,比如 QQ、微信,將自己相應的學科討論群組全部建立了起來,實現了無障礙的交流,在這個小組里,學生隨時都可以進行提問,老師也同樣可以隨時為每位學生提出問題,將自己的學習平臺全部創建了起來,實現了資源的共享,有利于促進學生以后的研究和學習,通過這個平臺,老師將與其他的教學內容分享。關的視頻和課件已經上傳到了平臺上,供廣大學生下載和觀看,讓廣大學生隨時任意都能上網學習。這樣,在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同時,提高了學生們的獨立自主和探究能力。
3.利用互聯網,創建優化教學環境
要想真正有效地做到提升教師課堂的互動教學效果,老師首先就應該能夠掌握每一個教學班級的授課學生和老師人數,如果一個教學班級的授課學生和老師人數過多,就很難保證每個學生都聽得懂,學生也不能及時地發表他們的學習意見和觀點,因此我們老師可以優先考慮充分利用互聯網,可以極大地有效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4.與時俱進,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節奏
教師應當充分地結合教師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課堂的節奏,創新教學的方式,給予他們課堂更為豐富的趣味性,做到與時俱進,調整自己的教學形式。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教師們可以創新自己的教學形式,采用翻轉課堂、微課視頻等教學形式,將學生們的目光和注意力極大地吸引,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5.在互聯網背景下,創新教學實踐模式
大學生的計算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我們也發現,社會越來越多地需要有專業技術和能力強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加強對計算機專業教學的研究和實踐,增強學生的計算機專業化程度和技術水平,教學內容也要與時俱進,打破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探索和嘗試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們多多參與自主學習的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技術能力,培養和涌現出社會所迫切需要的技術和人才,為以后順利完成工作奠定基礎。
6.充分利用互聯網,實施因材施教策略
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已經完全具備了獨立思維的能力,在對于計算機課堂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求我們應該很好地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充分地了解每一位大學生的實際和學習狀態,讓他們充分地認清自我,促進學生們均衡地發展。
三、小結
總之,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應該進一步創新計算機課程教學方法,發揮各類軟件的功能和作用,實現資源共享,為學生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賈月樂,張靜,丁鵬.“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模式探究[J]. 教育信息化論壇,2019(1):82-83.
[2]趙思佳,尹婷. 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的幾點認識[J]. 信息與電腦,2018,(11):239-240.
[3] 陳艷華,張凱. “互聯網+”背景下的計算機課程教學探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34(10):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