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賽麗
摘 要:大慶人在為基層廣大群眾服務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和廣泛用于實踐推廣的大慶精神。新時期,大慶精神始終是高舉黨的領導的前進旗幟。大慶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瑰寶,需要高點站位,找準文化、經濟和政治的交接點,不斷地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汲取活的思想源泉。通過深度理解大慶精神的時代價值,把其歸為四大方面:強烈的愛國情懷與人本思想;高度的集體意識發展社會生產力;傳遞著渾厚底氣的文化自信;仍是石油行業發展的精神標識。提出新時期弘揚大慶精神的通達路徑,使大慶精神在新的歷史節點下,得到進一步的繼承與發揚。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慶精神;新時代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12-0119-02
大慶精神是在20世紀60年代的石油職工大會戰中孕育產生的,有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期新形勢,新一代的大慶人需要不斷繼承與發揚大慶精神,不斷從中汲取力量。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從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視域中探究大慶精神也是結合時代訴求、解決中國現實具體問題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大慶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理論成果的產物
“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1]。在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這一概念,且逐漸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不斷用于解決革命中的現實具體問題,這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打下了穩固的理論基礎。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歷史進程。黨的十五大到十八大,隨著人民主體力量的發揮,多方條件的支撐,實踐經驗日益豐富,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新境界。理論在特定的時代下產生并不斷發展,而時代的發展又推動著馬克思主義不斷時代化。
新的形勢下,大慶精神這個民族瑰寶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內涵,即延伸為“發展、創新、創業、科學、人本”。這不僅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迫切需要,也為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坐標厘定了參照。大慶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瑰寶,需要高點站位,找準文化、經濟和政治的交接點,不斷地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汲取活的思想源泉,為我國社會全面進步提供持續精神動力。
二、大慶精神中的時代價值
(一)強烈的愛國情懷與“人本”思想
鐵人王進喜有一句名言“不搞馬達倒轉”,形象地闡述了機關要為基層服務的思想[2]。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大慶各級領導干部仍然保持著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積極做出戰略部署,迅速地采取措施,壓實地方責任。大慶醫護人員懷著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緊急馳援武漢,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情懷。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指示精神,大慶市及時制定了《大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貫徹落實<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意見>的實施意見》,積極幫助企業復產復工,共克時艱。市內各地區之間的領導干部自覺主動地響應黨委的統一領導,全力調配物資,踐行群眾路線,積極做好防疫排查,以確保各個基層人員的安全。這是以人民為出發點,與人民群眾同呼吸,貫徹群眾路線在大慶工作的具體實踐中活的運用,彰顯了“人本”的思想。
(二)高度的集體意識發展社會生產力
發展社會生產力,不僅是反映社會主義實質的內容,也是大慶精神的主旋律。石油大會戰時期,是國家建設緊急缺油的困難時期。拿下大油田,甩掉“中國貧油”的帽子成為當時的重中之重。1959 年 9 月 26 日,在松嫩平原上的小鎮(大同)附近,一口油井里噴射出了黑色的油流,自此之后,中國石油工業有了新的開端。1963年底,大慶油田已建成 146 平方公里、原油年產能力 600萬噸的原油生產基地,累計生產原油1 155 萬噸[3]。在新時期,弘揚大慶精神,更要在推進開發建設時,繼續發揚艱苦奮斗、不怕吃苦的創業精神。從個人層面上講,指的是堅守各自的分內崗位,盡自己最大力量服務群體。在個人和集體的關系上,個人利益服從于集體利益。從國家層面上講,大慶油田開發建設始終以國家利益至上,在集體和國家的關系上,更注重為國家、社會奉獻集體力量。大慶精神不僅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也是一種指引和激勵人們專注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精神。
(三)傳遞著渾厚底氣的文化自信
大慶精神不僅屬于大慶,也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大慶精神既是大慶人獻給祖國的精神財富,也是構成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部分。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4]。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發展進程的國家,中國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和創新,大慶精神就是伴隨著時代和社會的演進,迎合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從而不斷得到繼承與發揚。大慶精神中的“愛國、創業、求實、奉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相對應并深度融合,體現了大慶精神源源不斷的時代價值。
