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亞波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主旋律電影因其具有豐富的愛國主義內(nèi)涵、傳播我國主流價值觀及意識形態(tài)、對大學生有吸引力等優(yōu)勢,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新的路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深入挖掘主旋律電影的獨特教育價值,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 愛國主義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3-0151-02
全媒體時代,電影以其直觀的視聽語言、豐富的人物敘事和便捷的流通方式,成為最受歡迎的大眾傳播媒介。尤其對于青年群體來說,電影是日常文化消費的重要方式。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競爭力的加強,中國電影呈現(xiàn)“立體化、多樣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中國已躍居全球第二大電影票房市場,近幾年主旋律電影總票房位列前茅。
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影視文化的豐富,電影類型創(chuàng)作也變得更為多樣。較之我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創(chuàng)作,十八大以來的主旋律電影更好地融合了政治資本、經(jīng)濟資本和文化資本,以《戰(zhàn)狼2》《紅海行動》為代表的一批愛國主義主旋律電影出現(xiàn)了“叫好又叫座”的現(xiàn)象,特別是在青年群體中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愛國主義共鳴。因此,對于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來說,新時代主旋律電影能夠從內(nèi)容、形式和影響力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一、新時代主旋律電影中的國家形象建構
1.主旋律電影中的愛國主義敘事
我國發(fā)展的每一個時期都需要塑造不同的國家形象,講述不同的家國故事,塑造不同的藝術形態(tài),新時代以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這一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寫照。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下,主旋律影片一直以來都從一個側面見證著我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建立初期涌現(xiàn)出的一大批主旋律電影,如《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等,成為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新時代主旋律影片通過愛國主義敘事,展現(xiàn)著我國當下的國家形象。以2019年國家電影局推出的《我和我的祖國》為例,影片分為七個段落,分別由七位導演講述時代浪潮中的七個小故事。通過對平凡人物在大時代中的意義書寫,抒發(fā)愛國主義情懷,展現(xiàn)新時代國家形象。與曾經(jīng)的主旋律電影熱衷于塑造“高、大、全”的創(chuàng)作手段不同,這種以“小人物”書寫“大時代”的手法講述了新中國成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香港回歸、奧運會開幕、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2015年閱兵式、女排精神等[1]一系列重要節(jié)點上的歷史故事,串聯(lián)起我國歷史發(fā)展進程與時代精神,是當下電影產(chǎn)業(yè)類型豐富、主題多樣的一種表現(xiàn),更能夠迎合當下電影消費者的審美,具有較強的愛國主義感染力。
2.“主旋律電影”中的“家國情懷”書寫
十八大以來,中國電影強調(diào)“講好中國故事”,最為深刻的就是講好“家國故事”。自古以來,我們就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意識。近幾年的“主旋律電影”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深刻地書寫著新時代的“家國情懷”,既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影響,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如《戰(zhàn)狼》系列、《紅海行動》、《湄公河行動》等幾部高票房好口碑影片,都展示出中國人價值觀中重要的“家國情懷”。大學生通過觀看這些影片,不斷提升對國家形象的認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產(chǎn)生強烈的國家認同。思想意識的培養(yǎng)決定了一個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生活目標。觀看“主旋律電影”能夠激勵大學生群體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提升自我價值,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而努力奮斗,進而在青年時期的大學階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主旋律電影中的愛國人物塑造
大學生處于人生重要的成長階段,是個人成長和社會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各方面還不夠成熟,尚不能夠完全客觀地進行道德價值判斷,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發(fā)揮榜樣力量的引導作用。主旋律電影對愛國人物的塑造對大學生群體來說正是榜樣作用之所在。近年來,影視演員吳京塑造了一系列銀幕“硬漢”形象。在《戰(zhàn)狼》中吳京飾演了一名年輕的特種兵,作為新時代軍人形象的代表,向國內(nèi)外展示著中國軍人的風采。《戰(zhàn)狼2》的宣傳海報上,吳京扮演的主人公臂舉國旗致軍禮,其堅毅的眼神和果敢的動作展示著軍人的力量;海報上“脫下軍裝,職責猶在”的宣傳文字體現(xiàn)著肩負保衛(wèi)祖國重任的軍人的強烈使命感。受眾在觀影中感受到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另外,明星自帶的光環(huán),以及偶像與愛國主義形象的結合,也能夠在大學生中發(fā)揮更為直接的引導作用。
