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帶一路”倡議的擴散分析

2020-03-18 16:39:04張志原李論
國際政治科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國際合作一帶一路

張志原 李論

【內容提要】?“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以來,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響應。現有研究大多是對特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案例研究,分析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合作現狀與前景,卻很少關注“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之間的擴散與傳播過程。本文將政策擴散的理論和方法應用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研究中,并基于配對事件史分析法, 對2014—2018年64個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情況進行定量分析。本文發現,政策擴散中的“學習機制”“競爭機制”和“模仿機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擴散中均有體現,即沿線國家之間的成功經驗、經濟競爭壓力以及政治制度相似性都能夠增加沿線國家與中國開展“一帶一路”合作的可能性。此外,我們還發現,擴散機制受到沿線國家與中國關系的影響:與中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能夠強化“學習機制”和“競爭機制”,但降低了“模仿機制”的作用。本研究為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與挑戰提供了新的視角,“一帶一路”倡議影響力的擴大不僅有賴于中國單方面的推動,沿線國家之間的傳導作用也同樣至關重要。

【關鍵詞】?“一帶一路”倡議?政策擴散?國際合作 事件史分析法

【作者簡介】?張志原,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博士研究生。

電子郵箱:zhiyuanzhang@link.cuhk.edu.hk

李論,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電子郵箱:l?li19@mails.tsinghua.edu.cn

從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被首次提出,到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再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拓展至大洋洲、南美洲等地區的國家,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歷經了“初創→小范圍合作→沿線擴展→全球擴展”的發展歷程,目前已經成了初具規模的合作體系。截止到2019年8月,全球已有135個國家先后加入了“一帶一路”共建體系,與中國簽訂了正式的合作協議。作為一項由發展中國家提出、在發起之初受到很多質疑的國際合作倡議,“一帶一路”倡議能取得如今的成績實屬不易。

在“一帶一路”倡議深化發展、得到諸多國家不同形式的響應之時,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哪些國家會選擇響應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什么有的國家積極加入,甚至一些不處于“一帶一路”沿線位置的國家也會選擇響應?而與此形成對照的問題是:為什么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反應冷淡?哪些因素在影響著這些國家選擇或者不選擇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此外,沿線國家為什么會選擇在特定時間節點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如何解釋各國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時間的先后?這些問題不僅對于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至關重要,也有助于思考國際關系中的重要問題——國家為什么會參與到國際合作中來?

現有的“一帶一路”研究大多聚焦于特定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通過案例分析方法,研究沿線國家與中國的雙邊關系,進而指出中國在“一帶一路”合作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參見:李向陽:《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與“一帶一路”之比較》,《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9期,第29—43頁;張驥、陳志敏:《“一帶一路”倡議的中歐對接:雙層歐盟的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11期,第36—52頁;馬建英:《美國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反應》,《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10期,第104—132頁;周方冶:《“一帶一路”視野下中國—東盟合作的機遇、瓶頸與路徑——兼論中泰倡議合作探路者作用》,《南洋問題研究》2015年第3期,第39—47頁;袁勝育、汪偉民:《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的中亞政策》,《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5期,第21—41頁。盡管這些研究發現了一系列影響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響應的因素,如國內外政治局勢、經濟發展需求、與中國關系等Anastas Vangeli, “Chinas Engagement with the Sixteen Countries of Central, East and Southeast Europ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25, No.5, 2017, pp.101?124; Wang Dong, “Mainland China Debates U.S.Pivot/Rebalancing to Asia,” Issues & Studies, Vol.50, No.3, 2017, p.57; Shannon Tiezzi, “The Belt and Road: Chinas Economic Lifeline?” The Diploma, July 14, 2015, https://thediplomat.com/2015/07/the?belt?and?road?chinas?economic?lifeline, 訪問時間:2019年10月10日;米拉、施雪琴:《印尼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和反應述評》,《南洋問題研究》2016年第4期,第79—91頁;王玉主:《“要約—回應”機制與中國—東盟經濟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第10期,第53—72頁;吳杰偉:《菲律賓社會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反應》,《南洋問題研究》2016年第4期,第31—42頁;曾向紅:《“一帶一路”的地緣政治想象與地區合作》,《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1期,第46—71頁。,但仍然存在兩點缺陷:首先,這些研究大多著眼于國家內外部的結構性因素,忽略了沿線國家之間的動態互動過程。換言之,國家不僅會考慮經濟社會狀況、國際局勢及立場等相對穩定的因素,還會根據其他周邊的國家的行動,即時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其次,現有研究大多是針對某一具體國家的案例分析,盡管可以對合作機制作出細致剖析,但卻難以獲得對“一帶一路”合作的規律性總結,樣本量過小也導致對國家間互動的分析可能是有偏誤的。

