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潔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開展與深入落實,我國的基礎教育對于教學更加主張文化多元、人文關懷、回歸生活;對于教師,更加倡導其主體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了更貼近新課程的要求,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語文教學決定采用“以學論教”的方式,以此改善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本文便從“以學論教”的角度闡述了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的實施分析。
關鍵詞:以學論教;課堂優(yōu)化;小學語文
在傳統(tǒng)的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模式基本為傳授式,即復習-授新-鞏固-應用,總結起來,就是老師傳授的多,學生學的少。但1980年開始隨著新課改浪潮的涌進,“以學論教”逐漸深入課堂,多數(shù)地區(qū)開始以此理論進行教學實踐,同時也被教師、學生所接受和認可。
1.“以學論教”理論基于小學語文課堂優(yōu)化實施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課堂優(yōu)化的實施,需要正確的課堂理念作為指導,“以學論教”作為“少教多學”教學理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語文不再是僅僅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工具性學科,而是帶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影響學生精神領域的人文性學科。教師的目標也從單一的知識目標轉化為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和文化素養(yǎng)。因此,“以學論教”對于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的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以學論教”理論基于小學語文課堂優(yōu)化的實施策略
2.1以“學”為中心
小學語文課堂得以優(yōu)化實施的關鍵策略在于注重個體的綜合發(fā)展,即教師應將學生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
2.1.1超前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校和教師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到具體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就是要尊重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以往的教師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生必須在上課前進行充分的前瞻性預習。“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也是課程標倡導的新理念與新要求。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體現(xiàn)的超前性即是對舊知識的復習,又是對新知識的預習,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學習習慣。
2.1.2 獨立性
以“學”為中心不僅要求個體有超前性,更要求個在教學活動中兼有獨立性的特質。這就要求教師在此過程中需不斷強調、要求學生逐步擺脫對小學語文教師的依賴,進行獨立思考,并能依據(jù)導學案的引導主動熟練地展開認讀、朗誦、批注、查閱等教學活動。
2.2以“教”為輔助
學生群體因為出生前的因素以及出生后自身的積累、家境等不同,學生個體因為學習技能、認知能力、學習態(tài)度而存在著差異性和豐富性。關注個體差異性是課程標準改革提出的重要理念,要求教師做到“目中有人”,在課前備課和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中,即要注重學生的共同特點,又要預設及關注學生個體存在的不同。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才能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展開中提供“教”的珍貴資源。
2.2.1 針對性
因為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之前,依據(jù)教師提供的導學案已經(jīng)對將要進行的學習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也能夠提出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便可以根據(jù)這些問題和疑惑展開課堂教學。教師在課堂教中,應盡量減少對學生已把握的知識點,學生在“學”中能把握的知識點做過多地講解,真正達到“以學論教”中體現(xiàn)的“以生為本”理念的原則,做到“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宗旨。
2.2.2 參與性
基于學生對于小學語文學習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采用“因材施教”的形式,對不同學生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專門的講解。同時教師也可以以此差異性為契機,激勵學生與學生之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交流、溝通、協(xié)作和商議,做到“全民參與”。使學生在“學”中產(chǎn)生的不同思想與觀點在課堂活動中進行融合與碰撞,更能深入透徹的理解和掌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內(nèi)容。
2.2.3 發(fā)展性
“以學論教”要求教師在“教”中使學生對小學語文知識鉆研、運用以及生存的能力發(fā)展深遠,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生活中所需要的心境和情感的領悟以及道德和品行的發(fā)展。每一位教師用“心”施教,讓每一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人格修養(yǎng)得以健全。
2.3 開放性和生成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內(nèi)容不僅包括基礎知識的學習,還包括閱讀和寫作,隨著新課改對兩者要求的提高,教師也應該在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在“以學論教”理念的指導下有所突破。創(chuàng)設相應的學習情境,感情基調,牢牢把握閱讀理解和寫作的重難點,讓學生在淺顯的理解意圖的基礎上,更能自主的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形成開放性和生成性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3.結語
“以學論教”的教育改革措施改善了以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的弊端,不僅單一的講授知識,更是要教其處世,不僅“傳道解惑”更是“教書育人”。“以學論教”理論基于小學語文課堂優(yōu)化實施,優(yōu)化了教師“填鴨式”的教學理念,優(yōu)化了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然而小學語文教師要將“以學論教”理論巧妙的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還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和文化底蘊作為支撐,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主動、高效地提高自己知識和品德素養(yǎng),教學和科研能力,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文學作品的底蘊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呂金波.“以學論教”:初中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改進策略的標尺[J].基礎教育研究,2020(15):41-43.
[2]蔣希罕.以學論教——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語文寫作課堂的探索[J].教師,2019(34):41.
[3]苗雪鳳,付清華.基于“以學論教”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的實施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7):12.
[4]苗雪鳳,付清華.基于“以學論教”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的實施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7):12.
[5]林滿發(fā).基于“以學論教”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的實施探討[J].試題與研究,2019(13):53.
[6]趙璐.基于以學論教的小學高年級閱讀指導意見研究[J].華夏教師,2019(01):15-16.
[7]林鳳武.基于“以學論教”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優(yōu)化探究[J].學周刊,2018(24):143-144.
[8]毛培武.如何落實“以學論教”的核心理念[J].山西青年,2018(06):121.
[9]孫麗華.基于“以學論教”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的實施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9):4.
[10]何雪塵.試論基于“以學論教”的語文寫作教學設計優(yōu)化的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