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認罪認罰從寬 檢察機關 自由裁量 量刑建議 法律監督
作者簡介:周楠,貴州民族大學,法律碩士(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6.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043
2019年10月24日,最高檢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了人民檢察院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的審查起訴階段中的工作職責,《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中,確定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任何刑事案件中都可以被適用,并要求各級檢察機關在各訴訟環節中做好本職工作。檢察機關在此類案件中的職能發揮被推到公眾面前,公檢法三部門的協同工作也顯得尤為重要。
認罪認罰從寬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積極響應公檢法三部門的工作,如實、自愿且主動陳述自己的罪行,對有關機關指控的罪名沒有異議,與檢查機關達成一致并簽署具結書,可以得到從寬處理,包括實體上從寬和程序上從簡。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檢察機關的主導作用得以鞏固,不僅代表國家是犯罪的懲處者、程序分流的指揮人、案件定性的負責人、合法權益的維護者以及司法公正的執行者,還應充當多重角色:其一,檢察機關負責與辯方協商及對擬處理意見的定奪。偵查機關和法官因其工作屬性難以贏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信任,檢察機關以公訴機關參與認罪協商具有先天優勢。其二,檢察機關實質操控案件處理結果。“對提出訴訟的認罪認罰案件,法院除在第201條的除外規定外,理應遵照檢察機關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檢察機關參與案件的主導中,其處理意見對法院判決的內容影響至深。由此,檢察機關在認罪認罰從寬中總攬全局,統籌各方,占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
檢察機關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要發揮能動性效應,要堅守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其一,以罪刑法定、恪盡職守為工作方向,堅持客觀公正。正如《意見》中提出,認罪認罰從寬以寬嚴相濟、罪刑法定等為基本原則,檢察官的法律職業道德也要落到實處,全面、準確的理解自己的角色,給予犯罪嫌疑人案件處理的最優性價比。其二,應以犯罪者認罪認罰從寬中的真實性和合法性為前提。犯罪者在自愿合法的前提下認罪認罰并在有關機關監督下簽具結書,檢察機關上承偵查下啟審判的橋梁作用使之有了存在的意義,法院“一般應當采納人民檢察院指定的罪名和量刑建議”始之相吻合。其三,加強定罪量刑的學習研究,使量刑建議更具合理性和說服力。檢察機關要具備精準預判的能力,就要更新理論架構,完善程序規范和靈活運用法律規定。其四,統籌寬嚴相濟和自由裁量,方法和制度并存。實施寬嚴相濟的政策,提升訴訟效率,要求檢察機關在執行此類案件中跟進和引導程序分流,使自由裁量權發揮更應有的效應。
(一) 程序啟動決策權
檢察機關決定著某一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即必須由檢察機關來決定,偵查機關和審判機關都不得回避檢察機關的把關而自己決定。訴訟中的訴訟參與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是案件處理結果的利益相關者,也無此項權利。檢察機關可以自行決定起訴的裁量,對已達到認罪認罰從寬適用標準的案件不起訴,以此促成實體從寬和審前分流。需注意的是,檢察機關有決定權,但可以提起適用該制度的主體是訴訟中的廣泛參與者,與此相適應,檢察機關充分尊重以上主體的程序選擇權,通過協商就適用程序與犯罪嫌疑人達成共識,推動程序的簡化和案件的分流。待從寬程序觸發,檢察機關可以在綜合認定案件事實、客觀合理分析在案證據的情況下,依法作出起訴或者附條件不起訴、微罪不訴等決定。
有權利則必有制約,檢察機關不可隨心所欲地決定啟動或者不啟動適用該程序,檢察機關能否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于具體案件的處理中受法律規制。應當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于理性思考后作出自愿認罪認罰,由可以提起適用該程序的主體提出適用該程序,檢察機關原則上不得拒絕,除外情形是“檢察機關有理由認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認罪認罰不是出于理性自愿”。
《意見》中指出,寬嚴相濟原則是此類案件處理中自始至終要堅持的,因此我認為檢察機關在加大自由裁量時要提高不起訴率和不批捕率。批準逮捕階段和審查起訴階段,結合案件具體情況,以及是否有和解、取得被害人諒解等情形,盡可能多的采行認罪認罰從寬。可以在檢察機關內部將此兩項比率設立考核機制,激勵檢察官在犯罪嫌疑人符合認罪認罰從寬處理時,積極主動幫助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在報批程序上予以適當簡化。基層法院本身工作壓力大,認罪認罰從寬處理過程中不可避免占用司法資源,所以檢察機關和檢委會等可制定一套新的標準使流程更為精簡。
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性的保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點做起:其一,在案件審查時,檢察機關要嚴格遵守程序規定,履行好告知義務,最大化聽取辯護律師、值班律師、犯罪嫌疑人等的意見;其二,在值班律師參與的情況下加大法律幫助。刑事訴訟法經修訂作出要求值班律師簽署具結書時在現場的規定并指明保障認罪認罰自愿性是其職責,即值班律師應積極參與到協助和指導犯罪嫌疑人實現訴求的過程中,無罪者不可受到有罪追究,鏟除后顧之憂。
(二)定罪量刑的重要性