本文將政策擴散(policy diffusion)的理論和方法應用到“一帶一路”的研究中:一個國家是否參加國際合作的決策不僅是國內外政治經濟條件的產物,還可能是觀察他國政策后學習、競爭和模仿的結果。解釋一國是否加入“一帶一路”倡議,需要考慮政策擴散帶來的影響,沿線國家需要觀察其他國家的行為來獲得可用的信息,幫助本國做出適當的決策。具體而言,沿線國家在決定是否加入“一帶一路”時,會學習先行國家的成功經驗,會因為與他國的經濟競爭關系而采取更主動的行為,也會模仿與自己制度相似的國家的行為,這些擴散機制有助于解釋沿線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響應中的差異性行為。本文將基于2014年到2018年64個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數據對上述機制進行系統分析。

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對現有的“一帶一路”研究做了總結。第二部分提出本文的核心論點,將沿線國家選擇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行為視為政策擴散,重點關注擴散機制如何影響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第三部分對本文的數據來源、變量選擇和研究方法做了詳細的描述。第四部分展示了實證分析的結果。第五部分對全文進行總結,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景作出展望。

一、 “一帶一路”研究述評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過程中,一個關鍵問題是沿線國家的響應問題:為什么有的國家積極響應,有的則遲疑不決?為什么有的國家出現了由消極遲疑到積極歡迎的態度轉變?哪些因素在形塑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對于這些問題,國內學界已有諸多探討,可歸納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從宏觀層面上論述“一帶一路”的價值屬性和理論基礎,探討“一帶一路”倡議的應然價值;第二個層面是以國家為單位,詳盡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家利益考量。

具體地,在宏觀層面,鄭偉和桑百川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產生的國際背景是世界市場失靈,具體表現為發達國家對金融體系和先進生產技術的壟斷、全球公共物品供給嚴重不足、負外部性嚴重和貧富差距等,而“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一項嶄新的、助力解決世界市場失靈問題的方案。鄭偉、桑百川:《“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基礎探析——基于世界市場失靈的視角》,《東北亞論壇》2017年第2期,第94—105頁。黃河與陳小鼎在各自的研究中都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區域公共產品的屬性,憑借該項倡議與地區需求的深度對接以及遵循“受益人支付”的原則,既能夠有效地避免大國的“私物化”和小國的“搭便車”,也能夠促進區域合作的達成,培育政治互信,塑造穩定的區域秩序。黃河:《公共產品視角下的“一帶一路”》,《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 6 期,第138—155頁;陳小鼎:《區域公共產品與中國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戰略內涵》,《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第8期,第37—55頁。盧鋒等人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得到經濟后進國家和眾多沿線發展中國家的響應,原因在于其背后的經濟邏輯——憑借著制造與建造方面的出色能力,中國能夠為沿線國家提供性價比最高的基礎設施解決方案;借助階段性充裕的國民儲蓄和外匯儲備資源,中國能夠有效幫助沿線國家彌補儲蓄與貿易的相對劣勢;在市場機制和比較優勢規律作用下進行產業轉移,中國能夠為沿線承接國家提供非農就業,提升人力資本。盧鋒、李昕、李雙雙,等:《為什么是中國?——“一帶一路”的經濟邏輯》,《國際經濟評論》2015年第 3 期,第9—34頁。

微觀層面的討論具體表現為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別分析,覆蓋了俄羅斯、印度、印尼、越南、澳大利亞、緬甸和日本等國,這些國家有的積極響應,有的遲疑不決,有的則出現了前期冷淡、后期升溫的態度轉變。這些分析相對具體,大多是基于分析對象的經濟發展訴求、國內政局、外交關系和地緣政治立場來展開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布著諸多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為本國帶來的經濟發展機遇,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的提升,有著諸多期待,緬甸、越南和土耳其均在此列。李晨陽、宋少軍:《緬甸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和反應》,《南洋問題研究》2016年第 4 期,第20—30頁;顧強:《越南各階層對“一帶一路”的認知與態度及其應對策略研究——對越南進行的實證調研分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6年第5期,第97—109頁;王勇、希望、羅洋:《“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土耳其的戰略合作》,《西亞非洲》2015年第6期,第70—86頁。沈予加在分析澳大利亞始終未在“一帶一路”框架內開展實質性對接時指出,美澳同盟的維護和執政黨國內執政基礎的薄弱,是導致澳大利亞對外政策趨于保守的重要因素。沈予加:《澳大利亞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及原因探析》,《太平洋學報》2018年第8期,第87—98頁。由此可見國內政局和外交關系對“一帶一路”倡議響應與否的影響。林民旺、張超哲、毛悅和張根海等人在對印度的分析中,都不同程度地指出,印度作為南亞的區域性大國,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擔心主要體現在:第一,與巴基斯坦存在緊張的外交關系,而巴基斯坦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響應者,且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代表性項目;第二,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后,印度在地緣政治層面影響力存在著衰弱的可能;第三,“一帶一路”倡議構想恢弘,跨越多個國界,涉及與多個國家主管部門的協調,在設計和運作上具有相當大的困難,因此對該倡議實施的前景并不樂觀。林民旺:《印度對“一帶一路”的認知及中國的政策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2015年第5期,第42—57頁;張超哲、高雅:《印度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演變、動因及應對》,《南亞研究季刊》2018第1期,第86—93頁;毛悅:《從印度對“一帶一路”的認知與反應看印度外交思維模式》,《國際論壇》2017年第1期,第34—41頁;張根海、王穎:《印度周邊戰略及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認知與反應》,《理論視野》2018年第3期,第81—86頁。而根據拉麗薩·斯米爾諾娃(Лариса Смирнова)對俄羅斯主流媒體的觀點梳理可知,同屬大國的俄羅斯在地緣政治層面上具有和印度同樣的擔心,也因此在與“一帶一路”開展戰略對接時,“俄羅斯一直強調雙方開展的合作必須‘在歐亞經濟聯盟的框架下進行,而這一聯盟正是由俄羅斯掌握話語權的”拉麗薩·斯米爾諾娃、禚明亮、張歡歡:《俄羅斯媒體對“一帶一路”的認知》,《俄羅斯學刊》2018年第 1 期,第82—97頁。。

