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萍
摘 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關于人文特征的體現可謂是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將這一現成的教育理念應用起來,并且要將之帶入到課堂教學環境中,進而對學生做出正確的、科學的培養與引導。該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素養,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帶動學生的社會感知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本文將緊密結合“關懷學生精神建設,促進教學人文特征”展開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并且會結合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提出相應的看法與意見。另外,本文將結合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論述與探討:以社會責任培養學生思想道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滲透價值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個人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人文精神;價值觀;滲透方法
“守望精神家園”一課,不論是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還是每一個主要觀點的陳述,都尊重學生學習發展規律,關懷學生精神成長,彰顯學科人文特性。從知識結構中來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五課中,其主要內容是反映了文化的象征與文化的精神內容。所以,教師在針對這一課程對學生開展教學的時候需要綜合學生對于人文觀念的認知,以及對于文化素養的體驗對其進行相應的輔導與培育。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建立起一個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方法,而且還能有效促進自己的精神風貌建設以及文化素養的提升,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逐漸養成。
一、以社會責任培養學生思想道德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第五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培養與引導。以此來帶動學生的課堂感知能力與課堂學習效果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而且,教師在設計教學宗旨的時候,需要綜合如何提升學生的人格品質、如何促進學生的思維境界、如何帶動學生的道德素養、如何發展學生的浩然之氣等作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這樣,可以讓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的效率和價值大大提升。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方面的教學時,可以結合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第一方面,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社會文化的教學,以此讓學生明白社會環境中的道德、禮儀等內容,進而帶動學生的社會感知能力與社會共情能力提升。第二方面,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公民責任意識的教學,如引導學生學會愛護社會環境,保護社會公共資源以及利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等,在此模式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會得到提升。第三方面,教師可以針對某一社會實踐活動來帶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寫倡議書,然后將學生組織起來,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多做一些可以回饋社會的事情。
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滲透價值觀
教師在讀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從課本知識的層面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培養,而且還要走出課本,帶領學生走進現實生活中對其進行教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將個人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內容高效的應用起來。這一辦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質量,且可以讓學生在后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地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積極動態。在此,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滲透教學,進而在帶動學生的情感共融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高速發展與獎勵。另外,教學需要通過實際案例的分析來陶冶學生的情操,蕩滌學生的心靈。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課本末尾的相關連接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會看到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血脈,會了解到作為炎黃子孫傳人的無上光榮,會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且會體會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而且,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和體會中,會逐漸使自己的內心受到震蕩,且會帶動個人的民主認同感以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逐漸提升。如書法的傳承、國學的傳承、國器的傳承等均為提高民族自信、促進民族自尊、帶動民族內蘊的有效措施。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道德與法治》教材基于生活編排教學內容,注重啟發學生通過思考、討論、行為模擬、實踐活動等方式,體會積極的思想情感,掌握客觀的價值評判標準,實現精神成長,彰顯人文特性。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有效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提高理解和處理教材的能力,讓教材的人文特性充分凸顯出來。同時,應該認識到人文性只是道德與法治學科特性之一,決不能片面強調人文性而忽視思想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其他特性,更不能將人文性與其他幾個特性割裂開來,而應該將四者看成相互關聯、互為補充、缺一不可的有機統一體。
參考文獻:
[1]陳煥強.緊扣脈搏,找準思路——由一道中考題引發的教學思考與感悟[J].課程教育研究,2020(04):70-71.
[2]劉鳳清.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以“服務社會”一課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20(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