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海璧
摘要: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影響之下,目前我國的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更加傾向于知識的灌輸,學生無法靈活地學習知識,在情感上教師與學生無法實現有效交流,這對教學的效果產生了負面影響。如何對初中生的情感智商進行培養和提升是初中教師普遍比較關注的話題,而實踐證明,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授課過程中運用情感教學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關鍵詞: 情感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應用
一、 引言
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授課的過程,不僅僅涉及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學生心靈凈化的情感感知過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學生與教師的心意以及情感是互通的,那么就比較容易實現教學目標。如果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存在障礙,那么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會造成障礙。所以,與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溝通是對學生學習情緒進行轉變的重要步驟。
二、 將情感教學法運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必要性
從實踐教學角度分析,目前我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部分學生對這門課程存在的意義以及價值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學習此門課程完全是滿足中考考試的要求,還有的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或者是課程本身提不起興趣,覺得這些過于抽象化,也沒有實際存在的價值,還有的學生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過程視為無效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無法做到專心聽講,這對教學的整體效率以及效果產生了不利影響。
從根本上來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成長過程是十分有益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涵蓋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這可以被理解為學生心理、情緒以及知識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狀態,其中也包含著學生對學習的認識以及態度,也涵蓋著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所進行的深層次的理解。而這些都需要學生帶著豐富的情感去體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情感教學法正好符合這一教育理念,它將學生在情感上的語言作為入手點,是對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促使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作用發揮的有效手段。
三、 情感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分析
(一)以情感帶動學生對知識形成正確的認知
在對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無論是進行道理講述還是知識傳授,教師都需要盡可能做到寓理于情,促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
1. 靈活地對知識進行講述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授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帶著飽滿的熱情,以全身心的精力投身于課程教授過程中,也需要注意授課語氣的起伏變化,時而強調圓潤,時而深沉凝重,使得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緒能夠隨著教師授課語氣的變化而產生變化,這對于學生學習的效果來說可以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2. 將故事作為課程內容的導入點
道德與法治教材上的案例大多過于簡單,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對教材案例進行適當的補充。比如在課堂上講述關于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精神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幾個典型的案例進行教學,比如孔繁森就是新時代背景下黨員干部的榜樣,在零下的天氣環境下能夠將自己的棉衣脫下為藏族老人穿上;任長霞不畏懼殘暴的行為,堅持自己的原則;在汶川大地震后,學校組織學生與教師為災區捐款以及捐贈物資,這是有效弘揚我國各大民族團結互助的精神,教師利用悲傷的語氣以及形象的手勢來實現對學生注意力的吸引,使得學生能夠透過教師的描述對英雄事跡進行深入的了解,實現情感的共鳴以及升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容易掌握相關的知識。
3. 利用有效的誘導促使學生認知以及實踐的有效結合
教師在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進行講述之前,需要選取恰當的教學工具,實現教學行為的有效增強,也提升教學過程的形象性。教師在為學生講述我國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目前環境的整體狀態時,教師可以在黑板上掛上我國的彩色地圖,以此來對我國的山川合流以及名勝古跡進行展示,森林、水域等重要的資源都在紙上展示出來。同時教師需要注意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促使學生對當下的環境形式進行深入了解,促使學生養成環保意識以及節約使用資源的意識,讓學生從小就養成艱苦奮斗的良好品質,為其將來的成長奠定基礎。
(二)利用真實的情感對學生的課上行為進行引導
1. 教師以身作則
為了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教育,教師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品行。比如在為學生講述關心他人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需要將自己的學生看成是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注重對他們思想上的激勵,對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以及糾紛進行有效調和,為其提供學習以及生活上的指導,認真耐心地為每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促使學生能夠在教師耐心解答的過程中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對課堂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2. 公正公平教學,促使學生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
