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亮 黃貴珍
摘要:大學生社團在提高學生社交實踐能力,豐富學生課余活動,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大學生具有獨立開放的特點,因此大學生社團存在結構松散、管理自主的特征,要做到有效管理、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其內部激勵機制的建立健全便成為關鍵因素。鑒于此,通過期望理論分析,從管理、制度和宗旨文化多方面入手構建大學生社團激勵機制,可以有效提升成員歸屬感,促進社團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社團 激勵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152-02
大學生社團是大學中的“民間”組織[1],即非正式組織,是在學生自愿結合的基礎上形成的,一般結構較為松散,實行自主管理。因此,社團必然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自身管理隨意性很強,活動質量差異較大,嚴重影響了大學社團發展。一般而言,大一是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高峰期,越往后,學生就越會覺得社團活動同質性很高,開展活動方式單調,且社團自身組織管理薄弱,團隊凝聚力不強,人員流失嚴重。想提高大學生社團的管理能力,關鍵在于組織管理好社團成員。研究建議激發社團工作活力,豐富學生校園生活,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一、概念界定與已有研究成果
社團是社會團體的簡稱,大學生社團是社團的一種;界定學生社團,首先得明確社團的內涵。王穎等學者認為,“社團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組織”[2]。而1998年我國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則定義為:“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3]大學生社團應是興趣愛好相同的大學生,為了相同的目標而自愿組織起來活動的非正式組織。因此,大學生社團具有以下特點:自主松散,大學生社團作為校園非正式組織,結構較為松散;目標趨同,參加同一社團的同學大都具有某種一致性;開放流動,大學生社團參與者大都充滿活力,參與者流動性強。
激勵就是要把內驅力、需要、目標三個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要素銜接起來,構成動機激發的整個過程,從而最終影響人們的行為。[4]所以,激勵是指激發起人的動機,并鼓勵這種動機可能引發的行為,進而朝著期望目標努力。目前國內對于大學生社團激勵機制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主要有:劉清霞[5]認為大學生社團組織結構及管理方式的欠缺與落后制約著社團發展,為此應首先明確人性化管理目標,然后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員選拔機制和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丁桂鳳[6]提出,忽視詆毀、蓄意阻撓和苛責下屬是不當的督導,引發人際關系緊張,自然也限制了團體發展,大學生社團也是如此,管理依人而定,隨意性強。著眼于如何建立激勵機制,趙峰峰認為[7],應從鼓勵社團走出校園增加開放性、尊重社團獨立性、提高社團的競爭力等方面健全激勵機制,提升社團認同感。
可以看到,大學生發展問題由來已久,學界多有思考,但多是以企業管理或是一般非營利組織管理的思路進行套用研究,鮮有社團親歷者的思考,也很少有人用激勵理論真正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機制。
二、期望理論框架與分析
期望理論[8]認為,如果個體預期某種行為會帶來某種特定的結果,而且該結果對自己具有吸引力,那么該個體往往會采取這種行為。人們為了某種需要,會努力用行動去實現目標,當目標還沒有實現的時候,這種需要就成了一種期望。所以,期望理論是研究需要與目標之間規律的一種理論。
該理論包括以下三個變量或三種關系:
A=努力——績效關系
B=績效——獎勵聯系
C=獎勵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期望理論框架中個體認為努力與績效之間,績效與獎勵之間,獎勵與個人目標滿足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基于此,本文把大學生社團成員激勵納入該理論框架內研究,探討作為組織方,如何才能提升組織活力,滿足成員目標需要。
實際上,社團活動大都對成員有較為深刻的影響,但對成員的影響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且這主要是因為成員個體性格喜好差異,而社團自身并沒有過多激勵成員,即個人努力受社團局限性所限,不能達到最高的個體績效,或是在社團內的付出與自身目標根本不符。
用期望理論分析,在現實激勵中,若社團成員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通過努力難以實現社團目標,或評價受非績效因素的影響,即使努力也得不到好的評價,成員工作積極性必然下降。這就要求成員的回報必須與付出相匹配,有效的激勵是通過給予成員相應的回報來實現的。期望理論可以進一步理解為,要激勵成員就必須讓他們明確:第一,只要工作,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第二,想要的東西是與績效緊密聯系的;第三,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們的績效。
可見,社團活動只要熱鬧、只講人數、只讓成員參與做事的思路是不可持續的,循規蹈矩地做事,為了活動而辦活動的行為都會導致成員倦怠,學生活動的隨意性看不到績效成就,社團難以給其成員相應的獎勵報酬,難以讓其成員得到成就滿足感,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大學生社團激勵機制的構建
基于前文分析,貼合自身經歷,現就大學生社團激勵機制構建總結如下:
管理角度,要堅持人性化管理和規范化管理相結合。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社團管理講究差異性,但為了避免個人主義影響集體利益,也需要規范化管理,以保證社團的穩定性、連續性;要有精明強干的管理團隊,社團負責人必須管理能力突出、積極有為、樂在其中;更要建立有效的評價和激勵機制,讓社團成員勞有所得,深感值得,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機制制度[9],高效的組織產生高效的員工,需將具體的工作流程化、制度化、簡單化。建立社團層級間的溝通交流機制,互相監督,讓干事真正做事,讓理事真正管事。解決活動冗雜,為了活動而辦活動的拖沓低效之后,還要認識到成員的差異性,激勵應“投其所好”,讓干事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迎合成員發展需要,開拓社團活動,促進溝通交流。
宗旨文化,一個團隊的凝聚力維系因素,從高到低,依次是價值觀、情感和利益。基本的社團活動可以給予其成員相應的利益;較高層次的則是社團成員間建立的情誼,共同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滿足情感需要;而一個好的社團追求的則是價值觀的統一,將成員的個體愿景與社團的宗旨目標達成一致,則社團發展與個體進步相輔相成,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這也是最高的激勵手段。
參考文獻:
[1]伍德勤.大學生社團活動的理論與實踐[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3.
[2]王穎.社會中間層[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1993:6.
[3]伍德勤.大學生社團活動的理論與實踐[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1:1.
[4]李東升.企業經營者激勵模式的比較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15.
[5]劉清霞.激勵機制在大學生社團中的應用于實踐[J].東方企業文化,2014(11).
[6]丁桂鳳.上司不當督導與下屬績效行為的作用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51.
[7]趙峰峰.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社團引導與激勵機制研究[J].山東理工大學,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2).
[8]羅賓斯.管理學[M].李原,孫健敏,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9]王孝明,王志勇.激勵[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