頗為遺憾的是,上述的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討論鮮有交集,學者們要么從宏觀層面討論“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基礎,即該倡議得到響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要么從較為微觀的沿線國家具體國情著眼,綜合這些國家內部的官方表態、智庫研究和媒體評論來分析沿線國家的國家利益考量,進而為該國的響應與否提供解釋和印證。問題在于,通過宏觀層面的論證,我們只能知曉“一帶一路”倡議在應然上對沿線國家的裨益之處;而通過微觀層面的國別分析,我們也只能對單個國家的行為選擇作出基于該國具體情況的實然評析,這種評析往往僅適用于一國,而不具有普遍性和可擴展性。即便有學者作出對國際社會和諸多國家影響因素的歸納嘗試陳濤濤、金瑩、吳敏,等:《“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體系構建與輿論挑戰——基于國際直接投資視角的研究》,《國際經濟合作》2019年第2期,第4—19頁;劉昌明、孫云飛:《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反響與應對策略》,《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8期,第30—39頁。,但仍然缺乏扎實的實證檢驗和支撐,難以將案例分析的結論上升至理論層面,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何選擇響應這一問題提供更為明晰且更具普適性的解釋框架。

此外,現有研究在理論解釋力上也存在欠缺。目前對“一帶一路”的宏觀理論研究大多關注于靜態的結構性因素,如國家間的權力均衡、經濟貿易、社會交往、制度建設和意識形態觀念認同等。這些解釋因素忽略了國際合作中的動態交互因素,對國際合作中的時間因素和時序性也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事實上,國家會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對自身的政策作出靈活的調整,也會參考先行者的經驗作出決策,從而產生自發傳播和擴散的過程,而現有的理論很難對這些現象給出有力的解釋。

總結一下,從理論上看,現有的“一帶一路”宏觀理論研究大多著眼于國家內外部的結構性因素,普遍忽視了沿線國家間的互動因素。從方法上看,現有的“一帶一路”實證研究主要是針對具體國家的案例分析,所挖掘出的機制難以一般化和理論化。為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將政策擴散的理論和方法引入“一帶一路”的研究中,既可以為解釋沿線國家間的相互影響提供理論依據,也能利用大樣本的定量方法得出一般性的規律。本文將在第二部分進行詳細介紹。

二、 政策擴散視角下的“一帶一路”倡議響應

政策擴散指的是一項新型的政策在被某一政策主體采納后,又被系統內其他主體先后采納的過程。在當前政治學、公共管理研究中,政策擴散問題得到了廣泛的討論。目前,大多數關于政策擴散的研究文獻都集中于國內政治領域,當某一層級的政府的決策受到其他政府早期決策的影響時,政治決策就發生了擴散。Frances Stokes Berry and William D Berry, “State Lottery Adoptions as Policy Innovations: 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4, No.2, 1990, pp.395?415.相當數量的研究文獻揭示了政府間政策擴散的內部因素和交互因素。Erin R Graham, Charles R Shipan and Craig Volden, “The Diffusion of Policy Diffusion Research in Political Scienc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43, No.3, 2013, pp.673?701.其中,內部因素指的是一個地區內部社會經濟和政治狀況,如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財政收支和政黨政治。Jack L Walker,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among the American States,”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3, No.3, 1969, pp.880?99.ZhuXufeng and Zhang Youlang, “Political Mobility and Dynamic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 Spread of Municipal Pro?business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26, No.3, 2016, pp.535?51;Frances S Berry and William D Berry,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models in policy research,” in Paul A Sabatier and Christopher M Weible, eds.,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Boulder, CO: Westview, 2014), pp.307?59.交互因素指的是政府之間的相互影響,具體包括“學習機制”,即政府會學習其他政府成功的政策經驗;“競爭機制”,即有競爭關系的政府間會爭相采納新的政策;“模仿機制”,即在決定是否采納政策時,政府會模仿與其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相似的政府的行為。Henry R Glick, Scott P Hays, “Innovation and Reinvention in State Policymaking: Theory and the Evolution of Living Will Law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53, No.3, 1993, pp.835?850; Virginia Gray, “Competition, Emulation, and Policy Innovation,” in Lawrence C Dodd and Calvin C Jillson,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American Politics (Washington, DC: CQ Press, 1994), pp.230?48.

