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娜 李可璐 謝瑩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新媒體得以迅速發展,并以始料未及的速度延伸至社會各個領域。文章以新媒體的界定入手,通過分析新媒體背景下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索利用新媒體建立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和諧信任的關系,有效改善輔導員工作,以期為高校輔導員運用新媒體這一新載體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 新媒體 創新 輔導員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1 新媒體的界定
學術界對新媒體的研究由來已久,其中美國馬賽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契爾·索勒·普爾(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的概念清晰地解釋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關系:過去我們稱網絡媒體為第四媒體,以區別于報紙、廣播、電視傳統媒體,而新媒體的內涵并不強調區別,而是一種融合,以網絡為基礎集多種媒體功能和無線通訊技術為新的媒介形態。該定義明確了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不是互相獨立的關系,而是相互交叉補充的關系。
作為新媒體用戶重要組成部分的大學生,他們受新媒體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同時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成為大學生社交的主要平臺,促使大學生思維方式日趨多元化。新媒體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寬廣的交流平臺,使人際互動更加多樣、便利。大學生可以通過人人網賬戶、QQ賬戶、微信平臺等多種方式及時獲取信息,表達自己想法和評論他人想法。二是拓展自主學習、自由娛樂的空間,促使大學生日趨個性化。智能終端的普及進一步推動大學生自主學習、自由娛樂的發展,提供更多個人思考空間,促使個性化發展。
2 新媒體背景下輔導員工作的現狀
2.1 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挑戰
第一,新媒體帶來大學生個體思維方式的個性化,加大輔導員工作難度。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大學生愈來愈多地使用與依賴新媒體工具及平臺,在這個虛擬的空間享受純粹的個性張揚。他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一的思考方式,而是試著敞開心扉活躍于網絡的各個領域,他們對社會熱點充滿了好奇與關注,對學校、對輔導員的各項工作充滿了自己的思考與疑惑。他們借助于網絡、手機短信、QQ、BBS、E-MAIL,(微)博客等新媒體,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更覺輕松和便捷,解決問題的預想方式更趨自由;新媒體對大學生性格塑造影響深遠,大學生日益追求和展示個性。這對輔導員快速統一大學生思想高效落實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二,新媒體隨之而來日新月異的網絡語言促使輔導員與時俱進更新知識。高校輔導員因繁重的事務性工作容易降低對周邊環境的敏感性。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語言日新月異,學生的快速反應與輔導員難以與時俱進形成鮮明的對比,直接導致輔導員與大學生交流過程中障礙與困難的產生。
2.2 輔導員工作面臨的機遇
第一,新媒體為輔導員工作開拓社交平臺,豐富思政教育方式。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輔導員開拓了新的工作平臺,輔導員可以通過新媒體開拓新的社交平臺比如QQ、微信、微博等等,開展學校工作事務的傳達,與大學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這種方式相比傳統方式更快、更全、更樂于被接受。
第二,新媒體為輔導員提供學生活動的動態參照,便于及時了解學生信息。新媒體所實現的信息實時交互全面地展示了學生的各種動態,輔導員借助于該新型平臺,與大學生隨時隨地進行交流互動。便于輔導員及時發現問題,把事態控制在最小范圍并最快速解決問題,為高校建立危機事件預警機制提供重要參考。
3 創新輔導員工作的必要性
(1)是發展高校思政教育理論的內在要求。在我國思政教育承擔著弘揚主旋律的神圣使命,然而新媒體的日益興盛,徹底改變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媒介環境,促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逐漸多元化和自我化,這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如何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下建立系統的輔導員工作框架成了新媒體背景下思政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是應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提高輔導員工作的現實要求。《光明日報》2011年將新媒體及其社會影響評為年度十大學術熱點之一,認為它已成為觸發全球社會變革的社會化媒體,作為信息傳播體對受眾的認知結構、青少年的文化價值觀及傳統的藝術教育等等也產生了廣泛影響,需要進一步深入進行研究。新媒體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輔導員重新定位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在信息豐富、傳播快速的新媒體時代不斷加強和改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4 創新輔導員工作的路徑
4.1 轉變等級觀念,樹立新媒體時代平等自由的觀念
