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
摘要:血吸蟲常感染牛,其他家畜罕見。血吸蟲作為主要的病原體,可在所嗜環境下密集傳播,流行地區多為隱性感染。隱性感染發病率高,長期影響動物的生長和繁殖,同時也增加了對其他寄生蟲或細菌性疾病的易感性。該病臨床上分為內臟血吸蟲病和鼻腔裂體吸蟲病。可對患畜應用吡喹酮進行治療,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關鍵。
關鍵詞:家畜;血吸蟲病;診斷;治療;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9737(2020)03-0089-01
1 病原
血吸蟲為裂體科、裂體吸蟲屬成員。血吸蟲成蟲專性寄生于脊椎動物的血管系統,雌雄異體,雌蟲較雄蟲細長,雄蟲蟲體自腹吸盤以下由兩側向腹面卷曲,形成一縱行溝槽狀構造,雌蟲居于此溝中,稱抱雌溝。據報道,有19種血吸蟲可自然感染動物,其中7種可感染反芻動物,因其在獸醫學上具有重要臨床的意義而備受關注。一些物種可在他們共存區域相互作用,也有過種間雜交的報道。例如,寄生于牛的梅氏裂體吸蟲感染人時,可與寄生于人的埃及裂體吸蟲進行雜交。
2 流性特點
血吸蟲寄生于宿主的腸系膜靜脈和肝門靜脈中(鼻腔裂體吸蟲除外,該蟲寄生在鼻腔靜脈),以血液為食,主要在門靜脈終端和結腸內產卵。隨糞便排出的蟲卵必須進入水中,才能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遇到適宜的中間宿主螺類即鉆入其體內,經過母胞蚴、子胞蚴發育為尾蚴。尾蚴成熟后從螺體逸出,可在水中活動幾個小時,反芻動物的皮膚與尾蚴接觸,或飲用含有尾蚴的疫水均會發病。侵入皮膚后,尾蚴即發育為童蟲,隨淋巴液、血液移行到達所嗜部位。血吸蟲的潛隱期與寄生蟲的種屬有關,但一般為45~70天。
牛血吸蟲病感染具有間斷性,依賴于中間宿主螺、感染水平以及與疫水的接觸頻率,在有利條件下,牛感染率可達到40%~70%或者更高。據證實,牛感染血吸蟲病會產生獲得性免疫,抑制血吸蟲蟲卵的發育。對自然感染動物調查表明,患病動物雖對再次感染具有部分抵抗力,但血吸蟲的獲得性耐藥性對疾病的感染強度也有影響。
3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3.1 內臟血吸蟲病
在流行病區的內臟血吸蟲病多數是隱性感染,牛群具有高患病率,表現輕度至中度的蟲卵感染。盡管內臟血吸蟲病在短期內臨床癥狀較少或無癥狀,但對家畜生長及繁殖會產生潛在影響,增加家畜對其他寄生蟲和細菌性疾病的易感性,從而給畜牧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報道,梅氏裂體吸蟲、牛裂體吸蟲以及水牛裂體吸蟲偶爾會引起臨床腸內血吸蟲病暴發。流行病區,該病會引起幼畜及成年家畜較重的原發性感染。臨床癥狀包括腹瀉、消瘦、貧血、低蛋白血癥、高球蛋白血癥以及蟲卵排泄后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增多。感染嚴重的家畜病情急劇惡化,一般在幾個月內死亡;輕度感染的家畜會轉為慢性感染,導致家畜生長發育遲緩。
在腸型和肝型分體吸蟲病中,成年血吸蟲寄生于門靜脈,腸系膜、腸黏膜下層和腸漿膜下層的靜脈中,但血吸蟲病的主要病變與蟲卵有關,腸型分體吸蟲蟲卵穿過腸壁引起病變,肝型分體吸蟲在組織中可見蟲卵周圍形成肉芽腫,其他病變還包括肝臟中度腫大、門靜脈增生、整個肝臟周圍形成淋巴樣小結和濾泡。許多慢性病例出現門靜脈周圍纖維化,腸道內形成大量的肉芽腫。嚴重感染時腸黏膜可見大量出血點,彌漫性出血,在腸腔內可見大量變色的血液。
寄生血管會出現擴張、屈曲。此外,嚴重感染動物的肺臟、胰腺、膀胱等器官也會出現血管病變。
3.2 鼻腔裂體吸蟲病
鼻腔裂體吸蟲寄生于鼻腔內,呈菜花狀生長,引起鼻腔部分阻塞。該病特征是鼻黏膜出血,流黏膿性鼻涕,鼻黏膜血管中可見成蟲。主要病變與蟲卵有關,可引起鼻黏膜膿腫,膿腫破裂蟲卵逸出使鼻腔內充滿膿液,引起鼻黏膜廣泛纖維化。此外,鼻腔出現大的肉芽腫,堵塞鼻腔導致呼吸困難。
4 診斷
內臟血吸蟲病不能通過癥狀和病史與其他衰弱性疾病區分,但可通過檢測患病動物糞便是否存在蟲卵以及蟲卵的鑒別進行確診。尸體剖檢時,可使用低倍鏡觀察腸系膜靜脈有無成蟲來確診,也可通過顯微鏡檢查腸黏膜刮取物或研碎的肝組織有無蟲卵。牛裂體吸蟲與梅氏裂體吸蟲的蟲卵均為紡錘形;水牛裂體吸蟲蟲卵細長,一側扁平;鼻腔裂體吸蟲蟲卵呈回旋鏢形狀;而日本血吸蟲的蟲卵呈較小的橢圓形,在其一側有一個小棘。慢性感染動物糞便中一般僅有少量的蟲卵,可用定量毛蚴孵化技術檢測,該方法靈敏度高,且可觀察到糞便中的蟲卵活性。
5 防治措施
吡喹酮(按體重使用25 mg/kg)治療血吸蟲病有很好效果,每間隔3~5周給藥2次。但是由于實用性與經濟的原因,家畜很少治療。僅在中國,患病家畜常成為人感染的重要貯存宿主,因此吡喹酮被廣泛使用。
在流行病區,控制牛血吸蟲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嚴禁動物接觸或飲用疫水,提供清潔的飲用水。
在流行病區消滅中間宿主螺類,可利用化學和生物學方法滅螺或土埋滅螺法;也可采用生態措施改變螺類的生存條件進行滅螺,如排水、清除水草和增加水流量等。以上措施不僅能夠控制血吸蟲病的傳播,也能控制發生在同地且以水中螺類為中間宿主的其他吸蟲的傳播,如片形吸蟲屬大片形吸蟲與前后盤吸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