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在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成果,基層政府對新時期的鄉村文化治理工作也開始重視起來。但是基層政府的治理水平以及鄉村文化發展程度有所不同,因此要在進行鄉村文化治理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前文化治理中面臨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改善。希望本文能給有關人士一些借鑒。
關鍵詞:基層政府 鄉村 文化治理
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環境下,我國鄉村的整體風貌也有了重大改觀。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進入新的時代以及社會經濟形態轉型,在精神文化層面進行相應的建設可以進一步為鄉村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力量。基層政府要有效開展文化治理,就需要充分考慮目前鄉村治理中的困境,進而積極應對困難。
一、鄉村文化治理的原因
鄉村文化建設也就是對鄉村靈魂的塑造,所以進一步提高鄉村文化治理能力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新時期鄉村的現代化建設需要以基層政府為主導進行鄉村公共文化治理,以東湖鎮人民政府為例,其鄉村的文化治理與其他區縣的發展仍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所以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鄉村文化的治理。
二、鄉村文化治理的困境
(一)制度保障缺失
在我國逐步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進程中,社會結構也隨著鄉村土地的流轉發生了一定的轉型,在這一前提下,基層政府經常以經濟發展或政治秩序穩定為工作重心,而忽略了對鄉村文化治理的重視。這也導致了在鄉村文化治理方面的制度建設不完善,難以保證文化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所以在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建立相應的制度加以管理約束。
(二)村民文化認同感較低
目前來看,在實現現代化建設以及提高城鎮化水平的鄉村發展過程中,村民與土地之間的聯系也發生了一定改變,進而導致傳統村落演變成了新型社區。這樣的發展現狀雖然促使農村面貌獲得改觀,但同時也造成勞動力外流、婦幼留守等社會問題,進而導致鄉村價值觀和公共精神有所缺失。
(三)文化治理方法局限于傳統
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手段之一便是文化振興,但囿于以往的管理經驗,部分基層政府仍沒有明確的鄉村文化建設方法,習慣于依照指示文件施行相關管理。這種缺乏服務和治理意識的工作方式,僅僅是對上級指令的貫徹執行,并沒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溝通。
三、基層政府視角下鄉村文化治理的途徑
(一)開展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素質
人民群眾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實現鄉村文化治理的基礎,所以,針對特定鄉村群體進行教育及培育,將現代化教育手段應用進來,整體提高鄉村素質教育,是增強群眾文化意識與主體意識,進而實現鄉村文化治理的有效途徑。
在注重鄉村文化教育水平提升的同時,還要注重將農民群眾吸引到公共文化管理與建設的工作中,進而對公共倫理和道德塑造起推動作用。例如要進一步正視女性在家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然后通過對家庭教育的強化,進一步緩解留守婦女、兒童等問題。
(二)結合實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結合鄉村的實際發展情況,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一方面可以拓展禮俗文化培育,進而培養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另一方面,還可以喚醒村民對自然生態的敬畏意識,從而為重塑鄉村文化構建思想保障。[1]
推動農村經濟產業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因此,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要以市場作為主導,基層政府需要對村民文化生活作出精細分析,從而增強文化產品有效供給,避免市場逐利以及過度開發。所以說,鄉村文化治理的投入工作需要聯系鄉村實際發展情況,結合文化治理、資金投入力度以及制度等方面,逐步實現文化產業、文化經濟與人才培養協同發展。
(三)完善制度,建設鄉村文化服務體系
鄉村文化治理要建立公平、效率兼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培育群眾的參與性與積極性,進一步促進現代文化經濟體系的建立。[2]
鄉村文化服務體系并不是單一的制度體系,而是結合軟硬件建設以及人才培養、資金投入的綜合體系。其中,在人才培養方面可以充分提拔返鄉人才、大學生村官等,為重塑鄉村文化盡一分力量。同時,還可以根據村民的興趣建立一些鄉村文化自治組織,以此來帶動村民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進一步創新服務理念,完善服務制度。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基層政府對鄉村文化治理的關鍵在于鄉村文化體系的建立。鄉村文化治理工作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因而更需要將基層政府的引領作用發揮出來。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和村民參與到鄉村文化體系建設當中來,將服務理念與文化建設放到當下工作的中心,進而將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性落到實處,為農村發展提供有效助力。
參考文獻:
[1]劉建明,張妍.多中心治理理論視角下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探析——以濟南市鋼城區農村為例[J].管理觀察,2019(21).
[2]蔡新良,虞洪.鄉村振興視角下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旅游創新轉化研究[J].農村經濟,2019(05).
(作者簡介:徐永宗,男,本科,民勤縣東湖鎮人民政府,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基層文化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