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玥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應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道德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過對音樂教育與德育功能的追溯,分析立德樹人與高校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并提出一些微薄的思考建議,進而闡釋高校音樂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普通高等院校;德育;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6-0121-02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理念,這是對古代優秀教育的繼承與傳揚,在習近平教育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隨著這種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也為德育這一功能的廣泛運用奠定了基礎。“立德”是指樹立德業,是對個人品性和品質的完善,培養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所謂“樹人”,就是教育并培養人。高等教育在我國教育界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人才。音樂能夠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陶冶情操。因此,在高校普及音樂教育為立德樹人的實施指明了方向,展現其藝術魅力。
一、音樂教育“立德樹人”的理論追溯
音樂教育與德育教育自古以來就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在我國,德育已成為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大學》中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①體現了德育在中國傳統教育觀念中的重要性。1905年清政府廢科舉,1906年正式成立學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為忠軍、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端。辛亥革命后,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于1912年至1913年陸續頒布了各級各類學校令,在擬定的新教育宗旨中提到,“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②本次改革也使得音樂課逐漸成了必修科目。因此,為音樂更好地應用于德育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
春秋時期我國教育家孔子十分注重音樂教育,他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③強調了習樂對人修身養性的重要性,及“樂”對人的品格具有深遠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特殊的時期,即“學堂樂歌”時代。一些維新人物建立起的新式學堂,借鑒西方音樂教育模式開展教學活動,這為后人研究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現如今的新形勢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不但具有深厚的理論底蘊,還具備著嶄新的時代內涵。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與音樂教育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立德樹人這一理念的確立,不僅要求音樂教育者要傳授基礎知識,更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高校音樂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它有助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一)“立德樹人”理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意義
1.以德立校,創新發展
現高校應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和“四有”新人。“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④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高校應以立德樹人為立身之本,這也是高校開展并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普通高校音樂教育需要強調音樂知識的系統性,但更應秉持著育人的目標及宗旨。教育工作者要秉承“行為世范”⑤的準則,我國著名教育家、書法家、古典文獻專家啟功教授曾為北京師范大學擬定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要有充足的知識和高尚的品格才能教導學生,要遵循師德規范,要將德育意識居于首位,方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同時,將德育寓于教學之中,可增強高校音樂教育德育功能的滲透,堅定不移地走“以德立校”之路。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應該直面的問題是育人,即培育有德之人。普通高校不同于專門的音樂院校,不用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因此,高校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現如今,正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學校及教師要在以德立校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如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來構建校園文化的和諧以及提高學生自身的音樂素養。
2.先進理念,全面發展
在我國傳統教育思想中,德育教育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在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于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立德樹人先進理念,顯得尤為重要,它置德育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普通高等院校開展音樂教育時,必須結合時代的特點及要求,讓學生在感受音樂,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高尚的道德品格。
順應時代要求的先進教育理念,幫助大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同時也符合現高等教育轉型的要求。高校音樂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應當讓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國家,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這不僅使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得到了廣泛傳播,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民族、社會及國家的責任意識。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融入高校音樂教育中,豐富了學生生活且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高校音樂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作用
1.以樂啟智,獲得感性體驗
音樂是一門藝術,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愉悅心靈、開創思維。“藝術教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⑥其表達方式可通過音樂教育,這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途徑之一。音樂教育的開展能夠激發大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的創新能力有所提升。例如,在進行器樂演奏時,身體各部位的協調合作能夠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高校音樂教師應當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啟發式教學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
音樂教育形式的豐富多樣化,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普通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不僅教授學生音樂理論知識,還將音樂情感與道德情感結合到一起,給學生帶來情感享受,從中獲得思想道德的提升。音樂教育可以讓大學生發現真善美,通過音樂鑒賞、交流等方式獲取感性認知,豐富大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從而加強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
2.凈化心靈,提升思想境界
高校音樂教育可以使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產生共鳴,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喚醒學生內心真實的情感。例如,我國音樂教育家劉天華創作的二胡獨奏曲《空山鳥語》,其將美妙的音樂與自然景觀融合到一起,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接受音樂作品感情色彩的熏陶,以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
現在社會廣泛要求在高校開展美育教育,然而最好的實踐形式就是實施音樂教育,升華大學生的情感與道德。欣賞音樂作品是抽象思維與具體思維相結合的過程,在其間,會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思想境界。在高校,利用音樂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如《抗日救國歌》《黃河大合唱》等音樂作品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吸收音樂作品中優秀的道德情感,這體現了音樂教育在德育中的獨特價值。
三、對“立德樹人”高校音樂教育問題的思考
基于立德樹人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學校和教師更應注重音樂教育的問題。現高校大學生音樂素質較低,如何給學生提供更好的音樂教育體驗,是一個值得學校及音樂教師深思的問題。
(一)應重視音樂鑒賞教學
音樂鑒賞教學能有效發掘音樂在道德與情感表達等方面的體現及作用。因此,在普通高等院校音樂教育課程的設置上,應適當增加音樂鑒賞課,它有助于音樂發揮其在道德和情感方面的作用,將音樂這門藝術融入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內容之中,這也是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方法。各高校應在發揚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勇于引入西方的音樂精華,分析它們的異同點,感受西方音樂家的情感認知和人格魅力,開拓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可以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時,在教學實踐中,音樂教師還要注重對曲作者的介紹,豐富大學生的音樂知識,且通過音樂家的高尚品質來感染學生,以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開展豐富多樣的音樂教育形式
當代大學生較為獨立且注重自我,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但這離不開正確的引導。普通高校進行音樂教育,應當具有多樣性,開展更多能夠讓大學生參與其中的音樂實踐活動。各高校應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貫穿于音樂教育中,例如舉辦一些音樂講座、音樂沙龍等活動,豐富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質,且充實他們的校園文化生活。同時,應該改變現高校音樂教育中普遍出現的說教教學方式的現象,可以發揮音樂的育德功能,將寓教于樂的觀念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實踐中,讓學生體會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進而感受音樂美,這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激勵作用。
四、結語
通過音樂教學實踐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的首要戰略目標就是立德樹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將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音樂教育是一種獨特的教育形式,同時也是幫助大學生塑造人格魅力和提高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針對我國音樂教育的現狀,高校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音樂鑒賞教學與音樂教育形式的多樣化,這有助于大學生陶冶人性、完善人格,成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注 釋:
①戴圣.禮記[M],鳳凰出版社,2016年 ,大學第四十二,第233頁.
②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9月.
③韋君琳,《孝經》今讀[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廣要道章第十二,第063頁.
④楊潤梅.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J],新課程(教師),2008年05期,第4頁.
⑤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O],《世說新語》,南朝,第一章,第一則.
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 [R],教體藝[2014]1號.
參考文獻:
[1]張渝浠,周妤恬.高校音樂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意義[J].新課程學習·下旬,德育天地,2014.(11):36-37,39.
[2]劉娜,楊士泰.立德樹人理念的歷史淵源與內涵[J].教育評論,2014.(05):141-143.
[3]賴游.“立德樹人”視角下的大學音樂教育探討[J].高教學刊,2015.(19):220-221,223.
[4]周蕾,陳文佳.論“立德樹人”背景下的音樂教育[J].藝術教育,2016.(12):227-228.
[5]付倩蕾.大學素質教育中的音樂教育研究[J].智庫時代,2018.(34):278,290.
[6]鞏力溪.論高等師范院校公共音樂教育與德育的融合[J].藝術教育,2019.(06):56-57.
[7]賴游.論高校音樂教育在立德樹人中的藝術魅力[J].南方論刊,2014.(1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