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例題是數(shù)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理論知識與問題之間的橋梁,是教材的精華,例題對引導學生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具有示范功能和模型功能。老師應該立足教材,琢磨教材中的例題,通過改編與設計,讓例題活起來。
關鍵詞:教材;例題;挖掘
不少數(shù)學老師有這種傾向: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教材中的例題,喜歡另外選題。其實例題是數(shù)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連接理論知識與問題之間的橋梁,對引導學生如何由知識轉化為能力具有很好的示范功能和模型功能。波利亞曾說:一個專心的認真?zhèn)湔n的教師能拿出一個有意義的但又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發(fā)掘問題的各個方面,使其通過這道題,就好像通過一道門戶,把學生引入一個完整的理論領域.老師應立足教材,開發(fā)教材,做透教材中的典型例題和習題,既反思解題過程,更反思教材通過例題向我們傳達了什么,在解題思路和方法上揭示規(guī)律,啟發(fā)思維,通過例題的改編與設計,實現(xiàn)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用。下面略舉幾例,談談一些拙見。
題目似是而非,證明方法卻發(fā)生變化,體現(xiàn)了放縮要恰到好處的真諦——把不等式的一邊,視為某一個數(shù)列通過累加而得到結果或者近似值。
五、 分組分配,區(qū)分平均與定向
湘教版2-2一道例題:6本不同的書,按下列要求各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
(1)分給甲、乙、丙三人,每人2本:(2)分為三份,每份2本;(3)分為三份,一份1本,一份2本,一份3本;(4)分給甲1本,乙2本,丙3本。
本題考查排列與組合的應用,要明確有序與無序的區(qū)別,平均分組與不平均分組、平均分配與不平均分配的區(qū)別。
變式18:還是6本不同的書,分給甲、乙、丙三人,1人4本。另2人各1本。
變式19:還是6本不同的書,分給甲1本、乙1本、丙4本。
六、 結束語
例題的設計與運用不能只滿足一題一解一問一答,還需要老師在“活”字上做文章,對于一道例題,老師通過對題目進行變化:如一題多問,從多方面提出問題;也可一題多解,從不同方面啟發(fā),用多種方法來解答;還可一題多變,可設計順向和逆向的例題,也可是求同和求異的例題,或者加大題目難度與深度。通過對例題的活用,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與變化過程,爭取一箭多雕!
參考文獻:
[1]黃培華.一道不等式證明題的探究性活動過程.福建中學數(shù)學,2017(9).
[2]謝盛富.放縮法失效了.福建中學數(shù)學,2017(5).
作者簡介:
肖啟斌,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武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