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劉琦
摘 要:新興媒體的繁榮令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寫作中,全民寫作的時代隨之到來,國民寫作能力不足的問題也隨之暴露。新媒體的低門檻使人們放低了對自身表達能力的要求,搜索便捷的情況下思維能力也有所下降,而長期以來教育模式和寫作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也是導致寫作能力不足的主要客觀因素。
關鍵詞:寫作能力;客觀原因;新媒體;應試教育
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給了人們更多通過寫作展示自己的機會,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用戶通過各類新興媒體發布信息,多元化的觀點通過平臺予以集中,也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傳播速度快、互動程度提高、滿足感增加,這些都使人們的參與熱情和寫作熱情逐漸高漲。
新媒體受到追捧,寫作門檻降低,更多的人開始主動參與到寫作中。但新興媒體熱度的持續增長,也加速了國民寫作素養低下這一問題的暴露。國民寫作能力低下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原因。下面我們將除去主觀因素,就客觀因素進行簡單地分析和探討。
1 新媒體舒適的環境令人們降低了對自身寫作能力的要求
1.1 寬松的網絡環境使人們放松了對書面表達能力的要求
新興媒體相對寬松的環境使人們的寫作水平與網文質量陷入惡性循環。
首先,新興媒體對寫作者的寫作水平要求較一般媒體低很多。新興媒體對寫作主體的職業、文化水平、文字功底無過多要求,同時,對文章的限制變少、對文章的審核較為寬松,發表門檻過低。這使得發表文章變得過于簡單容易,即便寫文章的人并不具備多高的水平,對事物表達也不甚清晰,并沒有很好的傳遞自己的思想或情感,也能夠較輕松的通過審核。寬松的要求,較少的約束,這都讓人們逐漸放松了對自己表達能力的要求。良好的表達能力能夠幫助人們把內在思想外化,用文字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等充分地表達出來,表達能力的弱化勢必會導致寫作能力的下降。
其次,網絡中時刻都在出現新詞匯,它們生動有趣、充滿活力,讓人眼前一亮。體會到新詞匯的便捷,人們逐漸接受并廣泛的在寫作中使用新詞匯,也開始為了便捷而生造詞匯,有些故意使用錯別字甚至違背語法。而新媒體對此類語言不規范使用甚至誤用的情況過分寬容,這種錯誤的表達方式經由新媒體廣泛的傳播,也愈加普遍和流行。但這些看似親切、潮流表達不僅不適用于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還會令人們無法流暢的進行書面表達,給寫作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1.2 信息爆炸、資料獲取便捷的情況下人們的思維能力逐漸下降
自媒體的繁榮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極大的擴充了信息的來源,豐富了信息的內容,也令人們對信息的關注點發生了改變。快節奏的生活和信息的快速更迭使人們重新調整了自己篩選和閱讀信息的習慣,更傾向于快速閱讀并提取主要信息。快餐式的閱讀可更高效的獲取有效信息,卻令人們對事物的了解相對片面化,人們對信息的反饋變少,減少了依靠自己思考的直觀判斷,更傾向于直接接受他人的想法。人們逐漸習慣上網查詢信息,習慣默認那些信息權威且正確,思考缺乏標準,思維路徑變短,甚至有的時候沒有思考的過程,因此思維能力逐漸下降。而思維能力較差的人也常表現出采集能力不足的情況,思維能力不足的人對面對信息缺乏自覺的思考,在采集信息時就會不分良莠,量多但質差,基數龐大的信息不但無法幫助人們更全面認識事物,有時還會起反作用。
思維統領著寫作,直接影響著寫作醞釀、構思和表達的整個過程,思維能力的不足不僅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同時會對生命態度、情感選擇等方便造成影響,導致寫作主體的自我意識下降,難以很好的控制寫作行為。這類人在寫作時容易出現生搬硬套、東拼西湊、修辭堆砌、徒有形式而內容空洞的情況,甚至有時連最基本的文辭通常都無法達到,難以寫出像樣的文章。
采集能力對寫作同樣重要,主動采集和篩選信息的過程其實是對事物重新認識的過程,當我們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去攝取信息,并且調動思維、感情等心理因素積極參與時,在獲得有關事物的信息的同時也對它作出一定的理性判斷或感情評價。在寫作前人們常常是有思路后根據需要來采集信息,而思維能力不足、對文章大體思路把握不清,采集信息就會缺少標準,逐漸依賴搜索或聽信新媒體中各類“大神”的言論,養成被動接受信息的習慣。當人們對信息沒有了篩選和判斷,也就無法形成自己的想法,對事物缺乏自己的見解,便難以寫出透徹明晰的內容。在必須闡述觀點的情況下只能引用他人的觀點,令文章變成了對他人想法的轉述。文章毫無新意,更談不上好,而透過文章也可見寫作主體自身能力的不足。
2 應試教育背景下寫作能力培養不夠