在國內政策領域里,政府之間可以通過學習、競爭、模仿等機制影響政策擴散的發生。Zhang Youlang andZhu Xufeng, “Multiple Mechanisms of Policy Diffusion in China,”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 Vol.21, No.1, 2018, pp.495?514.而在國際擴散中,這些機制同樣在國家間存在。本文擬將政策擴散機制引入國際合作的分析領域,把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視為一種政策擴散過程。本文的核心理論觀點是:政策擴散機制對于理解沿線國家是否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至關重要,沿線國家通過觀察其他國家的行為,進而判斷自己是否要加入“一帶一路”。政策擴散中的“學習機制”“競爭機制”“模仿機制”同樣也體現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中。

本文提出了四個有待檢驗的核心假設。

假設1?“學習機制”: 如果一個沿線國家在加入“一帶一路”后與中國的貿易量出現增長,那么其他沿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的可能性將會提升。

假設2?“競爭機制”: 如果一個沿線國家選擇加入“一帶一路”,那么與其經濟結構相似度高的沿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的可能性將會提升。

假設3?“模仿機制”: 如果一個民主體制的沿線國家選擇加入“一帶一路”,那么與其政體相似的沿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的可能性將會提升。

假設4?擴散機制的交互作用: 如果沿線國家與中國的合作關系越緊密,那么“一帶一路”倡議響應擴散中“學習機制”和“競爭機制”的效應都會更強,但“模仿機制”的效應會更弱。

以下將對上述假設進行詳述。

(一) 學習機制

政策的成功與否會塑造后來者對于政策價值的判斷,進而影響是否采納此項政策,這就是政策擴散中的“學習機制”。Virginia Gray, “Innovation in the States: A Diffusion Stud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7, 1973, pp.1174?85.“學習機制”在國際邊界協定簽署中體現明顯,邊界協議的成功簽署傳遞了一種可信的信號,即該國有能力和意愿解決邊界問題,周邊的其他國家會習得這一成功經驗,增加該國后續邊界協議成功簽署的可能性。K Chad Clay and Andrew P Owsiak, “The Diffusion of International Border Agreement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78, No.2, 2015, pp.427?442.除政府外,政黨也會學習其他國家黨

派成功競選的經驗,從而形成競選策略在國際范圍內的擴散。Tobias Bohmelt, “Party Policy Diffu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110, No.2, 2016, pp.397?410.

“學習機制”意味著國家并不只是盲目跟風,只有觀察到其他國家從國際合作中獲得了切實的好處,才會效仿和加入。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先加入“一帶一路”的國家的成功與否,將會影響后來者對于“一帶一路”前景的判斷,進而影響其是否選擇響應。作為一項經濟合作倡議,“一帶一路”能夠為沿線國家帶來的好處之一就是與中國貿易量的提升。有學者基于雙重差分模型發現,“一帶一路”倡議顯著提升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量,而這種成功的合作經驗也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行為。孫楚仁、張楠、劉雅瑩:《“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對沿線國家的貿易增長》,《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11期,第18—20頁。

以“一帶一路”倡議在西歐的拓展為例,西歐國家并不算是初始意義上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倡議提出后的幾年內都沒有明確的表態。然而隨著“一帶一路”成功經驗的增多,擴大貿易規模與拉動本國經濟增長的需要使得一些歐洲國家的態度開始松動。2019年,意大利正式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倡議諒解備忘錄,成為首個加入“一帶一路”的G7國家。正如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副部長杰拉奇(Michele Gerac)在博鰲亞洲論壇中所提到的,“一帶一路”對促進合作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而意大利此舉“要彌補過去浪費的時間,要抓緊加快與中國的經貿合作”。鳳凰網:《意大利官員:兩個歐洲國家正考慮加入一帶一路》,2019年3月26日,http://finance.ifeng.com/c/7lMHgjK5Yrg,引用日期:2019年10月11日。 由此,我們提出假設1,即先行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后的成功經驗會被后來的國家所學習,進而增加后來國家加入“一帶一路”的概率。

