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偉 王麗霞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學 236810)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版)》提出的化學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5個方面.如何切實核心素養的培養,形成關鍵能力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的,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在學習醛類物質時,學生知道醛基具有還原性,可以發生銀鏡反應,也可以和新制氫氧化銅等氧化劑反應,生成羧酸或羧酸鹽,教師也會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學習醛類物質的這一性質.同時醛基具有不飽和的碳氧雙鍵,也能發生加成反應.當把甲醛加入到溴水中,會發生哪個類型的反應呢?對于上述問題,一直困擾著剛接觸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一般教師的解釋是烯烴的碳碳雙鍵既能和氫氣加成又能和溴加成,而醛類物質的碳氧雙鍵只能和氫氣加成,不能和溴發生加成反應,如果是溴水,可以和醛類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這樣傳授式教學方法顯然不利于核心素養的培養.
根據化學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甲醛和溴水反應為例,把這個問題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預測該反應發生的類型,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觀察現象,得出結論.
經過小組討論,對于甲醛和溴水反應,學生進行了如下預測:
(1)甲醛分子中的醛基含有碳氧雙鍵,可發生加成反應,化學方程式如下:
(2)甲醛具有還原性,溴水具有氧化性,發生氧化反應,化學方程式如下:


溴水中存在著溴和水的可逆反應:

實驗方案:向溴水中加入甲醛,一段時間后測溶液pH 的變化.若發生加成反應,則溶液的pH 沒有明顯變化,或者因為Br2的消耗,使Br2和H2O 反應的平衡逆向移動,pH變大.若發生氧化反應,由于溶液中HBr濃度的增大,則pH變小.
看似完美的實驗設計,果真如此嗎?用廣泛pH 試紙測溴水中加入甲醛前后溶液pH 的變化.在pH試紙上滴加一滴溴水,中間顯黃色,邊緣顯紅色;再將溴水和甲醛反應后的溶液點到pH 試紙上,顯黃色.因為溴水具有氧化性,無法用pH 試紙測出溴水的pH ,也無法比較反應前后溶液pH的變化,這樣的設計方案是不可行的.
還有什么可行的方案可以實施,為了幫助學生探究該反應的化學反應類型,可以借助電導率傳感器、CO2傳感器進行數字化實驗,不僅能夠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化學反應的類型,而且建立了該反應的曲線表征.
1.實驗藥品
40%甲醛溶液(分析純AR)、3%溴水(分析純AR).
2.實驗儀器
導電率傳感器、磁力加熱攪拌器、數據采集器、計算機、燒杯.
3.實驗步驟
(1)連接好導電率傳感器、數據采集器和計算機,在燒杯中放入磁子,并將燒杯放在磁力加熱攪拌器的中央.
(2)在燒杯中加入20mL 3%溴水,插入導電率傳感器,打開磁力攪拌器的攪拌開關,點擊計算機上Logger Pro 3數據采集軟件的“開始”數據采集按鈕,再加入10mL 40%甲醛溶液.觀察到溴水顏色慢慢變淺,并得到如圖所示曲線.

4.實驗現象分析
在溴水中加入甲醛溶液,可以看到混合液的導電率瞬間降低,這是因為溴水瞬間被甲醛溶液稀釋了,溶液中的離子濃度下降造成的;但隨之導電率不斷增強,說明溶液中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又逐漸增大,可以證明甲醛與溴水發生了氧化反應.
該反應發生的化學方程式:
1.實驗藥品
40%甲醛溶液(分析純AR)、3%溴水(分析純AR).
2.實驗儀器
CO2傳感器、數據采集器、計算機、反應器.
3.實驗步驟
(1)將CO2傳感器、數據采集器、計算機連接好.打開數據采集頁面,設置好采集時間為連續采集,樣本為1個/s.
(2)在反應器中加入20 mL 3%溴水,再加入5mL 40%甲醛溶液,將CO2傳感器插入反應器并塞緊.點擊“開始”數據采集按鈕,觀察到溴水顏色慢慢變淺,CO2濃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

CO2傳感器探測到CO2濃度逐漸上升,說明該反應有二氧化碳氣體生成,從而可知甲醛被氧化.從上述曲線變化可以看出醛基與溴水反應,醛基被氧化為羧基,由于甲醛結構中相當于有兩個醛基,其最終的氧化產物是碳酸,碳酸不穩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和水.
1.以上兩組實驗均可證明甲醛與溴水發生了氧化反應,由于醛類物質具有相同的官能團——醛基,可類推出醛類物質都可以與溴水發生氧化反應.
2.數字化實驗可以使數據和圖像同時呈現,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實驗過程的真實情景,認識醛類物質與溴水發生的化學反應類型.這樣的教學既反映了化學反應的真實情況,又提高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本實驗用甲醛溶液做實驗,驗證醛基與溴水發生氧化反應而非加成反應,同時也能預測其它醛類物質與溴水發生的也是氧化反應,而非α-H的取代反應.
數字化實驗手持技術應用于化學課堂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化學學科素養.在甲醛與溴水的實驗探究中,既從宏觀辨識的角度分析了該反應的實驗現象,又通過微觀的變化分析了該反應的實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體驗到科學探究中要尊重事實和證據,敢于懷疑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