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攀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小學數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傳統模式的教育理念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更加不適合現代小學生的需求,因為現在學生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死板而守舊的教育方式不能滿足現代的小學生,而以往的教學模式過于死板。因此在原有教育模式的基礎上,植入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理論是當今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就陶行知理論融入當代小學數學教學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陶行知理論;小學數學;教學評價
引言
陶行知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對此十分推崇。而其中最著名的三條理論分別是因材施教、手腦并用、師生交流感情,這三條理論對如今的教育行業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很多學校在此基礎上加入自身的教學理念,使學校的教育方式更加完善,更加適應現代化需求,以此來提升教師的教學素質和教育水平。
一、當代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一)“填鴨式”教學的弊端
小學教學的階段應充分把握學生的思維能力,將教學中的重點充分了解。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散思維,使思想得到充分發展,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廣大教師并沒有讓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而是采取“填鴨式”教學,書本上的知識,被原封不動的講解,這種方式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對數學這門課程變得更加沒有興趣。而在課堂上,教師整堂課都在講理論知識,沒有任何空閑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這種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習的進度。
(二)傳統的教學方式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不明顯,主要是因為方式過于傳統和守舊,使教學內容變得乏味枯燥。教師是課堂的主體,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育方式完全不能明白所學知識的意義。傳統模式的教學方式使小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地位,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學速度。使之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
二、陶行知理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策略
(一)因材施教的理念
因材施教是教育理念中的核心部分,在教育中只有少部分的教師實行此理念,更多的教師都在守舊,繼續使用傳統模式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類型的學習計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主要體現在分層教學中,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進行分層。為了不傷害自尊心,教學分組最為合適。以知識的了解程度作為分界線,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主要的表現形式為小組互動[1]。
以西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周長》一課為例,本文需要通過觀察和操作,從而認識周長。對于周長,有些學生了解并且能靈活運用,但有些學生對周長的概念沒有任何了解。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對知識有深入了解的組成一組,而對知識沒有了解的分成另一組,然后在授課的過程中,著重對沒有了解的一組進行細致講解,而另一組可以自由討論,將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加以分組,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以此能更好的提升教學質量。
(二)手腦并用的方法
手腦并用的重點是“做”,因為“做”代表實踐。在小學教學中,一味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并不會取得應有的成效,相反會導致學習熱情的降低。所以開展既動手又動腦的教育活動非常重要。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實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更能理解知識的含義[2]。
以西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24時計時法》一課為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明確一天等于24小時并且認識24時計時法。教師在講課之前令學生準備紙和筆,在紙上畫一個鐘表,根據教師所說的時間,畫出時針和分針的具體位置,在教師說出時間后,學生會進行快速地反應,促進思維的活躍性,通過對時針和分針位置的繪畫,可以促進動手能力,從而達到手腦并用的目的。
(三)師生交流感情
課堂上的互動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師生互動還能有效的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習營造了良好的班級氛圍。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景或是提出問題,增加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班級的教學氛圍,從而對知識產生了興趣。經過長時間的交流,讓學生對教師不再恐懼,也不會害怕數學。長此以往,能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3]。
以西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一課為例,本課的主要內容是理解對稱圖形的特征。教師在講課時拿出一張正方形的彩紙,然后將其對折,之后再展開,并提出問題。比如:對折過的正方形彩紙有什么特點嗎?學生可能圍繞軸對稱的知識點進行回答。這種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的交流方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感情,使其對所講內容充滿興趣,以此來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長期通過這種方式學習,不僅能降低對數學的恐懼感,還能對知識產生求知欲,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
結束語
隨著教育機制的不斷改革,逐漸對小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模式的教學,不能令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但是在陶行知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得以靠近。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繼而能提升教學成果,融合陶行知教育理論,能更好地促進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莊紅.實踐陶行知教學思想優化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J].華夏教師,2019,19:34-35.
[2]於慧敏.傳承、突破、創新——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9,826:97+102.
[3]湯小凡.淺談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以《找規律》的教學為例[J].才智,2017,27:128.
宣漢縣樊噲鎮小學? 63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