(二) 競爭機制

除了相互學習,競爭關系也會引發政策擴散和增加政策采納的可能性。“競爭機制”指的是主體間為爭奪資源而爭相采納某項政策的過程。Gilardi, Fabrizio, “Who Learns from What in Policy Diffusion Process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54, 2010, pp.650?66.在國際關系領域,競爭不僅包括政治和軍事上的博弈,也體現在經濟與貿易方面。例如,雙邊投資條約的擴散是由發展中國家彼此間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的競爭所驅動的,即當一個國家在經濟上的競爭者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那么就會給該國家增加壓力,增加其采納雙邊投資協定的概率。Zachary Elkins, Andrew Guzman and Beth Simmons, “Competing for Capital: The Diffusion of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 1960—2000,”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60, 2006, pp.811?846.本文認為,對于“一帶一路”倡議而言,當沿線國家看到其經濟上的競爭對手加入了“一帶一路”后,會更加擔憂其在獲得了來自中國的貿易、投資等資源后獲得更大的優勢,因此會增加其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包括其后以南非、智利等國為代表的所謂的“‘一帶一路的自然延伸國家”,這些國家中相當一部分并不處于“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卻也以不同形式對“一帶一路”倡議予以響應。本文認為,這些國家的加入屬于“一帶一路”拓展中的“意外之喜”。如果采用更廣義的界定,對于研究對象的總體的界定將會更加模糊,會更難判斷潛在的“一帶一路”參加者。因此,本文對這些自然延伸國家予以剔除。

(二) 研究方法

在模型設定方面,本文將采用配對事件史分析法(dyadic event history analysis)來檢驗分析“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的響應及其擴散機制。事件史分析法(event history analysis)是在政策擴散研究中得到廣泛使用的量化方法,其目標在于描摹個體在指定時間跨度內行為發生的變化。在該方法中,因變量是一個由0和1構成的虛擬變量,當個體經歷變化,則記為1,否則就維持在0。因變量為虛擬變量的這一特點使得logistic回歸成為本文選用的估計模型。

本文所使用的配對事件史分析法,是對于傳統事件史分析法的進一步改進:通過將每個分析單元進行兩兩配對,可以更清晰地解釋在政策擴散中,一個地區的決策如何受到另一個地區行為的影響,從而探討更加豐富的擴散機制。配對事件史分析法最早在對美國兒童保險政策改革的研究中被提出,該研究將50個州進行兩兩配對組合,結合事件史分析法,發現那些改革成效較好的地區,其改革方案更容易被效仿,進而首次提出了政策擴散的學習機制。Craig Volden, “States as Policy Laboratories: Emulating Success in the Childrens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50, No.2, pp.294?312.政策擴散的本質在于政策主體間的相互影響,傳統的事件史分析法只能描述已采納政策的所有政策主體對于后來者的影響。相比之下,配對事件史分析法則可以將每一對政策主體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描述清楚。目前,配對事件史分析法已逐漸成為政策擴散研究中的主流方法,在一些國際擴散的研究中也屢有涉及。Sean Nicholson?Crotty and Sanya Carley, “Effectiveness, Implementation, and Policy Diffusion or Can We Make That Work for Us?” State Politics & Policy Politics & Policy Quarterly, Vol.16, No.1, pp.44?77.

本文關心的核心事件是“是否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而本文所選用的評判一個國家是否響應的標準是該國是否與中國簽署了關于“一帶一路”的雙邊合作文件。這里的合作文件既包括合作協議,也包括諒解備忘錄的形式。“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簽署流程是:首先簽署合作意向書,然后簽訂備忘錄、框架條款,最后簽訂正式的合同和協議。而在一些情況下,對于一個協議的修改也可以被稱為備忘錄。因此,我們將簽署備忘錄和合作協議都視為沿線國家對于“一帶一路”的正式響應。本文的數據來源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首先是“一帶一路”的官方門戶網站“中國一帶一路網”,網站中的“政策環境—雙邊文件”專欄列出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在“一帶一路”合作中簽署的雙邊文件。此外,我們也以國家發改委網站和商務部網站上公布的相關合作文件作為補充。各沿線國家加入“一帶一路”的時間和簽署合作文件的名稱可以參考附錄1。截止到2018年,64個沿線國家中已有54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為了更好地適用于配對事件史分析法,本文對數據結構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對于每一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A,我們都和其他63個沿線國家B進行兩兩配對,共產生4032(64×63)種國家配對組合。由于研究的時間區間是2014—2018年,因此共得到20160個(4032個配對×5年)“配對—年”的數據點。在每一個配對中,我們將B國家定義為先行者,即先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A國家則是后來者。本文所要觀測的擴散效應就是先行國家B加入“一帶一路”是如何影響后來者A國的決策的。在數據清理方面,我們刪除了國家A早于或等于國家B響應“一帶一路”時間的樣本,由此保證政策擴散發生的先后時序性。進一步地,如果國家B于第t-1年加入了“一帶一路”,那么“國家A—國家B”的配對從第t年開始賦值;如果在第t+n(n≥0)年A國加入了“一帶一路”,則因變量記為1,否則記為0。遵循事件史分析法的慣例,國家A加入“一帶一路”后(因變量變成1后)的數據被刪除。此外,為了消除潛在的樣本偏誤,我們也刪除了那些國家B加入“一帶一路”當年以及此前的樣本,因為只有在國家B加入的下一時期,才存在國家A和國家B的相互影響關系。

