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
摘要:文章通過對稻魚共作、稻蟹共作、稻蝦共作3種稻魚綜合種養技術模式的討論,提出了通河縣在實施過程中各自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今后通河縣的稻漁綜合種養,提出了應對措施。針對稻魚共作模式效益較低的問題,提出了開發稻田養殖的高效魚類品種的辦法;對完善稻蟹共作模式配套技術提出了具體要求;針對稻田養殖小龍蝦成活率低的問題,提出了采用小龍蝦苗種本地化繁育的方法來解決。
關鍵詞: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探討
黑龍江省通河縣為哈爾濱市所轄縣,水稻種植面積160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73%,農業人口中水田人均占有面積10.4畝,為黑龍江省水稻生產大縣。近些年來,通河縣大力推廣稻魚共作、稻蟹共作、稻蝦共作等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相結合的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選定祥順鎮新鄉村和大林子村、濃河鎮太陽谷、富林鎮長興村、三站鄉三合村、烏鴉泡鎮柞樹村等13處綠色有機生產基地作為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示范區以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為主要載體,依托通河縣祥順鎮新鄉村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場,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取得了顯著成效[1]。2020年,通河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推廣面積11萬畝(稻魚98000畝、稻蟹11450畝、稻蝦 500畝),位居哈爾濱市所屬縣(市、區)第一位,畝增效120元~500元,為稻農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
1 通河縣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
1.1 稻魚共作
稻魚共作模式是通河縣主要推廣的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模式。養殖的魚類主要是鯉、鯽,主要以放養夏花魚種和春片魚種為主,夏花魚種放養密度為100kg/畝~500尾/畝,春片魚種放養密度為3kg/畝~10kg/畝。魚類單產10kg/畝~30kg/畝,單位面積效益為120元/畝~300元/畝。田間工程主要是加高、加固田埂,開挖邊溝或坑塘。飼料采用人工配合飼料,每天投喂1~2次。稻魚共作模式“三減”作用顯著,化肥用量減少20%以上,農藥用量減少50%以上。化肥和農藥的用量的減少既可降低生產成本,還可提高水稻質量安全水平。稻魚共作對水稻具有穩產作用,部分田塊還有小幅度增產作用,水稻籽粒明顯比不養魚稻田的水稻飽滿,一般增產1%~3%。
1.2 稻蟹共作
稻蟹共作在通河縣發展較快,主要有稻田培育扣蟹、稻田養殖成蟹等兩種模式。長期以來,通河縣稻蟹共作以稻田養殖成蟹為主要模式,2020年開始發展稻田培育扣蟹模式,建立兩處稻田培育扣蟹基地。其中:通河縣祥順鎮新鄉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稻田培育扣蟹基地1950畝、通河縣蝦兵蟹將種養殖家庭農場稻田培育扣蟹基地500畝。稻田培育扣蟹模式的蟹苗(大眼幼體)放養密度150g/畝~200g/畝,蟹苗來源于遼寧盤錦,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每天傍晚投喂一次。稻田養殖成蟹模式的蟹種(扣蟹)放養密度2kg/畝~4kg/畝,成蟹單產10kg/畝~20kg/畝,單位面積效益300元/畝~500元/畝。稻田養殖成蟹主要投喂玉米、雜魚、人工配合飼料等飼料,每天傍晚投喂一次,可實現一田兩用,稻蟹雙豐收。同時還能顯著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其中化肥用量減少20%以上,農藥用量減少60%以上。因此,稻蟹共作模式不僅經濟效益顯著,而且生態效益也非常顯著。
1.3 稻蝦共作
