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
摘要: 素質教育背景下,旨在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各個小學已經意識到科學教學的重要性,明白核心素養對小學生發展的意義。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而言,培養小學生科學核心素養主要是小學生在日常學習科學知識過程中慢慢養成的一種科學能力,從而不斷加強小學生自主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水平,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分析目前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存在的問題,以及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構建的具體措施,以期不斷提升科學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科學;核心素養;能力;效率
一、 引言
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有效推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對小學科學教學關注度越來越高,更加注重科學教學質量,旨在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但是,一些科學教師未能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沒有意識到科學教學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因此,不夠足夠注重科學教學,大部分小學科學教師只是進行灌輸式教授,從而學生科學素養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建立高效課堂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 分析目前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存在的問題
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而言,建立高效課堂,不僅有助于激發小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且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完成新課程改革目的,使小學生具備一定的核心素養。然而,一些小學科學教師依舊采取灌輸式方式開展教學,不能夠及時更新教學觀念,無法體現小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只是被動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慢慢學生會失去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不能夠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夠充分激發小學生獨立學習欲望,學生思維難以發散,高校課堂不能夠進行有效的建立。除此之外,核心素養下,構建高校課堂要小學生為中心,滿足小學生個性發展,使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是,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對學習科學熱情不高,對科學知識只是死記硬背,不注重培養科學素養,達不到理想的課堂構建效果。
三、 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構建的具體措施
(一)調動小學生學習熱情,提升課堂質量
1. 導入合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態度
自然界是復雜的、無窮多樣的,是整個客觀的世界,里面有多樣化的事物。因此,小學生要不斷分析與探究。可是,以往的科學教學過程中,隨著學生學習壓力的增加,一些科學教師只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的講解,從而學生熱情不高,所以,要想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講授知識時,要充分結合小學生性格特點以及教學需要開展合理的情境導入,使學習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
例如:科學教師在講授《地球家園中有什么》內容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構建合理的教學目的。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科學知識,進行交流探討。首先拋出謎語:“你說她像球但是它不是球,可是它什么也有”“北一半,南一半,中間有一條線但是無法看見,兩端比較冷,可是中間比較熱”等,學生紛紛猜測謎底,接著教師引出本課內容。教師接著再次拋出問題:“學生們,地球上有人類、植物、動物,那么你們知道除了這些還有哪些嗎?”學生們展開激烈的探討與交流,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學生說:“還有空氣”,有的學生說:“還有水”,有的學生說:“還有陽光”……教師開展這種導入形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念,明白地球蘊含豐富的資源,我們要保護地球。
2. 創設問題情境,在探究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科學習慣
要想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小學生問題觀念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渠道,有助于提高科學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契合學生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使小學生充分探究欲望,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從而養成學習科學知識的習慣,并且對事物能夠有不同層面的了解與感知。
例如:科學教師在教授《各種各樣的天氣》這一課內容時,教師首先拋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見過什么天氣?”學生們紛紛發表意見:“晴天、下雨天、陰天、霧天”等等,教師接著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真實情境,播放關于各種天氣的視頻、圖片,如播放海爾兄弟的歌曲等,學生對天氣現象充滿好奇。教師引出本課內容,使學生能夠自己描述天氣變化對人們以及動物、植物的影響,增強學生科學觀念,使學生明白只有了解天氣變化情況以及特點,探究到其本質,從而能夠趨利避害,為人類服務好,從而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習慣,不斷提升課堂效果。
(二)創新科學教學手段,不斷提高科學教學效率
1. 開展合作教學方式
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小組合作方式開展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方式,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能夠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并且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交流增多,能夠構建良好的師生、學生關系,加強小學生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科學水平以及核心素養。所以,科學教師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開展教學,是建立高效科學課堂的重要渠道。
例如:科學教師在教授《水珠從哪里來》這一課時,教學難點:探索玻璃杯外壁水珠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和杯子里面冰塊之間有何聯系。并且使學習理解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的概念。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之間開展交流與探討,教師掌握學生所疑惑的關鍵點以后,再讓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并且將自己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其次,科學教師對學生內心所想做出最后的歸納,然后通過實驗與分析,分析與研究玻璃杯外面形成的水珠和里面冰塊之間有何聯系。如:準備三個相同的玻璃杯,其中一個杯子里面盛有礦泉水,其中一個杯子里面不放任何東西,其中一個杯子里面添加冰塊,等待一段時間以后分析三個杯子現象,觀察哪個杯子會有水珠。通過小組之間的分析與觀察,學生們明白了杯子里面加冰塊的會有水珠產生,明白了水珠的成因。這種方式開展教學,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科學思維,從而構建高效的科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