二、新時代主旋律電影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影響
1.挖掘電影時代精神,為愛國主義教育增添新內(nèi)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文藝是種鑄造靈魂的工作。”[2]大學時期是青年人價值觀培育、思想形成的重要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學教育的核心要義。就目前已有的教學資源而言,雖然嚴謹厚重,但內(nèi)容還是較為傳統(tǒng)。主旋律電影作為馬克主義哲學領域的新素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有時代意義的豐富內(nèi)容。
盡管目前已有不少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開始嘗試在課堂上增加影視元素,但仍存在“停留在表面,很少對影片進行深入講解,影視劇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3]。導致學生對影片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這說明教師對時代精神的挖掘意識不強,各方面實踐依然不夠全面,尚未達到良好效果。因此,在引入影視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對作品背后的時代價值和教育意義進行深入挖掘,密切結合。應從愛國主義教育的角度切入,對電影傳達的時代精神進行進一步探索,使二者有效融合,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2.依托電影視聽話語,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形式
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存在的問題是生動性不足、形式較為單一。電影作為藝術學科,較為生動直觀,相比其他藝術而言,內(nèi)容更為豐富,以視聽形式講述故事,使觀眾能夠通過生理和心理的共同作用對內(nèi)容和思想進行認知、領會和學習,這正是影視文化自身的形式魅力。將電影與思政教育結合,不僅是科學與藝術的融合,更是思想和形式的匯聚。思政教師可以選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夠輔助教學設計的影視藝術,如主旋律電影、展現(xiàn)社會和歷史發(fā)展的愛國主義紀錄片等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大眾媒介的電影在傳達思想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娛樂性的因素。思政政治教育教師在指導學生觀看影片的過程中,要加強引導,突出思想教育性。
3.與重要節(jié)慶相結合,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新氛圍
將主旋律電影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除了根據(jù)教材選擇相關影視作品外,還要注重與重要節(jié)日、慶典活動的結合。如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90周年,在這樣重要的時代節(jié)點上,全國自上而下洋溢著慶祝氛圍。在2019年國慶前后,隨著國慶檔主力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上映,各地方政府、高校、黨員群體自發(fā)組織、開展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的愛國主義宣傳教育活動。不少地區(qū)組織黨員群眾集體觀影、上電影黨課、進行電影賞析等,通過觀影,弘揚正能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根據(jù)周年慶祝活動、節(jié)日慶祝活動,在課堂上放映相應的“主旋律電影”,以多樣性與創(chuàng)新性、新時代成果展示與歷史發(fā)展相結合為原則來開展,通過電影放映,在高校群體中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新氛圍。除此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用微電影、紀錄片的方式制作黨課,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制作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在日常的黨組織生活中,也可以把播放主旋律電影當作黨建主題活動的一部分。
三、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和價值觀,開展道德規(guī)范教育的重要責任。如何針對當下大學生群體設計更為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一直以來困擾著高校思政工作者。作為當下思想文化的一種載體,主旋律影片是我國主流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并以故事性、生動性和新穎的形式受到大學生的青睞,在心理意識培養(yǎng)方面具有引導、審美和激勵功能,能夠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觀看主旋律影片,既能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和審美意識,也能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應受到更多關注,在各高校中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1]孫浩睿.影視作品的國家形象建構: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9(12):93.
[2]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20-21.
[3]冷嬌儀.影視劇在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