2019年,通河縣新鄉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了稻田養殖小龍蝦試驗。試驗田面積500畝,5月28日將從山東濟寧購買的小龍蝦苗種750kg放入稻田,飼養期間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收獲規格為50g。2020年,通河縣新鄉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繼續開展稻田養殖小龍蝦試驗。但稻田養殖小龍蝦試驗中小龍蝦成活率比較低,成活率只有20%~30%,養殖沒有效益。
2 存在問題
2.1 稻魚共作模式效益較低
由于鯉魚、鯽魚銷售價格低,加上單產水平低,影響了稻田養殖鯉魚、鯽魚經濟效益,一般畝效益100多元。缺乏經濟價值高的魚類品種作為稻田養殖對象。
2.2 稻蟹共作模式配套技術有待完善
稻田培育扣蟹技術尚處于探索階段。稻田養殖成蟹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田間工程標準低,且不規范,影響了河蟹單產的提高。二是蟹種暫養成活率較低,暫養期間水質差,大多沒有在暫養池內設置隱蔽物。三是敵害防控不到位,特別是鼠害,影響了養殖成活率。四是養出的成蟹肥滿度差,市場銷售價格低,影響了養殖效益。
2.3 稻田養殖小龍蝦成活率低
由于小龍蝦苗種完全依賴外省苗種,小龍蝦苗種不耐長途運輸,運輸過程會有一定的死亡率。即使運輸存活的小龍蝦苗種,放養前期,特別是最初7d死亡率高達30%。另外,外來小龍蝦苗種帶有疾病[2],也影響了養殖成活率。
3 今后推廣措施
3.1 開發稻田養殖的高效魚類品種
依托通河縣水產技術推廣站作為技術支撐,研究稻田養殖柳根魚、彩鯽、麥穗魚、烏蘇里鮠、泥鰍等經濟價值高的名優魚類在通河縣稻田養殖中的可行性。2018年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在黑龍江省北安市、綏化市北林區開展了稻田培育柳根魚苗種試驗[3],2019年又在北安市開展了稻田養殖柳根魚成魚試驗,試驗均獲得了成功,為北方高寒地區探索出適合稻田養殖的經濟價值高的魚類——柳根魚[4],柳根魚可作為通河縣未來稻田養殖重點研發的魚類。稻田精養臺灣泥鰍技術在黑龍江省樺川縣、洪河農場等地獲得成功[5],也值得通河縣關注。今后通河縣將在祥順鎮新鄉村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稻田養殖多種名優魚類有關試驗,不斷完善各項配套技術,技術成熟后,制定養殖技術規范,在全縣宜漁水稻田中推廣應用。
3.2 完善稻蟹共作模式配套技術
近些年來,黑龍江省稻田培育扣蟹已取得了成功,單產30kg/畝~60kg/畝[6]。通河縣稻田培育扣蟹,需向省內稻田培育扣蟹成功的杜爾伯特、肇東等縣(市)學習。提高配套工程標準,應配備蟹種越冬池,可采用魚類越冬池,池深應不低于3m,池底平坦,且保水性能好,越冬期間要有水源用于補水。蟹種池塘安全越冬的適宜放養密度為400kg/畝~600kg/畝[7]。還應配備蟹種暫養池,蟹種暫養池面積占稻田養殖成蟹面積的10%~20%。水稻田間應開挖蟹坑或小池塘,增加田間水容量和河蟹活動空間,還有利于河蟹捕撈。
3.3 解決小龍蝦苗種本地化繁育問題
積極與哈爾濱市農業科學院水產分院合作,研究小龍蝦苗種本地化繁育技術。小龍蝦在稻田內的生長期有限,只有2~3個月,無法實現自繁自育。可考慮在本地池塘內養殖小龍蝦,養殖期長,通過人為技術措施促進小龍在池塘內自繁自育,生產的小龍蝦苗種可供應稻田養殖,可以提高小龍蝦養殖成活率,從而提高養殖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劉麗鳳.通河縣稻漁綜合種養現狀及發展對策[J]. 黑龍江水產,2018,(6): 19-22.
[2]李居棕. 黑龍江省小龍蝦養殖現狀及發展對策[J]. 黑龍江水產,2019,(6): 5-6.
[3]孔令杰. 黑龍江省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調研報告[J]. 黑龍江水產,2019,(1): 9-12.
[4]孔令杰,張旭彬,徐學偉,等. 寒地水稻—柳根魚共作試驗[J]. 黑龍江水產,2020,(5): 29-31.
[5]孔令杰.北方高寒地區稻田精養臺灣泥鰍技術研究[J].中國水產, 2018,(1): 74-76.
[6]孔令杰,張旭彬,楊秀,等.寒地稻蟹共作技術模式[J]. 黑龍江水產,2020,(3): 39-41.
[7]徐學偉,孔令杰,徐明月. 寒地河蟹蟹種池塘越冬技術研究[J]. 黑龍江水產,2020,(5): 26-27.
(責任編輯:柴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