以孟加拉國(2016年與中國簽訂“一帶一路”協議)為例,當孟加拉國作為國家A時,它可以與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為國家B)構成63種配對情況、315個(63個配對×5年)配對數據點。但是由于時間先后順序,只有當國家B的采納時間早于2016年時,孟加拉國的決策才可能受到該國的影響,因此只能保留“孟加拉國—斯里蘭卡(2014年加入)”“孟加拉國—土耳其(2015年加入)”等幾個配對,其他配對則被刪除。以其中的一個國家配對“孟加拉國(國家A,2016年加入)—斯里蘭卡(國家B,2014年加入)”為例,根據我們上文中的處理方法,該配對在各年的取值為0(2015)、1(2016)。刪除2015年前的數據是因為2014年時斯里蘭卡剛剛加入“一帶一路”,只能影響孟加拉國在下一期(也就是2015年)的行為。刪除2016年后的數據是因為,按照事件史分析法的模式,事件發生后的數據應當被刪除。每一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會按照上述的方案進行處理,最終共獲得了2014—2018年2830個配對數據點。

(三) 變量設置

1. 因變量

本文的因變量是“是否加入‘一帶一路”。它所測量的是在“國家A—國家B”所構成的一個配對中,在某一特定年份t,國家A是否簽署了“一帶一路”雙邊文件。這是一個二元虛擬變量,如果一個國家 A在 t 年與中國簽署了與“一帶一路”相關的雙邊合作文件,則因變量編碼為1,否則即被編碼為0。因變量將是一組生存數據,在 t年一旦編碼為1,代表對“一帶一路”進行了響應,則這一觀察單位 A 在t年后的數據將被刪除,不再顯示。

2. 自變量

本文主要關注的是“一帶一路”倡議響應中的擴散效應,具體包括“學習機制”“競爭機制”和“模仿機制”,以及三種擴散機制和中國合作關系的交互作用。首先,關于“學習機制”,“一帶一路”倡議是一項以推動經濟發展,增加雙邊貿易、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主要目的的國際合作倡議,在加入“一帶一路”后,與中國貿易量實現提升無疑是一種成功達到目標的表現。因此,我們使用國家B在第t-1年加入“一帶一路”后,第t年與中國貿易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的增加值來度量“學習機制”,與中國貿易增加越多,說明B國加入“一帶一路”的決策越成功,就越能增加A國加入“一帶一路”的可能性。

關于“競爭機制”,本文使用A國和B國的經濟結構相似程度來測量,我們構建了一個國家間經濟結構相似度指數:

Sab=∑nk=1(XakXbk)/∑nk=1X2ak∑nk=1X2bk

Sab代表A國和B國經濟結構相似度指數,Xak代表A國的k產業占GDP的比重,Xbk代表B國的k產業占GDP的比重。k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0≤Sab≤1,當Sab越趨近于1時,意味著A國和B國經濟結構相似程度越高;當Sab越趨近于0時,意味著兩國經濟結構相似程度越低。

關于“模仿機制”,本文使用A國和B國是否同為民主國家來測度。本文使用polity IV數據庫的政體指數,取值為-10到10,數值越大,民主程度越高。如果A國和B國的polity IV指數都大于6則變量記為1,反之為0。

3. 控制變量

本文的控制變量包括三部分,分別是“A國政治經濟變量”“A國與中國的關系變量”與“A國—B國的配對變量”。首先,本文控制了一系列A國內部的政治經濟變量,具體包括人均GDP、GDP增長率和寬帶覆蓋率,分別用于衡量A國的經濟發展程度、現階段經濟狀況和基礎設施建設狀況,因為這些都可能會影響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的需求。其中,人均GDP取自然對數,GDP增長率和寬帶覆蓋率是百分數的形式,三個變量均做滯后一年處理,用以反映上一年的經濟狀況對下一階段的決策的影響。此外,我們還控制了A國與美國的關系。“一帶一路”被一些學者視為對美國區域霸權的挑戰,而一些沿線國家也的確存在對美國的忌憚,對加入“一帶一路”的態度搖擺不定。李曉、李俊久:《“一帶一路”與中國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重構》,《世界政治與經濟》2015年第10期,第30—59頁。本文選擇的測量方式來源于correlates of war數據庫中的政治同盟關系指標,該數據涵蓋了從1816年到2012年各國間三種不同層級的正式同盟關系。如果在2012年時,國家A與美國之間存在著共同防衛協定、中立狀態協定或互不侵犯協定中的一種,則虛擬變量記為1,否則記為0。本文還控制了A國的政體變量,數據來源于polity IV數據庫。

第二部分的控制變量是A國與中國的關系變量。具體包括與中國的伙伴關系、領土接壤狀況、與中國的軍事沖突,以及與中國貿易占GDP的比重。首先,關于與中國的合作伙伴關系,目前中國已與世界上的80多個國家建立了不同類型的伙伴關系。如果沿線國家A與中國沒有伙伴關系,則變量記為0;如果沿線國家A與中國只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包括友好合作伙伴關系、合作伙伴關系、全面合作伙伴關系等),則變量記為0.5;如果沿線國家A與中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包括戰略伙伴關系、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等),則變量記為1。

