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熹
【摘 要】目的:探究心肺復蘇的效果和其影響因素。方法:研究在2017-2019年間的200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了解這些患者心肺復蘇的效果及影響因素。結果:在這些患者中,共有,135名患者(占據60%)搶救成功,有90名患者(占據40%)未成功。結果:沒有接受電擊、人工氣道插管、以及復蘇時間超過6分鐘以上的患者成功率低,此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結論:對于心肺復蘇受到多種搶救因素的影響,應該對各種因素做好分析,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關鍵詞】急救;心肺復蘇;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45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3-09--02
有許多臨床疾病可能會引起心臟驟停的情況,如意外、冠心病、原發性心肌病等。如果有心跳驟停的情況但是未及時有效地治療,人體中一些重要的器官和大腦將因缺氧而不可逆地受到破壞,危及生命安全。而搶救心跳驟停人員最重要的方式是選擇心肺復蘇。通過對影響心肺復蘇的因素分析,能夠更好地為臨床緊急心肺復蘇提供依據,提高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根據我院225名患者的資料,分析其療效及相關因素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在2017-2019年的225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這225名患者中有男性123名,女性102名;年齡從18-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19±5.18)歲;這225名患者中出現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包括了:心血管疾病、觸電溺水等突發事故、呼吸系統疾病等,這些患者在急救過程中均出現了喪失意識、頸動脈消失、股動脈消失、瞳孔散大以及呼吸停止等現象。
1.2 方法。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心肺復蘇。醫務人員到達現場應該立刻對患者進行檢查,診斷是心跳或者呼吸停止之后,立即實施搶救。保持患者的呼吸通暢,用人工呼吸或胸外按壓幫助患者恢復,當患者恢復之后馬上使用面罩進行供氧;并且要在第一時間用心電圖儀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了解患者心率指標情況,血壓與血氧飽和度等等,迅速采用藥物治療建立靜脈通道,并用含有興奮作用的藥物進行靜態治療,根據當時的情況選擇是否要人工氣道插管等一系列的治療措施。在急救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停止心肺復蘇的時間。
判斷心肺復蘇成功的標準:患者的心臟復跳并保持穩定;面色逐漸改善變得紅潤。患者恢復到正常的心跳;恢復自主規律的呼吸;瞳孔擴張現象得到改善并減少。光反應測試確認眼球能夠自主移動;脈搏準確,心臟節律要保持6min。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探討心血管疾病因素,復蘇時間及除顫是否對心肺復蘇有影響。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與檢驗,此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P<0.05)。
2 結果
在225例患者中,心肺復蘇治療成功的人數有135例,剩下90例是不成功的。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未進行人工氣道插管與未進行電除顫是影響心肺復蘇關鍵的因素,此差異具有統計學的意義。
2.1 心肺復蘇搶救結果。在225例患者中,共有135例患者是成功的,成功率為60%,剩下的90例患者是失敗的,失敗率為40%。
2.2 相關影響指標分析。在這90例患者當中,搶救成功的患者男性占到了83例,女性為52例,而未搶救成功的患者當中男性為48例,女性為42例,兩組的性別之間無統計學意義(x2 =0.118,P=0.73);搶救成功患者中平均年齡在(42.9±4.2)歲,未搶救成功患者的平均年齡在(48.8±5.2)歲,年齡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t=11.724,P=0.02);
3 討論
許多人在特殊情況下受傷后,可能會發生心臟暫停的問題,不及時搶救的話,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患者出現心臟暫停的情況下,應該馬上采取心肺復蘇醫治。心肺復蘇醫治不僅僅是為了使患者的心臟恢復跳動,還在于最大程度地減少神經系統后遺癥并且及時改善生活的質量。為了增加院前心肺復蘇術獲救機率,還需要很多的進步空間,注意很多問題。根據心肺復蘇的范圍,通常心臟驟停發生在醫務人員到達前幾分鐘。搶救時間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進行心肺復蘇越及時,患者預后就越好,對患者的成功率越高越好,患者避免死亡的可能性就會越大。當有人員發生溺水時,電擊和發生意外等事故導致心臟驟停時,盡管心臟驟停已持續了一段的時間,但此時仍應積極進行治療,對于一些健康患者發生心臟反彈的機率會很高。院前的緊急工作非常復雜。在緊急的情況下,醫務人員趕到現場,有時間不能馬上了解當時情況。但是,仍然需要馬上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如果已經確認沒有搶救的意義,可以不進行心肺復蘇。綜上,心肺復蘇在心臟或者呼吸驟停的患者的急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最后搶救的結果可能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復蘇時間超過6分鐘及進行人工氣道插管情況。醫務人員須時常總結經驗教訓,分析治療成功的原因,以此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挽救患者的生命。
參考文獻
崔耿,徐華.老年患者心肺復蘇效果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海南醫學,2016,27(13):2138-2140.
施海濱,鄧熾南,王永東,等.院前急救中使用心肺復蘇按壓板開放氣道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9,6 (23):76-77.
盧加發,彭金亮,彭強,等.院外心肺復蘇成功患者生存出院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6,11(10):971-974.
姚曉麗,金培英,翁偉芬,等.插管型喉罩與常規復蘇面罩在院前急救中應用的效果比較[J].護理與康復,2018,14(10):953- 954.
陳育苗,代明巖,郝 薇,等.急診科心肺復蘇患者存活出院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7,18(01):21-24.
楊世祥,史旺德.不同基礎生命支持順序對心臟猝死院前急救效果的影響[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9,27(3):131-133.
章森苗,黃堅強,汪春燕,等.不同心肺復蘇方法對院前急救心臟驟停患者預后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18,27(3):321-322.
徐梅玲,孫文會,梁寧,等.心搏驟停患者實施院前心肺復蘇影響因素及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z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