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大力推行,體育教學開始越來越被重視,針對體育教學的一系列研究方法也開始被研究。其中,最有效也是最為著名的就是分層次教學法。分層次教學法主要是因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教師需要針對這些學生開展分層次教學,也就是因材施教。
在最近幾年的政策中,職業教育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不僅體現在辦學規模上,同時還有師資力量。而體育教學作為職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學生們的體質,促進學生們的身心健康,進而更好的完成學生們的教育任務。
一、分層教學法的內涵與其內涵
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成長環境不同,例如遺傳因素,學習環境等等,所以學生們在身體素質,愛好,能力等方面都表現出非常大的差異。但是現在大部分體育教師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致命的。因為體育教師長期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很難兼顧到全體學生,會在班級內部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的情況,一部分學生體質非常好,而另一部分學生根本跟不上教學進度。所以對于以上這種教學現狀,提出了分層教學法,可以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分層教學法的提出是體育教師經過研究學生的學情以及體育課程的特點后提出的,依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出具體的教學計劃。基本特點如下:
1.差別性:每個學生由于生長環境的不同,造成每個學生的體質等各個方面都不同,而分層教學法正是將學生按照這些依據分開,而后再進行教學。
2.前景性:由于這種教學方式將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開,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務給不同的小組。這樣做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們在體育技能上的自信心,教師也可以逐一的給予學生指導。這也是間接地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贏。
3.等級性:因為學生們之間存在這些那些的不同問題,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逐一的進行指導,但是教師可以將這些學生按照差不多水平的分成不同的等級,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二、如何具體地實現分層次教學
1.班級內部學生的分層
職業中專中的學生因為生源地不同,身體素質也是相差較大,所以在大學的體育課中,想要統一標準是非常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所以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們在入學時期體育成績將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等級:第一組由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都很好的人組成;第二組較之第一組稍次一點,第三組依次推進。教師要針對這三個組別分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是一個學年也可以是一個學期)進行考核,然后根據考核的成績重新進行分組。
2.按照三個組學生的素質,分別制定相適應的教學目標
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教學計劃、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等給上述劃分的三個組別學生制定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例如,對于基礎最差的第三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給他們制定一系列連續性的動作,并且這些動作的難度是依次加大的。因為這組的學生不僅是體育素質差,同時還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他們對體育的信心大減。所以教師的教學目標不急是要提高他們的體育素質,更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重建關于體育的信心,這也是這組學生教學目標如此設置的主要原因。而對于第一組的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挑戰,是要突破自己,所以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
3.在教學過程中切實做到分層次
教學過程是一堂課的核心,當然也就是分層次教學的核心,而體育的教學無外乎就是技能和認知兩個方面。第一組和第二組的同學身體素質相對來說比第三組要好很多,所以教學過程基本是大同小異的,教師著重要改變教學方法的是第三組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的個性發展。
4.注意評價方式的分層
對于不同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就拿上述三組同學來說,第一組的學生能力很強,教師要做的是讓他們及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免驕傲自滿,所以教師要在這些學生的內部進行對比,促進他們之間的良性競爭,這樣才能達到讓他們更加努力的目的。而對于第二組學生來說,處于中等水平,教師不僅要及時表揚,同時也要指出在上課中的各種不足,鞭策他們的進步。而對第三組同學來說,教師就要采取多多表揚的政策。因為這些學生不僅在訓練的項目上有困難,在自己的心理上也是一個認知困難。所以教師要多多給予表揚,幫助他們消除自卑感,重建信心。
三、結語
分層次教學法在職業中專體育上的教學應用已經成為必然,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兼顧到所有學生在體育上面的發展,并且提高體育教師的教學效率。在這個過程中要求體育教師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學生,及時地捕捉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切實地做到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程艷紅,朱汝葵.“分層遞進教學”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8(6):29-32.
[2]李大昭,華寶元.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分層次遞進教學模式初探[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2):83-85.
[3]李希斌,任真.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在中醫院校體育教學中的探索//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次全國中醫養生康復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安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