與中國的領土接壤狀況來源于correlates of war數據庫中的領土接壤指標,涵蓋了從1816年到2016年的領土變更狀況,我們將這一指標與本文的國際合作擴散數據庫進行匹配。其中,2016年后的數據用2016年代替,測量指標是一個虛擬變量,如果A國與中國存在陸地或水域上的接壤狀況則記為1,否則記為0。與中國的軍事沖突則選取自correlates of war數據庫中的軍事沖突數據庫,如果國家A和中國在1991年冷戰結束之后發生過武裝沖突,則變量記為1,否則為0。作為一個重要的國際關系史節點,冷戰后的沖突更能反映出國家間的對立關系。最后,A國與中國的貿易進出口總額來源于世界銀行數據庫,我們將這一數值除以當期A國的GDP總量并滯后一年,用以衡量A國對中國的經貿往來密切程度。

第三部分的控制變量是A國與B國的配對變量。我們分別控制了A國與B國的政治同盟關系、軍事沖突關系和領土接壤關系,這三個變量均為虛擬變量的形式,數據均來源于correlates of war數據庫,測量方式與上文相同。最后,我們還設置了時間變量,計算方式為自每個國家配對開始存在后計數,計算隨著每年的時間推移,各配對延續的時間長度,單位為年。在后續的回歸分析中,我們將加入時間變量、時間變量的平方項與時間變量的三次方項來控制時間趨勢。變量設置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四、 研究結果

本文選擇2014—2018年作為政策擴散的觀察期。在這5年期間,“一帶一路”沿線的64個國家中有54個國家通過簽署雙邊文件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了響應。本文統計了自2014年起,每月響應國家的數量,并以累積曲線的形式繪制了圖1。可以發現,在“一帶一路”提出后的初始時期,選擇響應“一帶一路”并與中國簽訂合作協議的國家數量較少,僅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斯里蘭卡等中國周邊鄰國或是經濟合作密切的國家選擇加入;而隨著“一帶一路”倡議逐漸成熟,選擇加入的國家出現了明顯的增長,并在2015年末及2017年中旬出現兩個峰值,前者是中東歐國家的集中加入,后者是與一系列亞洲國家協議的正式簽署;最后,隨著大部分沿線國家的加入,“一帶一路”的擴散再度回歸了平緩狀態。

在描述了“一帶一路”的擴散趨勢后,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在于檢驗各類擴散機制的存在。在表3中,我們對“一帶一路”倡議擴散的“學習機制”進行檢驗。模型一控制了時間趨勢,即時間變量、時間變量的平方與時間變量的三次方。學習效應的結果顯示,如果B國在加入“一帶一路”后與中國的貿易量出現了增長,A國更有可能去學習這一成功經驗,提高了A國加入“一帶一路”的可能性。在模型二到模型四中,我們又分別加入了A國控制變量、A國與中國的關系變量以及A國—B國配對控制變量,學習效應仍然保持正向顯著。為了方便解讀logit模型的系數,我們計算了模型四的概率比(odds ratio)。結果顯示,當先行的國家B在加入“一帶一路”后與中國貿易增長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后來的國家A加入“一帶一路”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0.36倍。

表4檢驗了“一帶一路”倡議擴散中的“競爭機制”。在模型一的基準回歸中,我們發現競爭效應的回歸系數正向并在p=0.1的程度上顯著,說明如果先行國家B與后來的國家A存在著較高的經濟結構相似度,那么國家B加入“一帶一路”會對國家A形成競爭壓力,進而提高國家A加入“一帶一路”的概率。在模型二、模型三和模型四中,我們分別加入各類控制變量。在模型二到模型四中,“競爭機制”的回歸系數始終保持正向,盡管在模型二中并不顯著,但在模型三加入A國與中國的關系變量,在模型四加入A國與B國的經濟相似度后,仍然保持了p<0.05的顯著度。從模型四可以看出,當A國和B國的經濟結構相似度提高一個百分點,A國加入“一帶一路”的概率也會隨之增加0.19倍。

在表5中,我們對“一帶一路”倡議擴散的“模仿機制”做了檢驗。在模型一的基準回歸中,“模仿機制”的回歸系數呈正向顯著。這說明當先行國B和后來國A同為民主政體時,如果B國率先加入了“一帶一路”,那么A國也更有可能響應“一帶一路”。在模型二、模型三和模型四中,我們又分別加入了三類控制變量,模仿效應始終正向且顯著。模型四的系數可以被解釋為,當B國與A國同為民主政體時,A國加入“一帶一路”的概率會比其他政體組合情況高出1.5倍。

