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璐
摘要: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內容為引子,以派發網絡調查問卷為主要方式,采集到有效問卷249份。研究問卷后對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有了深刻認識,并了解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婚戀觀有了顯著的變化,在“是否必須結婚”“是否應該有彩禮”“最適合結婚的年齡區間段”“夫妻雙方是否應該經濟獨立”“大學生擇偶標準”“大學生對‘男主外,女主內的認同度”等問題上的看法均富有時代感。
關鍵詞:大學生婚戀觀 問卷調查 適婚年齡 擇偶標準 婚姻態度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4-0162-02
婚戀觀是指男女雙方對戀愛和婚姻問題的看法和態度。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的婚戀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價值判斷和行為觀念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以往那種婚姻價值評判體系和婚姻行為的相對穩定性。[2][3]2005年,教育部出臺新《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取消在校生結婚的限制,從而引發了大學生對婚姻、戀愛問題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課程內容為引子,對大學生婚戀觀作了問卷調查,以期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并提供建設性的信息,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婚戀觀。
一、調查概述
此次調查以2015級至2018級在校本科生為對象,圍繞大學生婚戀觀展開,以派發網絡調查問卷為主要調查形式,輔以現場走訪、詢問,旨在調查新時代青年學生對于“婚戀”問題的看法,比較其與過去同年齡組的看法的不同之處。在為期5天的調查過程中,共收集到有效問卷249份,其中男性為111人,占比為44.58%;女性為138人,占比為55.42%。此次調查內容主要有“是否必須結婚”“是否應該有彩禮”“最適合結婚的年齡區間段”“夫妻雙方是否應該經濟獨立”“大學生擇偶標準”“大學生對‘男主外,女主內的認同度”等方面。涉及的問題較廣,因此,本次調查結果較為客觀全面地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
二、問卷調查數據來源
本次共收集到有效問卷249份,其中男女比例接近1:1。從數據來源地看,來自福建的問卷數量最多,占55.42%;上海次之,為18.88%,大江南北均有稍微涉及;從調查對象的組成來看,大一學生人數最多,大四學生人數最少,這兩個年級被調查人數占本次調查人數的一半以上。從受訪者目前的戀愛狀況來看,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為單身;因此,本次的調查結果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三、調查結果分析
1.婚姻態度
當代大學生中,男生和女生對“是否必須結婚”與“是否支持夫妻雙方‘男主外,女主內”的看法存在差異,其中,超過半數的男生(61.26%)認為“必須結婚”,而超過半數的女生(66.67%)則認為“結婚不是必須的”。與此相對應的是,女生支持“男主外,女主內”的比例(15.22%)明顯低于男生(31.53%)。
參考當代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可以推知,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比例較高,以至于擁有“獨子”的家庭更傾向于給孩子灌輸“結婚”和“傳宗接代”的觀念,由此使得近七成男性認為結婚是一生中必須經過的一關。相反,有一個女兒的家庭大多會采用“富養”的方式,造成部分女性從小生活優越,一旦步入社會,發現現實生活并不是她們所想的那樣美好時,就會產生對社交的恐懼和對父母的依賴,由此導致她們更不愿意接觸他人。這樣一來,如果沒有找到心目中完美無缺的“白馬王子”,她們便愿意維持單身的狀態。
現今社會上關于提升女性地位的討論愈發熱烈,更多的女權主義者,乃至于普通女性都認同“男女平等”當代女性,“男主外,女主內”的大男子主義為當代女性所摒棄。女大學生們認為,她們將來在家庭中的位置并非只是“相夫教子”“洗衣做飯”。她們知識儲備漸趨豐富,當然應像男性一樣在社會上取得屬于她們的一席之地,因此,女性支持“男主外,女主內”的遠低于男性。
2.大學生對最適結婚年齡的看法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于理想結婚年齡的認知存在差異,大四學生與其他三個年級學生的差異為最顯著。大四學生認同的適婚年齡集中在25歲至35歲(100%),其中認為最適結婚年齡在25歲至29歲的占比為89.66%。此外,雖然四個年級認同的適婚年齡呈趨勢一致的“倒鐘形”分布,認同的適婚年齡也都是集中在25—29歲,占比分別為73.39%、72.22% 、70.18%和89.66%;但大一學生對較早結婚(20歲—24歲)存在幻想的同學的占比(8.26%)大于另外三個年級(0—5.26%)。
大四學生正處于20歲至24歲這一年齡段,短期之內結婚的可能性不大,故認為20歲至24歲結婚可能性小、不合時宜,并且大四學生最不贊成“過早結婚”,同時也是“最期望未來短期內能夠結婚”的一個群體。與此同時,大四學生對于適婚年齡的認知的集中程度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年級,且他們認為的“最適合結婚的年齡”均集中在畢業后10年之內;由此可見,他們給由步入社會到走向穩定這一過程留有時間余地,他們既有現實壓力感,又對穩定婚姻生活充滿期望之情。
大一至大三這三個年級對于“最適合結婚的年齡區間”這一問題的看法相仿,有接近75%的學生把贊成票投給了25歲至29歲,遲于這個區間的和早于這個區間的贊成率依次遞減。略有不同的是,剛剛邁入大學的大一新生中,認同“在20歲至24歲之間結婚最合適”的比例略高于大二學生和大三學生,我們可以將之認為是他們年齡小,即仍在20歲至24歲這個區間之下,故對這個時間段結婚抱有期待。
3.彩禮對婚姻的影響
女性對“彩禮”的認同度高于男性,但當代大學生對于“彩禮”的認同度呈淡化趨勢,有73.19%的女性認為“結婚應該要有彩禮”,這一比例高于男性的45.05%。綜合來看男女性,“支持彩禮”與“不支持彩禮”的比例約為六四開。
受封建習俗觀念的影響,我國很早就有男方在婚約初步達成時向女方贈送聘金、聘禮的習俗,而這種聘金、聘禮,就是我們所說的“彩禮”。盡管該習俗遭到社會主流媒體及輿論的唾棄,但“彩禮”一詞在民間仍在用,在一些偏遠的落后地區,依然可見諸如“包辦、買賣婚姻”以及“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禮”的行為。
由于“彩禮”一詞是指,男方是給予方,女方是接受方,故男方對此陋習的摒棄程度要高于女方。此外,“大男子主義”“男主外,女主內”及“家庭主婦”等言論的甚囂塵上,女方在婚姻中往往處于弱勢,這就使她們更希望憑“彩禮”數量、金額的多少,證明她們的價值及在家中的地位,一旦作為“家庭主婦”與其夫家產生矛盾時,可以以此來維持生活,渡過難關。
除此之外,不容忽視的是,本次調查中“反對彩禮”的人數占比已接近四成,相較于頑固的封建迷信,該數據可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人們以信心。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站在“反對彩禮”這一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同“婚姻是建立在愛情上而不是金錢上的”。
四、調查結論
本次關于“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向我們詳實地展示了當代大學生在婚戀問題上的價值取向,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及散播出的良好訊號均值得我們重視。從本次調查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發展,青年一代受教育程度的增高,當代大學生對封建陋習的漸趨摒棄、延遲適婚年齡,提高女性地位,以及對婚姻中夫妻雙方經濟獨立等的高度認同。
參考文獻:
[1]蔡敏.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的測評與分析[J].教育科學,2013,29(2):61-67.
[2]楊艷玲.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及其影響因素[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3]廖軼,李婧,李紀濱.南京大學生婚戀觀的調查與研究[J].科技信息,2007(21).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