《意見》指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以在任何刑事案件中適用,將犯罪嫌疑人向被害人賠禮道歉與否、是否雙方達成共識即形成調解或和解協議、是否賠償被害方損失,取得被害人諒解等作為檢察院提出量刑建議的重要一部分。檢察機關經審查認為應當向法院起訴,依法律規定對案件進行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性質認定及量刑建議之后將其提交法院,法院一般而言只偏重對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自愿性、真實性進行審核,而不對同時提起的定罪量刑建議進行審理。檢察機關提交的定罪量刑建議,法院無特殊情況不得變更。即檢察機關對此類案件實質的進一步的處理上有決定性。但檢察機關在案件處理中有一個前提,即只有檢察機關定罪量刑是合法合理,出于理性的自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時具備認罪認罰和得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的認可和同意這兩個條件,檢察機關的定罪量刑建議才起到實質性作用。要堅決抵制權錢交易、用錢贖罪等徇私枉法、不盡職盡責等現象出現,甚至造成冤假錯案的發生。
認罪認罰在實務處理中,人民法院的判決除卻兩個法定的情形,即被告人行為沒有達到犯罪、被告人有違認罪認罰意愿等可能會致使無法公正審判,一般應當尊重人民檢察院的意見。法院審理時認定人民檢察院的量刑建議不被采納,檢察機關可以自行修正。檢察機關不變更或變更后仍明顯不當,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判決。由此可見,檢察機關提出的意見有其不可提早介入的優先性。檢察機關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執行中占主導地位,就要將量刑建議予以規范,使其精準和科學,才能加快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改革的步伐,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優化適用、開花結果。對于量刑建議的邊界,遵照《刑事訴訟法》第176條對檢察機關的指引,對主刑、附加刑、是否適用緩刑等都應該提起量刑建議。而就采行可浮動的量刑幅度還是確定精準刑這一話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就案件的復雜性、法定刑幅度來認定:通常來說,案件較輕,法定量刑幅度較小,則可提出確定的精準刑這一建議;案件越繁雜、法定量刑幅度偏大,則給予可浮動的量刑幅度這一意見。我的意見是,應盡可能采行量刑建議確定的精準刑。于犯罪嫌疑人來講,量刑建議愈精準,認罪認罰后的安全感指數愈高,意味著有一個較為確定的刑罰預期,避免庭審的繁雜及產生不利后果。量刑建議不夠準確,犯罪嫌疑人缺乏認罪認罰動力會躊躇不決,無法決斷。控辯審三方對量刑的預期不同導致產生爭執,阻礙訴訟進行,又可能導致被告上訴,耗費司法資源。對于達到和解程序適用標準可以采用和解程序處理的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符合認罪認罰的標準,人民檢察院應當本著公正客觀的原則以己之力推進當事人達成和解的進程。
(三)法律監督作用
檢察機關是憲法規定的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擁有獨立自主,不受制于個人、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的法律監督權。法律監督也毫無疑問是檢察機關的職責所在。法律監督是對阻礙法律實施的行為一查到底、絕不容忍從而實現國家法制的落實,給法律撐起保護傘,追蹤其在案件中的實效。對于認罪認罰從寬案件的監督就是要滲透在整個辦案過程中,做到辦案與監督同步進行,協同推進。其一,監督檢察官的執法行為,使其履行客觀中立義務并具有監督意識。檢察官應秉持客觀中立完成本職工作。對認罪認罰從寬處理中接收的證據材料應嚴格審查,防止犯罪嫌疑人無罪被定有罪,輕罪被定重罪等現象的出現。其二,講求犯罪嫌疑人的自愿性。只要認罪認罰非自愿,不管何種情況,都必須放棄認罪認罰從寬程序,依法轉為其他程序審理。其三,在監督的過程中,律師的意見至關重要也頗有助益。當事人出于種種原因對檢察機關等法律工作人員不信任,律師有職責為當事人的選擇出謀劃策,即有法定義務在當事人對其信任的同時確保犯罪嫌疑人高效、自愿的認罪認罰,包括值班律師、委托的辯護律師、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辯護律師都應當與當事人齊心協力、一榮俱榮。對于認罪認罰案件,在協商具結乃至訊問之初,辦案人員就應確保犯罪嫌疑人對一切知情,清楚傳達認罪的后果、從寬情況、法律援助以及程序選擇等各事項,耐心并如實回答犯罪嫌疑人的疑惑;其次,應當維護犯罪嫌疑人法律幫助權,及時通知律師參與其中,確保犯罪嫌疑人在真實和自愿的前提下作出認罪表示;最后,值班律師或辯護律師應現身并當場見證具結書的簽署,有條件的應當錄音錄像,以作為有效證明在法庭中予以呈現。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能有效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成本、實現繁簡分流等。檢察機關作為關鍵主體,除卻公訴職權,還應當發揮程序啟動決策權、定罪量刑的重要性、法律監督作用,契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價值追求和理論導向。在實踐工作中,可以考慮制定檢察機關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處理中的實施細則、考評機制、方式方法等,明確和指導檢察機關主導作用如何具體實施、如何制約、不實施或者違法時懲戒措施等,以此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改革。
參考文獻:
[1]趙恒.論從寬的正當性基礎[J].政治與法律,2017(11).
[2]萬毅.認罪認罰從寬程序解釋和適用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3).
[3]張建偉.檢察機關主導作用論[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6).
[4]曹東.論檢察機關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主導作用[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