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旭
摘? 要:核心素養是新課改背景下逐漸進入初中美術課堂中的新型教育。核心素養理念指導,有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專業素養。本文分析現今課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闡述核心素養運用的功效,以提升學生美術成績和提高美術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初中美術;核心素養;教學
現今社會,學生的教育需要全面發展、多元化、培養審美能力。新課改時代背景下,核心素養是不可避免的新型教育。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和美術藝術的特質密切相關,也體現出了學科的審美創造特性,同時也彰顯了社會需求以及美術教育的目標和方針。促進美術藝術繁榮發展,應該把核心素養教育作為重要依托,拓展美術教育的路徑。教育面臨新的挑戰,需要美術教師從實際出發,構建日益完善的教育體系,加強核心素養滲透,以此實現核心素養教學價值,推動學生成長。
1.把握核心素養內涵,奠定初中美術教育基礎
核心素養的內涵各類學科,內容不同。美術學科中,綜合涉及美術表現、審美素質、創意實踐等要素。現今的教學采取的教育方式是凝固的知識采取灌溉,雖實現了知識積累,卻導致了素養逐漸衰退,素養不等同于知識,信息時代下,如何實現知識液態化,聯系學生實際生活進行優化是問題所在。
美術學科的特性決定了要推動美術藝術的發展和藝術魅力的展現,必須要運用多樣化的實踐方法,不管是創作作品還是對作品進行研究,都需要重視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在多樣化的生活實踐當中引導學生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比如課本中日常風景畫的講解,花朵、草葉的照片播放,還有瓷器、瓦器的精美圖案,這種常見的自然淳樸之美都能夠讓學生耳目一新,陷入對物品獨特之處,色彩組合規律,形狀排列等的興趣之中。再比如定期做剪貼板、畫科幻畫、做簡易手工、雕塑、黏土等都可以完善學生的美術技能,并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想象力與創造力。這種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美術指導方法,可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積累,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最重要的是奠定初中美術的基礎。
2.凸顯核心素養作用,革新初中美術鑒賞活動
美術藝術對色彩以及線條都有著很高的要求,當然這些也是美術藝術的基礎構成要素。為推動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必須將增強學生的基礎認知作為重中之重。毋庸置疑,臨摹和鑒賞是提高學生基礎認知水平的有效方式。教師在選取美術作品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喜好、生活經驗以及教學要求,設計有意思的問題與選擇合適的作品。對美術課程的認知不能夠只局限于“繪畫”的層面,凸顯核心素養的作用,就要從美術審美、鑒賞、創造等多元化角度培養學生,陶冶其情操,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專業素養。
如何優化現今初中美術欣賞教學,可以從基礎技巧與德育兩方面入手。首先,教師可以選擇莫奈的作品,如《睡蓮》、《日出》等來為學生打開色彩與光影的印象派大門。教師可以選擇齊白石先生的傳統繪畫作品,讓學生欣賞到古風凝練的別樣藝術。可以選擇幾何抽象作品,讓學生明白幾何之間的奧秘與搭配。還可以選擇迪士尼與漫威的動畫電影進行播放,讓學生感受美術作品的魅力,掌握技巧的同時,又從作品中感知到真、善、美,以此來有效展開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同時,在欣賞之余,教師應實行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同學們各抒見解與觀點,互相碰撞,真正迸發對美學意義的思考激情。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九課《林間小道》,七年級第六課《花的變化》等,教師都可以加以設計,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美麗描繪,感悟各種形狀與色彩外觀的創意想象,啟發學生的審美意識。重視欣賞教學并進一步優化,培養核心素養,是現代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
3.發散核心素養外延,增強初中美術創意想象
創意實踐能力是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也是教師在美術教學當中需要達成的目標。教師應該提高對創意實踐的重視程度,靈活應用科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實踐素質。教師應該留出充足時間引導學生動手創作,并且強調在畫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比如課本上的《關注你、我、他》教學時,教師應該相對基礎內容進行說明,接下來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講出各自的不同點,再以家人或朋友為題獨立創作,闡述作畫意圖,總結實踐經驗。核心教育理念下,教學方式逐漸從抽象化轉變為具體化,將抽象的知識點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能夠為學生創作良好的解題思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創意實踐過程中,創意想象,自主創造能力逐漸得到提升,對其他學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學生擁有了美學意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與需要就更加得心應手。在布置作業時,需要重視人文方面的體現,多鼓勵與肯定,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將美術與其他學科融合,發散核心素養外延。
美術學科是當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學內容,核心素養是現代化與創新化的凝練,如何在課堂中合理應用,深入滲透是學校與教師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教師不僅要傳授美術知識,更要學會培養學生多方面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維,找到其興趣所在,助推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建明.在繪畫中成長——基于初中美術核心素養培養的博約課堂構建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7(33).
[2]馬蘭.核心素養在初中美術課堂中的體現.美與時代(中),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