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映映 易麗霞
初中英語寫作教學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例如,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注重詞句講解、語法分析,而對語篇關注嚴重不足;學生沒有意識到寫作總是與任務情境相關,任務意識、目的意識和讀者意識普遍薄弱,習慣照搬范文等。張榮干(2016)將中學英語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真實寫作目的的缺位(導致缺乏對象意識);其次,學生真實意思的缺位(導致對寫作活動失去興趣);再次,真實輸入范文的缺位(導致學生寫作能力與真實生活相脫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新一代國家課程標準(程曉堂、趙思奇 2016:82)。核心素養具有跨界特性,即核心素養體系所描述的均是跨越行業、學科等范疇界限的社會全體成員所共有的必備素養(Rychen 2009;姜宇、辛濤,等 2016)。在這一視角下,互動(interaction)教學特征被賦予新的內涵,而中學英語互動寫作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亦值得被重新探討。張榮干(2016)認為,采用語言核心素養視角觀察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也就是采用一個跨語言的、從一般寫作角度出發的視角,其要求中學英語寫作過程中互動的參與要素不僅僅是教師與學生,還包括文本及目標讀者。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寫作互動相應的讀者或作者,即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互動的三大要素:文本、作者、讀者。而當前的交際語言教學的語言學習觀有交際原則(涉及真實交際的活動)、任務原則(為完成有意義的任務)、意義原則(對學習者具有意義的語言)等三大原則(Richards&Rodgers 2001:161)。總之,核心素養下的中學英語互動寫作教學設計應遵循兩大原則:圍繞寫作目的或交際目的展開互動,基于文本展開互動。
下面就基于上述現實問題與研究成果,以外研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Module 12 Western Music的一堂話題延伸寫作課為例,探討核心素養下初中英語互動寫作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本堂課結合現實背景(南昌市正在申辦“一帶一路”音樂節,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對中國青少年的音樂品味充滿好奇),設計了真實的寫作活動(青少年音樂大使需要撰寫一份關于中國青少年音樂品味的調查報告。為了完成調查報告,青少年大使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真實活動,即調查問題的思考與選取—設計問卷—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撰寫報告—修改報告等)。
1.基于內容的“真”整合
真實性寫作任務的設計需要整合教材的話題知識、語言知識和話題情感。本堂課的寫作任務整合了以下三點:整合話題知識,即不同的音樂類型、樂器、音樂感受等;整合語言知識,即積累與話題相關的詞匯等;整合話題情感,即保持文化開放的心態,欣賞中西方不同音樂,并關注中國音樂。本課的寫作任務通過設計問卷、撰寫報告的方式運用所學語言知識,調查中國青少年欣賞音樂的習慣、對中西方不同類型音樂的偏好等。
2.基于學生的“真”實際
真實性寫作任務的設計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興趣愛好及語言、思維水平。本堂課的授課對象為江西省南昌市豫章中學七年級的24名學生。根據課前進行的調查與訪談了解到,學生對音樂話題十分感興趣,對同齡人的音樂習慣及品味亦充滿好奇,并喜歡與同齡人尋找情感共鳴。另外,他們喜歡談論觀點,但以自我感受為主,未上升至邏輯表達,即基于理由表述觀點;他們參加過問卷調查,但未嘗試過設計問卷、分析數據及撰寫調查報告。因此,在設計時,筆者充分挖掘學生喜愛的音樂作品,注重鍛煉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為其準備了真實的調查問卷和半結構化的調查報告。
3.基于學生的“真”目標
真實性寫作任務的設計需要貼合學生的語言、思維、文化及學習能力發展目標。《課程標準》指出,中學英語課程旨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部 2018)。考慮到教學對象為即將進入八年級的學生,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八年級學生應掌握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目標包括:能就熟悉的生活話題交流信息和發表簡單的意見;能嘗試使用不同的教育資源,從口頭和書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擴展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并描述結果;能在學習中相互幫助,克服困難;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異等(教育部 2012)。結合以上要求與標準,本堂課設定的寫作目標為:
(1)語言目標:能夠運用本單元話題語言知識(音樂類型名稱、形容詞、描述性短語、問句、感嘆句等),設計簡單的問卷,并撰寫調查報告。
(2)思維目標:能夠通過范文提煉寫作結構;對調查數據進行基本的邏輯分析,并評論及表達觀點,提出建議。
(3)文化目標: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欣賞中國音樂及文化,保持文化開放和交流的心態。
(4)學習能力目標:能夠了解調查報告的基本流程及所需的資源,并在課后遷移運用,自主完成一份調查報告。
4.基于真任務的“真”讀者
真實性寫作任務的設計需要包含具體的、真實的目標讀者。在真實情境下,本堂課的目標讀者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一方面,他們對于中國青少年的音樂愛好和習慣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因此,此寫作內容對他們而言是真實有意義的;另一方面,他們多數為英語外語學習者,英語水平與本堂課學生相當,因此,此寫作內容對于他們也有可讀性。具體真實的目標讀者能讓學生在寫作時有明確的交流對象,使寫作內容真實有意義、具備較強的可讀性。
1.使用“真”材料
在本堂課中,真實性材料貫穿始終:
(1)導入“真”視頻:導入環節使用某個學生的簡短視頻;選用的音樂片段是學生喜愛或熟悉的。
(2)設計“真”問卷:提供一份真實的問卷,啟發學生總結問卷結構及問題種類。
(3)收集“真”數據:推薦問卷調查網站,方便學生日后完成調查任務;分析數據環節,使用課前通過調查問卷收集的真實數據,以引發共鳴或討論。
(4)評價“真”修改:利用翼課網平臺的“作文批閱”功能幫助學生課后自主修改。
總之,使用真實的教學材料,構建飽滿的真實性寫作任務,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對任務的興趣,幫助他們完成任務。
2.過程“真”搭建
真實性寫作任務力求貼近實際,往往具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搭建充分的、有效的、有梯度的“腳手架”,幫助學生開拓思路、補充資源、鋪墊語言支架。本堂課設計通過提供思路支架(如何完成一份調查報告)、模板支架(問卷的基本樣板、問卷發布網站、數據分析的切入點、調查報告的基本樣板),降低任務的思維難度和陌生感;通過真實的調查數據,啟發學生對比自身情況,引導他們從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分析,并輔以數據分析的句型作為語言支撐。
核心素養下的寫作互動以多形式的真實性互動活動為實施載體,除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外,提倡增加生本互動、寫讀互動及延伸互動。本課在每個環節中分別設置了不同形式的互動“真”活動(見圖1)。