在對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做到動之以情,這并不意味著教師需要縱容或者忽視學生所犯下的錯誤,而是需要對學生的錯誤行為進行善意的批評。對于學生在課上所出現的打鬧行為,教師可以將其叫到辦公室對其進行批評與指導,為其分析這種打鬧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促使學生可以主動遵守課堂上的規矩,這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都非常重要。在對其進行口頭教育完成后,教師需要讓學生進行書面上的檢討,認真分析自己的錯誤行為,促使自己能夠改掉自己的壞習慣,以免將來犯下更大的錯誤。
(三)利用語言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感染
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夠實現對人情感的波動,這是心底深處發出的聲音,也是情感真實表達的過程。教師富于激情的語言往往可以更好地感染到學生,促使學生收獲更好的學習效果。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出,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語言方面的修養以及運用語言的藝術對提升課堂效果有著很好的幫助,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其教育性、邏輯性以及規范性等方面的內容,更需要重視授課過程的語氣、語調變換,有時語氣如小橋流水般清新生動,有時高亢興奮,盡顯于色,這有助于烘托課堂氛圍,促使課堂感召力以及感染力的充分發揮,促使學生提升學習的興趣,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自己進入到角色中,揮灑自己的真情,實現對學生內心真實情感的有效激發,這可以促使課本教材上的無聲文字逐漸轉變為有聲的情感語言,使得教學語言成為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很好的情感感染手段,也有助于藝術表演能力的有效增強。
(四)利用豐富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感染
有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其思維方面的活動與外界的環境有著直接關系。若是學生的大腦可以長時間處于興奮時,那么能夠促使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為了使得學生的大腦持續興奮,這對于新知識的有效接受可以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教學需要為學生營造出強烈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的氛圍,這需要建立在教師對課堂氛圍進行有效渲染的前提之上。同時大多數的教師曾有過類似的體驗,當站在講臺上的教師因身體不適而出現授課情緒低沉的情況時,在講臺下的學生也往往無法對整個課堂提不起興趣。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課堂的教學效果不能達到預期,學生的學習成績受到嚴重影響。
為了上一節好課,教師首先需要具有足夠的激情,并且將這些熱情積極地融入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在課堂上充分感受到這種氛圍上的渲染,學生從教師豐富的神態以及堅定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充足的力量。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處于情感以及情緒的快速發展期,他們的內心情感世界往往較為豐富,情緒變化快速,也比較容易受到感染,促使情感上共鳴的產生。同時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人所具有的積極情感可以實現對人心理以及生理上能量的有效提升,這有助于人們學習以及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情感上的渲染予以足夠的重視,這有助于激發起學生內心的求知欲,這將會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
(五)情感教學方法的科學性
盡管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常識性的課程,然而對此課程的教學過程不應該被束縛在條條框框當中,而是需要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對教學內容結構解析以及分析不同知識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上,站在不同年紀不同層次水平進行問題的解析,做到盡可能將知識內容講透徹,同時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多多進行提問,促使其注重對唯物辯證理論知識的運用,這也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這有助于知識可信度的有效提升,使得學生不僅口服而且心服,促使學生知識學習的熱情被激發出來,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往往可以在對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強的積極性以及主觀能動性,站在情感的角度上,將思想政治這門課程當作一門嚴肅的課程來對待。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才能實現教與學兩個過程的有效統一。
四、 情感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用的總結
情感教學法的運用促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進行學習的熱情被調動起來,根據研究結果,我們發現學生們對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分析以及敘述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學生從學習成果展示的過程中體驗到樂趣,也逐漸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對自己的公民權利予以了足夠的重視。同時情感教學法模式下,學生對學習到的知識往往可以形成更深的印象,知識的記憶時間也更長久。
五、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及學生情感的不斷豐富,教師在對初中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進行教學時,情感教學法的運用可以促使課堂生機以及活力的有效激發,能夠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果,有助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興趣的有效激發,與此同時,這對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理論知識、組織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師,需要不斷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與研究,才能不斷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品德優良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情感教學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9.
[2]何秀玉.情感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5):27+29.
[3]張娟.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情感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8):78-79.
[4]易好禮.情感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實踐[J].學周刊,2016(35):71-72.
[5]李小飛.新課改條件下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