(四)石油行業發展的精神標識
石油行業的發展十分艱苦,石油的生成需要考慮其地質條件,一些地區的油田開發都是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進行的。我國的石油年產量在20世紀50年代末,包括人造田在內,也只有375萬多噸[5],可以說油品供應十分緊張。大慶石油會戰就是在這樣一個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廣大職工懷揣為國分憂的愿望,團結一致,僅用三年的時間便拿下了大油田。可想而知,石油人沒有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是不行的,大慶精神中蘊含的“一切經過實驗”的科學態度以及“三老四嚴”的工作作風,確實經過實踐檢驗,適應了大慶油田建設的需要,鍛造了大慶石油人的思想品質。時至今日,大慶仍是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
三、新時期弘揚大慶精神的創新路徑
(一)堅持黨的領導,黨員干部要樹立愛國情懷和“人本”思想
弘揚大慶精神,必須深刻解讀會戰時期形成的群眾意識,繼續踐行為民無私奉獻的群眾路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指出,必須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而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使命是進一步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其根本的出發點還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要凝聚中國力量,萬眾一心。只有這樣,才能使實現夢想的腳步更快。大慶精神中釋放的“愛國”與“奉獻”情懷、創業激情和求實作風,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各階級力量凝聚起來,攻堅克難,不斷開創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新時代新指引,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進一步鞏固且發展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眾志成城,同心筑夢,使人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二)加強新青年一代的教育宣傳力度,使其不斷制度化、規范化
新時期,我國在深度開放的過程中正日益走向世界的舞臺中央,當今天的時代青年站在歷史的新高度放眼觀世界,其精神世界也會受影響。大慶精神中的“愛國、創業、創新、奉獻”內涵,不僅需要繼承,更要在新青年一代大力做好宣傳。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5G時代的到來,劇烈涌動的網絡文化沖擊著傳統文化,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及行為方式。這就需要黨和政府領導下各部門做好宣傳教育的常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使各大高校貫徹好青年一代思想上的教育,學習大慶精神,使青年意識到大慶精神的歷久彌新,不斷繼承與發揚。
(三)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地區優勢,尋求理論結合實踐的亮點
文化是一個國家最持久的精神動力。當地人在對大慶精神的開發利用時,能夠使油田企業獲取大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地區優勢開發利用,能夠為大慶乃至龍江旅游業帶來經濟價值。對大慶紅色資源開發利用時要更具獨特性,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為避免同質化,必須不斷創新大慶精神的旅游資源形式。由此,做到理論創新和實踐形式的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做到獨特性,必須做到了解大慶精神的來源和先輩們的事跡,做好理論解讀與宣傳,以獨特的場景還原歷史,這樣才能走進故地,使游客身臨其境,領會紅色文化的精髓。
(四)培育自主創新意識,促進石油行業產業鏈的可持續性發展
大慶油田作為我國戰略能源基地,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大慶在發展戰略上,曾提出百年油田的宏偉戰略目標。在科技與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必須培育自主創新意識。恩格斯曾從自然對人的報復中得出結論,我們不能一味沉溺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所以,我們在弘揚大慶精神取得相應的成果時,我們需要吸取大慶油田的經驗,要促進國有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來指導企業的文化實踐,用民族精神來不斷培育企業精神,進而更好適應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也要鼓勵石油企業開發節約型產品,節約用油,杜絕低效的石油消費。通過不斷改善產業、產品的結構,推陳出新,推廣應用新技術,更好地促進石油行業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慶精神表現出適應時代變化的新特征。因此,從馬克思主義時代化視域中探究大慶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由淺入深地理解大慶精神的時代價值,適當提出新時期弘揚大慶精神的通達路徑,有利于促進大慶精神在現代化新征程中得到進一步繼承與發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馬英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研究[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
[3]黃宏,蓋立學.大慶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
[4]楊曉龍,楊瑞鋒,王世恒,韓巍.大慶精神理論與實踐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2:9.
[5]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