圖1
本課在“寫前”環節中設置了多形式的師生互動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其背景知識,為寫作任務作語言、思維等鋪墊。
1.抽簽詞卡(見圖2)游戲,迅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激活本話題詞匯,并分配好小組角色。

圖2
2.播放一名學生的演講視頻,導入本堂課的寫作任務。
3.播放四則不同類型的音樂片段,使用本堂課的一些目標句與學生進行free talk:
What type of music is it?/Do you like it?/Why do(not)you like it?/How do you feel about it?/What do you think of it?/How often do you listen to...?/Who is the composer of the music?/What instrument can you hear in the music?
4.引入思維策略蛛網圖(見圖3),與學生討論問卷的問題設置。

圖3
在寫作課堂中,生生互動可以通過交流的形式呈現。在生生互動中,學生更容易獲得充分的語言、思路、觀點等輸入,同時也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如拆解寫作任務,降低寫作任務的難度。生生互動還可以模擬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本堂課生生互動貫穿始終:
1.設計調查問卷環節:學生小組合作,共同設計問題:小組討論,每人寫出1—2個問題,組成一份完整的問卷。學生之間相互分享所設計的問題。
2.分析數據環節:每一名學生分析其中一項數據,然后合作完成數據分析材料。
3.撰寫調查報告環節:小組內再次分工合作,學生根據上一個環節自己負責分析的數據撰寫調查報告的其中一段。
目前,不少寫作課堂缺乏有效的范文輸入,即缺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生本互動。但這并不意味著主張機械輸入,即直接給學生提供范文寫作模板,而應該基于寫作情境與目的提供相關類型的范文或者從真實生活中引入相關范文,讓他們學會觀察模板,然后發現特點,再自己提煉(張榮干、梁厚富,等 2016)。同時,教師應通過文本輸入與寫作任務有關的信息,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提煉信息,為寫作準備素材。
本堂寫作課基于以上策略設計了學生與文本的互動活動。通過啟發學生,鼓勵學生與文本范例、文本素材積極互動,思考、提煉、吸收信息,在與真實的文本互動中完成“觀察—思考—提煉—運用”這一思維過程。
1.設計調查問卷環節:展示一份真實的英文問卷,引導學生快速閱讀文本并得出問卷的文本特征:問卷結構(標題+引言+問題)、問題類型(帶選項的一般疑問句、帶選項的特殊疑問句、不帶選項的開放型問題)。
2.分析數據環節:通過輸入數據文本,引導學生提煉信息并進行邏輯分析,為寫作任務準備素材;同時通過數據分析文段,引導學生提煉分析數據的切入點。
(1)展示課前通過問卷調查收集的其中一項數據(見圖 4)。

圖4
(2)提問學生,引導學生從切入點思考分析數據(見圖 5)。

圖5
(3)展示數據分析文段范例,引導學生觀察并提煉出findings+ opinions結構(見圖6)。

圖6
(4)展示剩余的數據(見圖7),學生分工合作,每人閱讀并分析其中一項。

圖7
3.撰寫調查報告環節:展示半結構化調查報告,引導學生歸納調查報告的寫作結構(見圖8)。

圖8
在傳統寫作課堂中,學生的作文往往僅有教師一位讀者。寫讀互動模式下,學生既作為寫作者接收其他同學作為讀者的反饋,又作為讀者給其他同學的作文提供反饋。課堂上作者與讀者的即時互動有利于學生進行及時的調整與修改,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與借鑒。
因此,本堂課在寫后環節中設計了學生互評活動:學生交換作文互評,從文章內在邏輯出發,分別以感嘆號、打勾或問號的方式表達贊賞、基本理解或疑問困惑。
寫作教學中的互動往往發生在課堂內。但是,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社交媒介等方式,鼓勵學生與真實世界進行互動,進一步延伸互動的張力,促使他們在真實生活中運用所學語言和思維能力,形成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因此,在本堂課中教師利用網絡資源及大數據技術,提供資源鏈接,幫助學生將本課所學延伸至課外,為其真實性寫作提供充分的素材,幫助其自主完成真實性寫作任務。
1.在收集數據環節中,推薦調查網站——“問卷星”,展示其收集數據功能。
2.布置課后作業:利用問卷網站發布小組設計問卷,發起一個更大范圍的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
本文以一堂初中英語話題寫作課為例,在教學實踐中初步探討互動寫作教學的設計與實施。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創設基于互動的寫作“真”任務,重在“真”設計與“真”構建,特別提出需包含具體的真實目標讀者;開展寫作互動下的“真”活動,除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之外,提倡增加生本互動,即學生與文本范例、文本素材的有效互動,培養寫讀互動的習慣,即學生既是作者又是讀者,鼓勵延伸互動,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社交媒介與更廣闊的真實世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