上述結果較好地支持了本文的前三個假設,即政策擴散中的“學習機制”“競爭機制”和“模仿機制”都可以比較好地解釋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在此基礎上,本文還將探討擴散機制與中國合作關系的交互作用。首先,根據我們的理論假設,與中國的合作關系越密切,學習效應越強。我們使用“與中國貿易往來”變量作為衡量與中國合作關系的指標,并在表3中回歸模型4的基礎上,加入了“學習機制”和“與中國貿易往來”的交互項。圖2對“學習機制”的交互作用進行可視化展示,可以發現,當沿線國家與中國貿易往來越密切時,來自其他先行國家的成功經驗就越能提升該國加入“一帶一路”的可能性,“學習機制”的效應也會更強。

本文也按照相同的方式,對“競爭機制”和“與中國貿易往來”的交互作用進行檢驗。與之前的假設預測相同,與中國貿易往來越密切,經濟結構相似度對沿線國家產生的競爭壓力就越大,“競爭機制”的效應也會越強,從而提高其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可能性。見圖3。

最后,我們還檢驗了“模仿機制”的交互作用。“模仿機制”之所以會產生,是由于沿線國家對中國的不了解和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疑慮。因此,在衡量與中國合作關系的指標上,我們選擇了“與中國伙伴關系”進行測量,更能反映出沿線國家是否與中國建立起常態化、制度化的合作關系。圖4呈現了“模仿機制”與“中國伙伴關系”的交互作用。可以看出,隨著與中國伙伴關系的加深,模仿效應的作用在逐漸減弱。這也說明,只有那些與中國合作關系不夠密切、對中國不夠了解、缺乏制度性溝通渠道的國家,才會更加依賴于來自相同政體國家的模仿效應。

五、 結?論

本文基于政策擴散的視角,分析了沿線國家間的互動關系如何影響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我們發現,政策擴散中的“學習機制”“競爭機制”和“模仿機制”均可以解釋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響應。“學習機制”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擴散提供了“拉力”:沿線國家可以通過“看中學”的方式,借鑒其他國家與中國合作的成功經驗,選擇更積極地加入到“一帶一路”中來。而“競爭機制”則為“一帶一路”擴散創造了“推力”:來自其他國家的經濟競爭壓力使得加入“一帶一路”成為一項更迫切的需求,從而提高沿線國家響應倡議的積極性。“模仿機制”則幫助沿線國家消除國際合作中的不確定性,通過模仿與自己政治體制相似、互信程度高的國家的行為,為自己加入“一帶一路”與否的決策提供支撐。此外,我們還發現擴散機制受到沿線國家與中國關系的影響:與中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能夠增強“學習機制”和“競爭機制”的效用,但降低了“模仿機制”的作用。這意味著與中國親疏關系不同的沿線國家,將會依賴不同的擴散機制加入到“一帶一路”中來。

本文的實證發現為 “一帶一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現有文獻大多傾向于針對單一國家進行案例分析,側重于解釋靜態的結構性因素。本文則通過在國際關系中引入政策擴散的理論和方法,為該議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側重于動態交互的研究方向,即重視國際合作中的時間性和次序性,研究國家間的學習、競爭與模仿等機制在促成國際合作中的影響。事實上,不僅是“一帶一路”問題研究,政策擴散與國際關系的結合也有助于我們重新審視經典國關理論的局限與有待完善的空間,政策擴散理論對于互動機制、時間因素的強調都為現有的國際合作研究提供了重要補充。

在實踐意義上,本文也為“一帶一路”倡議增加了新的認知。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大國,在對外合作與拓展自身影響力的過程中常常會面臨周邊國家的不信任。本文的研究結論表明,打破這種懷疑和不信任,一方面要靠中國自身的努力,與沿線國家建立起政治互信的紐帶關系;另一方面也要依靠一些關鍵性的節點國家,通過對這些國家的動員,從其國際關系網絡中吸引更多的國家加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本文涉及的三種擴散機制對于不同的沿線國家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有差異的,這意味著“一帶一路”倡議要因地制宜,注意分析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需求和擔憂,對于不同的國家施以差異化的策略,從而有效擴展中國國際合作的“朋友圈”。

猜你喜歡
國際合作一帶一路
關于北冰洋公海漁業資源管理的國際合作問題探討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計算機教育(2016年8期)2016-12-24 10:40:42
論“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背景、風險及應對策略
關于高校如何通過國際合作提升教學質量的建議
科技視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8:05:32
探析農業類高職院校國際合作培養農業人才的路徑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36:55
基于bbw平臺中外校企合作背景下職業學校德育內容的實踐與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 22:02:47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環球時報(2014-12-10)2014-12-10 08:5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色图欧美|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久久无码av三级|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欧美精品1区|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午夜a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亚洲三级网站| 国产97区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欧亚日韩Av| 91亚洲精选|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日韩毛片基地| 免费va国产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2020国产精品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99精品欧美一区| 亚洲视频四区|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午夜无码专区喷水| 精品国产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亚洲人在线|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日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99视频只有精品| 中文字幕66页| 黄色一及毛片|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制服无码网站|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啪啪一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无码国产伊人| 播五月综合|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