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世界經濟形勢既復雜又深刻,經濟形式不容樂觀,在此背景下,金融市場受到的影響最為直接,我國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主體的重要構成,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波及。文章從商業銀行資本風險管理的角度,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職能和資本業務的特點進行簡要分析,探討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業務造成的影響,并據此提出防范策略。
關鍵詞:商業銀行;投資風險;資本業務
一、商業銀行的職能和資本業務的特點
商業銀行的主要職能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充當貸款人與貸款人之間信用中介。個人或機構將貨幣資產存儲在銀行,形成規模優勢;貸款者向銀行申請資金使用權,用于企業經營活動中,實現貨幣資本化,最后通過還本付息的形式轉化為貨幣形態,完成一個基本循環過程。二是充當企業之間的支付中介。企業從事市場活動中,賬款的進出都是通過商業渠道完成,而非兩個企業之間直接進行貨幣交換。三是吸收社會分散資金,形成負債型貨幣資本,投入到宏觀經濟活動中,實現社會財富再創造和再分配。四是創造信用流通工具,如各種有價銀行證券或貨幣衍生工具等。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的不斷優化,特別是1992年市場經濟步入正軌以來,我國經濟領域的各個業務市場以及每個市場中的核心業務分支,一直處于不斷的探索創新之中,商業銀行體系也不例外。主要表現是,商業銀行打破市場壟斷局面,不但數量增長快,業務管理運營模式豐富。據統計,截止2017年底,各類商業銀行機構共4550家左右,平均每個省市1540家左右。業務模式方面,除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外,其余銀行除開展基本貨幣存取業務外,也廣泛開展面向特定服務對象或經濟領域的定向金融服務,形成銀行金融資本在國內市場上條帶化、定制化、廣域化、衍生化的特點。在國際金融市場方向上,海外金融市場投融資、支持企業走出去戰略、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也發揮著突出作用。上述功能特點,在不容樂觀的貿易環境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二、當前經濟形勢下對商業銀行資本業務的影響
第一,商業銀行向市場投資的難度增大。市場需求是拉動資金需求的根本動力,在消極的貿易環境中,企業短時間內拿不到市場訂單,原先投入的產品原料過剩,生產設施成本尚未足額收回,預期贏利被程度不等的負債取代,轉移國內市場或尋找新的國際替代市場周期比較長。最終導致市場貨幣資金需求減弱,商業銀行資本投放市場空間不足。
第二,商業銀行資本吸收規模縮小。一方面,相關進出口企業資金回籠節奏變慢,利潤規模變小,銀行賬戶資金存入周期長、額度低,流動性不足。多數情況下,凈支出遠遠大于凈流入。這樣,容易導致商業銀行長期資本規模雪崩式縮減。商業銀行償付能力嚴重不足,進而可能引發個體儲戶或非進出口機構儲戶擠兌效應。此外,經濟發展預期不好,也會直接導致金融證券市場不景氣,業務蕭條,也會顯著影響商業銀行資本業務開展。
第三,商業銀行已投放市場的貨幣資本回收風險增大,由于企業經營面臨困難,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是商業銀行貸款大戶,一旦出現業務經營風險,必然導致貸款償還能力降低甚至完全缺失,直接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壞賬、呆賬風險。另一方面,對于眾多民營企業來說,由于商業銀行運營受阻,從銀行渠道獲取資金支持的難度更大,成本更高。
三、商業銀行面臨資本風險的綜合防范措施
商業銀行體系的健康、穩定發展運行,是保證宏觀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環境,是防范金融市場風險,保證金融行業安全,服務國家、企業和公眾的客觀需要。因此,面對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經濟環境危機,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綜合治理,迎難而上,以創新的思維統領全局,以機遇的心理面對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度過難關,由量的積累過度到質的飛躍。
首先,政府要通過多種國際渠道,采取復合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國際經濟動蕩對國內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一方面,在重大原則和核心利益方面,堅決守住本心,為爭取經濟和社會長久獨立發展權力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在國際社會中樹立威信,贏得尊重,在國內獲得民意支持。另一方面,要保持足夠的理智和定力,以我為主,要更加堅定地發展國內經濟,提升產業結構內涵,培養企業在國際同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一些事關國家戰略發展的關鍵基礎領域,國家要加大扶持力度,優化產業政策,推動重大產業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
其次,企業自身也要汲取歷來金融危機的經驗與教訓,國際貿易是經濟行為,但深層次上也代表著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關系的另一種體現方式,是支撐雙邊或多邊關系發展的經濟要素。在產品和服務定位方面,要盯住產業鏈的上游,盡快擺脫中方企業處于中下游為主的狀態,從而增強國際競爭力,增加商業利潤空間。在國際貿易伙伴的選擇方面,視野要寬,不把市場僅僅定位在一個國家,而是分布在不同區域,多個國家的市場范圍,相互之間保持足夠的替代性,從結構上消除單一市場的制約風險。
最后,商業銀行自身也要適當轉換業務模式,站在更高層次上審視和發揮業務功能,將市場角色定位在服務經濟發展,分享經濟成果的高度上,而不是單純追求短期直接經濟利益的層面。同時,商業銀行業務開展過程中,要加強市場風險承擔意識,提高風險防范標準和能力,改變單純的利潤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消極從業理念,不要將投資貸款對象總是放在大中型國有企業身上,而是要積極主動地服務于資金需求更為迫切的民營企業上,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同樣是市場經濟中的參與主體,民企發展起來了,商業銀行也是重要的受益者。
四、結束語
商業銀行業務開展模式是典型的負債經營,風險的內生性可以說是與生俱來,但是,鑒于其特殊的業務產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壟斷競爭的行業特點,商業銀行又具有特殊的資本保值增值市場空間。可以說,無論宏觀經濟處于哪個發展階段,市場環境不確定性如何多變,只要秉承服務經濟、服務企業和服務公眾的商業理念,將貨幣資本合理投放到微觀經濟活動中,就能實現抵御風險,與其它市場主體互利共贏,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達.貨幣銀行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會,2014
[2] 杜金富.金融市場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吳靜 (1997.11—),男,江西省南昌市人,江西師范大學經濟決策與金融管理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