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煥
摘要 新課改的提出并逐步深入,要求當下的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明確情境教學法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結合教學實踐闡述情景教學法的教學策略,落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 情境教學 現狀 策略
歷史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學生想要學好該門課程,除了掌握歷史故事外,還應基于這些歷史內容提升自身素養。這就需要教師明確教學的最終目的,基于目的不斷地優化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落實學生的時空觀念、價值觀念等歷史核心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歷史核心素養以及情境教學的基本闡述
核心素養是基于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所構建的一種教學理念。總的來說,核心素養就是學生在被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以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一種能力以及品格,學生一旦形成這些品格,則可以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歷史核心素養則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為解決真實問題所表現出的一種價值理念、品格以及能力,如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素養、歷史解釋素養以及家國情懷等。通過培養這些素養,可以為學生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情境教學法是當下各個科目教學環節中使用較多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基于學習的目的,創設一些生動的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獲得相應的素羔一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現狀分析
幾乎每一位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都會采用情境教學法,但是學生的參與度并不高。不是因為情境教學沒有用,而是教師在情境創設時缺乏多樣化的手段,僅局限于單純描述畫面,由學生自己想象。很明顯,在這樣的歷史情境中,學生很難被吸引,也難以調動學習的興趣。在初中歷史教學階段,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繼而提高課堂學習質量。然而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一味地自說自話,未注重和學生之問的有效互動,這也使得學生在情境化的過程中出現走神、開小差等現象。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策略
1.基于多媒體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是一種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有利于幫助學生揭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世界,并提升解答歷史題的質量。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明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到當時社會的情境中,觀察社會的現狀,并且直觀地分析產生這類現象的原因,逐步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這一節時,學生需要先了解秦朝的暴政的體現,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道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先為學生展示幾幅圖片,分別是較為繁重的兵役、農民不堪重負的賦稅、較為嚴苛的刑法,讓學生對圖片上的內容進行思考。接著,教師再播放陳勝、吳廣起義的圖片或者視頻,讓學生思考他們為什么會起義。有了前面的幾幅圖片的鋪墊,學生腦海中已經有了一些秦朝暴政的想象,在思考起義的原因時,就會將這兩者相互聯系,逐步形成對客觀事實的分析和探討能力,落實唯物史觀核心素養。
2.基于問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最本質的一個體現就是時空觀念。學生想要學習好歷史這門課程,必須在腦海中建立時空觀念,只有建立了時空觀念,才能夠真正地了解當時的背景,對人物行為進行正確評價。但是對于初中生而言,時空比較遙遠,他們并不能夠直觀認知,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幫助他們置身時空之下,逐步加深認知。例如在學習“隋朝的統一和滅亡”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復習并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問題一:隋朝統一的時間;問題二:在統一之后所做的貢獻;問題三:隋朝滅亡的原因和時間;問題四:建立整個事件的時間軸。因為初中生接觸歷史的時問并不長,并不具備全局的分析觀,所以在培養時空觀念時,教師可以先選擇一些較為簡單的事件讓學生分析。學生可以在課本中找到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并在繪制時問以及事件軸的過程中,培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3.基于表演情境,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是整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其他核心素養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徑。學生想要驗證過去事件與人物的真實性,就需要自己尋找有利的材料去判斷并運用,分析其可能性。學生分析的過程,就是在培養史料實證、辯證統一的能力。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這一節課時,其包含的各種思想主張非常枯燥和乏味,學生也很容易記混。如果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往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不同人物形成思想的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閱資料,繪制孔子的年表,并將其表演出來。例如,某小組的學生演繹了孔子1歲時取名仲尼,20歲生孩子,孩子取名鯉、字伯魚,孔子73歲亡。很明顯,這個小組所繪制的孔子年表并不完善,可以由其他組的學生繼續演繹。此時,就有小組將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思想補充表演出來。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繪制了較為完善的孔子年表,也了解了孔子不同時期的思想;在史料分析過程中,理解了孔子為什么會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孔子思想的由來。
初中是學生接觸歷史的初步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有利于為學生學好歷史這門課程奠定基礎。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教師要善于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要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落實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民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