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花 王俊蘭
摘 要:在現在文明社會主義國家,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只有把教育放在首位,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與富強。初中階段的教育是整個教育任務的基礎階段,學生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各方面尚不成熟,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在這一階段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我們國家每年中學生打架、盜竊等違法犯罪案件層出不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并沒有發揮出它本該有的作用。我們國家開始注重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目的是切實提高學生們的道德修養與法律意識,面對新課改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當下面臨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道德教學;改進策略
1 從知識與技能角度,引導學生構建道德體系
將思想品德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使其能夠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是思想品德教學的最基本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各種教學策略來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知識體系的構建,以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將思想品德教學與生物學科相融合,在引導學生學習“我的課余生活”時,教師可以通過照片展示的方式將良好的課余生活習慣與不良的課余生活習慣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懂得在課余生活中多讀書、多看報要比玩手機游戲更有意義。
2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2.1教學模式僵化,學生課堂沒有參與意識
初中學生在現階段的性格十分活潑好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內容較為枯燥乏味,所以對知識內容不感興趣,很多教師還在一味地延續著“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方法來傳授掌握知識,并不去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無法使課堂內容生動起來,不具有吸引力,這便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態度與積極性。學生便不能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實踐到道德與法治活動中去,學生對相關的道德法治知識內容得不到共鳴,沒有達到思想道德素質地提高。
2.2學生思想存在局限性
自古以來,學生們的思想一直受到傳統思維的局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一直是記錄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并且把老師作為課堂上的主體,自己并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環境中,這種狀況就會導致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對于道德與法治這類與社會實踐緊密相連的學科并不能做到學以致用,這與新課標的要求是相駁的;其次,很多初中道德與法治內容比較抽象,期末考試分值占據的比重不是很高以及教師的授課方式僅僅是讓學生們畫重點,這種方式不能引起學生們對該課程的足夠重視,同時,學生們只是一味地去記住這些知識點而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
2.3教師的專業程度低
作為初中教育階段比較重要的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并沒有配備專業的教師。多數學校沒有充分重視這門課程,認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都比較簡單,所以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常常由其他任課教師兼職。兼職的教師沒有專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對一些抽象性比較強的知識無法參悟透徹,在教授學生時常常避難就易,應付差事,嚴重降低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也使得學生沒有接受良好的道德與法治課教育,不良行為問題頻發,最終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3 新課改背景下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改進策略
3.1.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
初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比較喜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對新鮮事物比較好奇,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在教學中采取情境教學法,將抽象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融入創設的情境中,如使學生扮演案例中涉及的責任人員,在講述案例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再現,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理論轉化為實際。教師還可以在課前提一個容易引起學生好奇心的問題,然后在教學過程中予以解答,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夠使課堂得以高效進行。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拋出一個問題,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小組成員各抒己見,這樣的形式能夠讓學生聽到不同的意見,拓展自己的視野,對于知識的理解程度也更加深刻。
3.2加強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傳統的理論化講解只會使課堂變得枯燥單調,在現階段有許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可供教師參考,如情境導入、協作教學、全體合作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設置學生所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通過豐富多彩的幻燈片用圖片來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不由自主的參與到課堂討論中。教師也可以根據課堂內容來設計一些游戲,這樣既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也能讓學生在游戲中對相關法律知識有著更加的直觀理解。再者,利用多媒體進行搶答游戲環節,增強學生的對知識的體驗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法律對生活有著有利的影響,法律是道德生活的底線。只有教師在實施教育方法的時候,學生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3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角度,引導學生提升道德素養
學生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樹立,是思想品德教學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更是學生道德素養提升的題中之意。在提升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道德素養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現象展示、小組討論等方式來實現。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人種有不同”時,就可以將國際事件中的黑人受歧視案例作為課堂教學討論的重點,引導學生將黑人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看法表達出來。為了使學生在討論中找到正確的方向,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引導,如你覺得外表的顏色與內心的善良哪個更重要,你希望這個世界多一種色彩還是喜歡單一顏色的世界,如果你是一個黑人,當你受到歧視,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通過上述問題的引導,學生對于不同的膚色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也會用更加理性與包容的態度面對人種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將我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滲透給學生,從而使其在傳統價值觀的熏陶下更好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4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素養實際意義性較強的學科,所以,在確保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上,提高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才能提升學生們的綜合素質。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主要存在兩方面的不足:首先,任課教師對教材過于理論化,這樣很容易使同學對其產生厭惡的心理,不但沒有培養出好的人性品格,甚至可能得到相反的結果;其次,一部分老師更加注重的是考試成績,大量地做題進行知識點強化,這兩種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郝雅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10):87-89.
[2]鄭晴晴.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8,05:124-125.
[3]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隱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02-103.
(作者單位:1.山東省昌樂縣實驗中學;2.山東省安丘市凌河鎮凌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