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明



[摘要]“TFu”是由美國哈佛大學零項目組提出并開發的,全名為“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mode”,是一種教學是為了深刻理解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貫徹“TFu”教學模式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在物理實驗中的自主研究意識和實踐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有效的理解評價方式,減少學生學習物理不動手的現象。
[關鍵詞]TFu;初中物理;浮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05-0041-02
TFU教學模式的應用,為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活動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思考源泉”。該模式可以依據實際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基本情況,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為意圖,確定有效的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設計;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強化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與記憶,真正做到有意義記憶,從而提高學生對物理的認知水平。
筆者參照2011年版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按照“TFU”教學模式的要求進行了《浮力》的教學設計。利用“TUF”模式下小組合作開展教學,使學生之間的分工更清晰,目標更明確,組織更合理,評價標準更公開透明。由于學生關于浮力的生活經驗、認識與相關知識可能存在偏差。例如有學生認為,實心物體會下沉,空心物體會漂浮;沉底的物體不受浮力;密度大的物體會下沉,密度小的物體會上升。當學生出現這些固定偏差時,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理解活動,引導學生對浮力形成正確的理解。筆者對學生在浮力學習中出現的認知偏差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梳理,并將這種教學模式滲透到教學設計中。
一、體驗浮力,初步建構核心概念
對浮力的認知是本節課的起始,目前使用的物理教材中,大部分都是用圖片導入的。例如船只可以停留在水面、死海海面人可以自由漂浮等。但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人生經歷各有不同,學生對浮力的認知一定是不完整的,絕大多數學生缺少對浮力的真實感受。若僅僅是出示圖片,讓學生認識浮力,簡直是難上加難。筆者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引入探究實驗,目的是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親身體驗浮力的作用,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自主構建對浮力的初始印象。
(實驗準備:空易拉罐、裝滿水的水桶、盆,盆的作用是防止桶中水過多會溢出,對實驗室的整潔度造成影響)
師:水中的浮力,往往最容易感受到,若是將桌上的空易拉罐緩緩壓入水中,你有什么發現?實驗方法如圖1所示。
生:若要將易拉罐完全浸沒在水中,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感覺水中有一只無形的“手”,將易拉罐向上推,阻礙它浸沒。
師:若是這只無形的“手”真的存在,你能形容一下這只“手”對易拉罐的作用方式嗎?
生:像是托著易拉罐。
(引導學生感受浮力,并找到水對易拉罐施加浮力的方式——托著)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許多時候都能感受到浮力的存在,你能舉個例子嗎?
生:平時想抱起160斤的同伴很費力,但在游泳池中,卻變得輕而易舉。
在課堂導入階段,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易拉罐或礦泉水瓶進行實驗,不僅能讓學生感知浮力的存在,還能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優秀品質。這樣簡單的實驗,不僅能有效消除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畏難情緒,還能讓他們深切感受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
二、自制浮力方向演示器。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通過課程導入實驗,學生能夠很快知道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但是對浮力方向缺乏正確的認知。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浮力的方向,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準備:乒乓球、細繩、鐵塊、剪去瓶口的瓶子)
師:我們都知道力有三個要素,分別是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浮力既然也是一種力,那它的三要素如何呢?
師:浮力的方向究竟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浮力演示器,探究浮力的方向。
學生設計并自制浮力方向演示器,如圖2、圖3所示。
通過簡單的實驗,當演示器水平擺放在桌面上時,學生通過觀察,利用平衡力知識,知道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當將演示器傾斜時,依舊可以得到,浮力的作用方向并沒有隨著演示器的傾斜而改變。從而引導學生理解浮力的方向永遠豎直向上。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學生,多次改變演示器的角度,進行實驗,防止實驗結果的偶然性。
在該實驗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實驗,從演示器的設計、組裝、實驗結果的觀察、記錄等環節中明確小組各個成員的分工,發揮了每個成員的特長,充分展現了“TFu”教學模式下的小組合作的優越性。
三、進行對比實驗。巧妙測量浮力
通過對比實驗,化簡學生對浮力這一抽象物理量的計算。先將物體懸掛于測力計下(如圖4),學生獲知此刻測量的是物體的重力。然后用手將物體豎直往上托,發現測力計示數變小,追問:“你能計算出該托力大小嗎?”學生很快知道:F耗=G-F。最后將物體浸入水中(如圖5),發現測力計示數也減小——示數為何減小?減小的數值是多少?學生可以利用對比實驗輕易獲得計算浮力的方法:F浮=G-F。
在上述基礎上,將物體不斷浸入,直至浸沒后再增加浸入深度,學生發現:浸沒前測力計示數變小,浸沒后不變,說明:浮力先增大后不變。這一操作,為后續探究浮力的影響因素打好伏筆。
四、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滲透“研究方法”。提升教學實效
在學習浮力之前,學生大多是基于生活經驗去學習,所以筆者在設計“猜想”這一環節時,潛移默化地滲透科學研究方法。
師:通過你對浮力的了解,你認為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生:(1)與物體的重力有關;(2)與物體的體積有關;(3)與物體的密度有關;(4)與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5)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師: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應采用什么樣的研究方法呢?讓學生針對上述猜想依次實驗。探究“浮力的影響因素”是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因此,應以讓學生體會到利用控制變量法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設計實驗。(1)利用A、B、F、G四圖;(2)利用B、C、D、E四圖;(3)利用A、B、F、G四圖;(4)利用B、G、H三圖(該探究應讓學生充分討論,注意分浸沒前與浸沒后兩種情況討論,為最終獲得浮力與V排有關做好鋪墊);(5)利用B、H、I三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鼓勵每位學生積極參與,真正以實驗團隊的一分子發出自己該有的光芒。同時注重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猜想,利用“控制變量法”的理念細化設計實驗方案,讓學生總結歸納,切實提高學生的能力。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探究性問題,通過科學探究體驗,發展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教師需給學生提供多角度實驗、交流的環境和機會,讓學生更愿意參與課堂教學中的“理解”活動,激勵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想合作、善互動,這樣可以減少或避免學生學習物理時產生兩極分化的現象,為學好物理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