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的穩定對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全球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和攻堅關鍵期,環境的快速變動使得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狀況堪憂。本文簡要分析制造業上市公司的財務風險管理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 制造業 上市公司 財務風險管理 應對策略
在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十分重要,但我國會計制度發展較晚,管理者缺乏財務風險意識,對企業管理不利。制造業上市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挑戰與風險,本文其現狀進行簡要的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的現狀
(一)管理者缺乏風險意識,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
制造業企業領導能夠帶領企業發展得更好,但是不一定能管理好企業內部的財務問題。制造業企業領導只注重業務,缺乏風險意識,忽略財務風險,往往在出現問題后才想辦法解決,有時候就會錯過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尤其是制造業,多數由粗放的生產方式發展而來,財務風險控制重點仍停留在核算階段,財務預警系統缺失,導致上市公司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缺少競爭優勢。
(二)資本結構失衡,收益分配不合理
制造業上市公司籌資決策失誤、資產負債率普遍較高是資本結構失衡的重要表現。我國的制造業生產工序復雜,涉及的原材料較多,如果生產資金沒有提前籌措和安排,就會造成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導致生產計劃滯后,整體的資金鏈就不能有效流通;再加上應收賬款回收過慢、融資方式及時間選擇不當等,會使得公司出現資金周轉不靈或資金鏈斷裂的局面,給公司發展帶來風險和困境;從收益分配角度來看,公司董事會權力過大,股利分配制度極不規范,導致制造業上市公司存在股利支付率不高、缺乏連續性等問題,損害股東的權益。
(三)企業內控機制執行力度小
制造業上市公司出現財務風險,最大的危機是管理層抓業務、輕內控的意識導致其內控機制形同虛設,缺少有效的監管機制,缺乏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另外,我國部分上市公司對財務管理者的知識技能水平和學歷的重視程度較低,導致財務工作者整體素質偏低,對財務風險的防控及執行實施效果較差。
二、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的策略
(一)增強管理者的財務風險意識,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
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必須樹立財務風險意識,充分考慮日益變化的內外部環境因素,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科學預測可能出現的風險,慎重考慮資金的籌措、使用、分配活動,將風險降低在可控范圍內。上市公司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重視財務核心管理能力,實時分析財務風險;實行外部獨立董事制度,維護中小股東的利益;強化監事會在風險管理機制上的主導作用,對其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二)優化資本結構,嚴格控制收益分配,提高運營能力
上市公司需優化公司的資本結構,根據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與發展目標,利用財務杠桿選擇合適的財務融資比例。公司管理者必須充分考慮影響負債的因素,有效運用其運行規則,實現高速發展,確定合理的債務期限結構。公司管理層需要科學地分析,合理地規劃,定期地評估,平衡調節企業生產和負債比例,深度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制造業應嚴格控制收益分配,在資金流動過程中需要預留一部分資金以備不時之需,避免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因某一環節出現故障而出現生產鏈整體崩潰的情況。企業應注重技術設備更新換代,不斷提高技術,創新產品,搶占更多市場資源。企業可以通過兼并、收購具有良好發展潛力且能與自身生產范圍形成互補的公司,提高上市公司的運營能力。
(三)加大財務監管執行力度,建立財務風險內控機制
加大財務監管機制的執行力度是目前上市公司重要的防御手段,如果部分制造業公司沒有財務監管機制,則需要盡快提上日程。上市企業應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根據國家政策導向和行業發展狀況,結合本企業自身情況進行風險預警,在過程中不斷跟蹤,減少財務風險帶來的損失。企業應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內控機制,對關鍵風險點采取有效的監測措施,制定突發事件的應急方案;聘請外部審計機構評價內控機制,及時修補內部控制制度的漏洞和缺陷;發揮財務信息化在內部會計控制中的作用。上市公司應引進高級管理人才,提高財務工作者整體素質,建立績效考核機制,促使員工積極參與企業財務風險防控。
三、結語
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管理出現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需要及時解決制造業的財務管理問題,包括公司領導缺乏財務風險意識、制造業上市公司資金籌措失敗、風險內控機制形同虛設、財務管理核心力不足。制造業上市公司要提高對財務風險的重視度,構建系統的財務風險管理體系,降低財務風險對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影響,使上市公司有效健康平穩地運行。
[作者簡介:胡賽君(1983—),女,高級會計師。]
參考文獻
[1] 龔利群.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的現狀及應對舉措[J].市場周刊,2018.
[2] 高金花.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風險管理體系的研究[J].經濟師,2019.
[3] 張金貴,陳凡,王斌.基于PSO優化SVM制造業公司財務風險預警研究[J].會計之友,2017(14):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