教師是思政教育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兩者是相對不平衡的關系,教師多給人以高高在上之感,學生很難對其說出心里話。而新媒體環境下的交流更為隱蔽,會給學生以平等的感受,有助于消除隔閡,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受新媒體大環境的影響,大學生獨立意識逐漸明顯,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對話語權的追求。輔導員首先要改變傳統的等級制度,摒棄傳授式教導式的教育方式,要以“平視”而不是“俯視”的姿態面對學生,在傳播信息和互動交流時體現出關心和親和力。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給予學生高度的信任和充分的自由,在平等自由的氛圍中,實現師生之間朋友般的情感。同時,新媒體使得學生與輔導員平時面對面交流時不好直言的話語可以通過微平臺進行展現,既考慮了學生的逃避與不安心理,又方便輔導員對其加以正確開導與及時解決相應的問題。新媒體微平臺的這一互動式交流,更好地加強了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系。
4.2 建立信息檔案,從紙質檔案向動態的信息檔案發展
建立并不斷完善學生信息檔案。動態信息檔案較于紙質檔案便于查詢與檢索,亦能妥善保存。動態檔案以office辦公軟件中Excel表格軟件為主要工具,通過輔導員實時記載與學生談話后的信息,在編輯表格的時候可以引入三維矩陣模型,即在同一份表格檔案中的縱向(X軸)為各個學生的姓名學號等基本信息,橫向(Y軸)為相對應的學生在某一時間內特定的狀態,談話的主題及原因,談話結束后獲取的成果以及有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在一個文件夾中為每一個時間段(Z軸)建立一份Excel表格檔案。輔導員通過對比各段時間內某一學生的日常生活動態以及談話主題的波動來立體式地觀察學生的思想變化曲線。三維矩陣式的立體記錄方式方便輔導員隨時隨地了解學生的基本信息,為有效開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書面基礎。同時,也為其他想要快速了解學生信息的人提供了材料。
4.3 延伸交流內容,從學校事務的交流延伸到生活化的交流
新媒體所能提供的隨時隨地的交流便于輔導員與學生更自然地進行生活、學習、工作全方位的交流,而不再局限于學習相關事務。以往的工作中,輔導員需要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與詢問才能獲取相關內容,這導致了信息傳達的滯后性及有限性。新媒體的發展為輔導員和大學生進行生活化交流提供了橋梁,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是大學生之間進行生活感受交流的主要場所,也是最真實心態反映的重要平臺,新媒體的發展為輔導員參與學生生活,分享生活情感提供了可能。輔導員通過QQ空間動態、微信朋友圈、微博、人人網等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與學生進行生活上的交流,較于工作上相對正式的交流更多了幾分隨意與自然。
4.4 拓展交流方式,從輔導員對學生的單向交流拓展為師生間雙向互動
第一,結合新媒體優勢,打造新媒體語言。輔導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傳播者,對于教育傳播者而言,應該加強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新媒介素養,更加注重新媒體信息,緊跟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步伐,將新媒體運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傳播過程的每一階段,打造和使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新媒體語言,并重視課上和課下對學生的觀察,密切關注學生動態,將新媒體語言運用于各個層面。
第二,加強新媒體道德建設,提高媒介素養。新媒體的快速、廣泛、便捷對我們管理新媒體,提高媒介素養提出了要求。有學者指出媒介機構、社會組織、受眾都是新媒體的主體,其中,媒介機構是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實施主體,社會組織是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社會環境,受眾是媒介素養教育體系的動力來源,因此要實現加強新媒體道德建設,提高媒介素養的目的,需要從媒介機構、社會組織、受眾三方面下手。首先,加強對媒介機構的管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徑是新媒體渠道,而尚年輕的高校學生還不具備完善的獨立思考能力甄別新媒體環境中出現的大量信息,如果沒有及時引導將直接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國家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媒介機構發布信息的審核機制,盡量減少負面或者錯誤信息的宣傳。輔導員也有責任幫助刪選信息,正確引導,指導他們準確認識新媒體平臺出現的各類資訊。其次,加強新媒體道德建設,提高媒介素養需要從源頭入手,充分發揮高校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學習和改善自身,形成正確的新媒體使用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理性思考理性評論的素養。
第三,以校園文化為契機,搭建新媒體平臺。校園文化是大學生實踐理想信念的重要載體,結合新媒體的發展優勢,突出校園文化建設的傳播、引導和輿論功能。通過建設主題網站,挖掘校園新媒體等措施,利用新媒體的文化宣傳、傳播教育和信息溝通等功能來建設和創新校園文化,主動尋找兩者的契合點,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共同發展。
課題:2014年度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新媒體背景下創新輔導員工作的路徑分析”的研究成果。項目代碼ZX140501304009
參考文獻
[1] 周光輝,周笑梅.互聯網對國家的沖擊與國家的響應[J].政治學研究,2001(2).
[2]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 周紅霞.淺析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工作.教育探索,2011(7).
[4] 教育部社政司組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 韓永進.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J].華章,2014(1).
[6] 姜恩來.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論戰線,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