2.1 寫作教學機械式、模式化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實行應試教育的模式,由于要契合各類考試,教育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應試教育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和篩選性,因此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標準化易使個體缺乏個性。為了迎合考試的需求學生們不得不用所謂標準的方式表達自己,長期下來導致思維逐漸僵化,寫作機械且模式化。現在學生寫作機械化、模式化的情況有多嚴重呢,曾有一位教師布置了一篇主題為媽媽的作文,在交上來的成文里學生們對媽媽的描寫都是大眼睛、長頭發,都有在浴室里疲憊睡著的情節,仿佛全班寫的是同一個人;為了文章出彩學生們常刻意編造情節,描寫扶老人過馬路、見義勇為之類的內容,致使很多文章內容和結構都出奇的相似,僅管文章構思、立意、結構、技巧、表達都很好,但看似完美但卻沒有靈魂。長此以往,學生們雖然能寫出符合考試標準的文章,但寫作能力卻并未因此得到有效的鍛煉。
此外應試教育常令人們對寫作有很多誤解,也對自己的寫作能力沒有正確的認知,比如認為寫作就是寫作文,對自己的寫作能力過分自信等等。實際上大多人的寫作水平并不如自身預想的高,他們離開考試寫作卻依舊自覺的遵守各種條條框框,模式化太嚴重,很難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單一的考試制度令教育喪失了靈活性和個性,盡管應試教育體制的條理性、規則性為國家篩選人才提供了便利,但篩選的人才能力卻遠遠達不到社會的需求,寫作水平堪憂。作家、教育家鄭北京曾在他的文章《我的語文報告:寫作危機逼進中國!》[1]中提到,現在多數的大學生連生活中最簡單的欠條、收條都無法區分,寫出來更是狀況百出。他當時所在的作文俱樂部曾兼職過的大學生近200人,95%以上在打簡單條據時都無法做到精確、不犯錯誤。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人們在文字上犯的錯誤更是屢見不鮮,而這些看似很小的錯誤會造成的影響常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寫作能力不足并不是件小事,思維的僵化和自身能力的欠缺都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2.2 教師寫作教學水平參差不齊
我國教育部于2011年發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文件中明確了各學段語文課各部分的教學目標、內容、課時、標準及建議,其中寫作能力的培養也依據兒童心理的發展設置了各階段的目標,從簡單的寫話到描述自己所見所感的習作,再到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思考,難度逐漸增加,循序漸進,更加合理。按照這樣的標準制定教學計劃,由淺入深的培養寫作能力理應收到不錯的成效,但由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在具體實施的效果并未達到預期。
首先,雖然有教師提出了寫作與課本緊密結合、數字故事、角色體驗等有趣又充滿特色的教學方式,但仍有很多教師教學按照老方法進行教學,枯燥的講授理論知識,無法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未能很好的培養學生寫作相關的各項能力。其次,教學和講授不夠貼合實際,離生活太遠,使學生們難以感同身受,更無法根據自身的感受來寫作,導致學生行文易空洞、泛泛而沒有深度,一些學生為了完成作業只好選擇杜撰內容,編造故事,文章因此離譜到觸目驚心。第三,在批改方面有些教師對并不上心,評語籠統而沒有針對性,導致學生無法及時找到并修改自己寫作中存在的錯誤。另一些教師則將本該學生去做的事情大包大攬,用心良苦卻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面對老師的批改評價學生反應常較為冷淡,有些人甚至認為修改作文于己無關,致使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寫作能力也無法得到提升。因此,學生寫作能力不足與教師的教學也有很大的關系,教師應與時俱進,及時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更新教學方式,尋找更適合的教學方法,才能給予學生更好的引導和輔導。
語言及寫作能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情況很難在一朝一夕間有所好轉。基礎階段的寫作能力培養涉及的因素很多,較為復雜,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改善目前的狀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基于前文的論述,加強新興媒體對文章的審核,給予基礎階段的寫作教學更多重視,尋找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結合國情對寫作能力培養路徑進行摸索,這些都是提升國民寫作能力可以努力的方向。雖然目前國民的寫作能力仍不太樂觀,但是社會各界對寫作能力培養的逐漸重視仍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疾病對癥下藥方有希望痊愈,因此,僅管我們面臨的問題十分復雜,但只要找到癥結所在,并不斷地探索和努力,定會早日找到有效方法的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鄭北京.我的語文報告:寫作危機逼進中國![EB/OL].http://bbs.tianya.cn/post-no01-360935-1.shtml,2007-08-24/2019-05-06
[2]教育部 國家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112/t20111228_167340.html,2011-12-28/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