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自網絡強國戰略提出以來,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其網絡媒介素養現狀也成了學界業界關注的重點。本文基于課題組調研數據,從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接觸與選擇情況、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認知及評估情況、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參與及應對情況等方面研究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現狀,并分析存在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調研;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4-00-02
一、引言
5G時代的到來加速了移動媒體發展的同時,也不斷消磨著受眾的時間與注意力,大學生也不例外。筆者不禁思考大學生作為接受基礎高等教育和專業高等教育的群體,其網絡媒介素養現狀是怎樣的。筆者在充分閱讀已有文獻的基礎上,進行實證研究以調查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
二、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移動互聯網與5G技術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網絡社會已經從簡單的虛擬社會,變為人們實際生存的方式之一。以微信、微博、抖音等為代表的網絡媒介不斷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學習。
大學生具有高頻率使用互聯網的行為習慣及心理,對網絡信息的接受度是最高的,但是對網絡帶來的負面效果的處理能力卻是有待論證的。網絡媒介中過載的信息和娛樂化的體驗也在不斷地挑戰著大學生的固有認知。正處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過渡時期的大學生們,有旺盛的求知欲、強烈的好奇心和極強的模仿性,極容易受到網絡媒介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網絡媒介素養對網絡強國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通過調研,系統了解大學生群體的網絡媒介素養,掌握其使用網絡情況及其在使用過程中受網絡影響的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概念界定、研究方法與樣本說明
課題組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定義為大學生面對網絡媒介傳播的各種信息時需要具有的各項能力,主要包括對網絡信息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辨別評估能力、內容生產創造能力以及應對能力等。
同時,基于之前課題組對媒介素養內涵、發展演變、評價標準的梳理,本次調查問卷的問題設置主要反映大學生的基本信息情況、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接觸與選擇情況、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認知及評估情況、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參與及應對情況等方面。
課題組以全國大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主要采取定量研究為主、定性研究為輔的方法,以問卷調查法、個案研究法與訪談調查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為確保調研樣本能夠涵蓋各個年級、學歷與學科分類,盡可能做到調查的全面性與科學性,課題組著重考察綜合類本科的大學生,同時也適當覆蓋到其他學歷,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195份。此外,為了盡可能地獲得更加深入的信息,我們還選取了50名學生進行個案研究和深入訪談。
四、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狀況分析
(一)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接觸與選擇情況
課題組將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接觸與選擇情況界定為大學生接觸網絡媒介的途徑、時長、內容選擇及目的等,主要觀察大學生對網絡媒介是否存在過度依賴、對網絡媒介內容的選擇目的是否明確或是否偏娛樂化等問題。調查問卷中為衡量這類問題進行了設計,具體調查情況如下。
1.對網絡媒介過度接觸
大學生的上網時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大學生對網絡媒介使用選擇及依賴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大學生每天使用網絡的累計時長多于5小時。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我國網民的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7.9小時,即人均每天上網時長約4小時。對比兩項數據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生的上網時長遠遠高出我國網民上網時長的平均水平。
2.使用網絡媒介目的多樣化,但以娛樂交友為主
被問及使用網絡的主要目的(多選題,最多可選三項)時,近八成的大學生選擇了網絡娛樂為主要目的,緊隨其后的是人際交往,占73.64%,說明大學生接觸網絡媒介的目的以娛樂消遣及人際交往為主,這已然逐步削弱了其利用媒介去學習知識的目的。同時,我們將上網時間設置為自變量,分別將使用網絡的主要主要目的和使用網絡自控能力程度設置為因變量。結果顯示,隨著學生使用網絡時間的增長,以“網絡娛樂”為目的使用網絡的占比得到了明顯增長,而以“學習知識”為目的使用網絡的占比明顯下降;同時,隨著上網時間的增加,選擇“經常”一上網就很久下不來的同學明顯增多。在此基礎上,大學生遇到網絡信息時很難有意識地認真瀏覽、分析網絡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提升自身的網絡媒介素養。
3.存在網絡媒介依賴問題
課題組設置了不同問題分別反映大學生學習生活時的上網情況、無網絡時不安情況、無意識上網情況,答案的設置均為“總是、經常、有時、偶爾、從不”五個選項,并將調查結果通過李克特量表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滿分為5分,分數越高,大學生網絡媒介依賴程度越輕,最終得出平均分2.78分。課題組認為,這個分數對于大學生而言并不算高,即其對網絡媒介存在過度依賴的問題。
(二)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認知及評估情況
課題組將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認知及評估情況界定為大學生對網絡媒介運營、盈利及媒介影響的認知情況、對網絡媒介及其傳播信息信任度、思考解讀情況等。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按照媒介所提供的“參考架構”去解釋社會現象和事實,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如果受眾的媒介素養有限,那么他們就很難區分媒介現實與客觀事實。大學生經歷過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人生、社會、世界等哲學命題都有一定的理解,他們對網絡媒介對其自身的影響認知也成了課題組關注的一個問題。
調查顯示,64.44%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媒介對其主要是積極作用,也有些消極作用”。值得注意的是,2.09%的大學生選擇“完全是積極作用”。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本應當對網絡媒介的影響有較為全面客觀的認知,卻依然有少數人將網絡媒介影響歸為積極作用,反應了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影響認知偏于樂觀。這一點在個案訪談中也得到了印證。大學生對網絡媒介及信息地認知情況遠低于其認知水準,尤其在一些輿論熱點事件中,大學生表現出的認知情況也并不盡如人意。
在被問及反應大學生對網絡媒介及其傳播信息信任度的問題時,12.13%的人認為大多數網絡上各類信息時真實的,27.2%的人認為大多數大學同學發布或者轉發的各類信息是真實可靠的。課題組在訪談中,也著重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延伸設計。結果顯示,當網絡信息與同學及親友傳遞的信息相沖突時,部分大學生更容易相信同學及親友傳遞的信息,而非通過其他渠道進行驗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大學生面對網絡媒介提供的信息,不能通過理性思考,追溯信息來源,辨別信息真偽,解讀信息背后的本質,可能影響著大學生對網絡媒介公信力和公共事件的評判。
(三)大學生對網絡媒介的參與及應對情況
大學生的媒介參與及運用情況主要包括大學生參與及運用網絡媒介的目的、主動性及面對大量網絡信息的反應與造成的影響等情況,調研結果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參與隨機性較強
大學生面對大量網絡媒介信息的推送,是否有耐心閱讀完整內容,并給出相應的反饋行為,也是衡量其網絡媒介素養的一個指標。調查結果顯示,僅19.67%的大學生表示每次都能夠完整地閱讀信息的內容。同時,課題組在訪談中也著重了解了大學生閱讀信息的習慣與態度。除特別感興趣的信息外,他們更傾向于隨機點開系統推送的信息,基于閱讀信息時的狀態決定要不要完整閱讀信息,并進行轉發或評論。
2.信息獲取及求證主動性不強
在以往的教育基礎上,大學生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媒介素養體系,具備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內容參與及創造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理論學習,他們所形成的網絡媒介素養都是淺層次的、零碎的、偏重直覺性與感官性的。大學生在被問及一些國內外重要新聞事件時,多數被訪者也只是簡單知道事件名稱,并不能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全過程,即大學生在信息獲取時,持一種“不求探索”的佛系態度。同時,97.91%的大學生接觸到網絡信息之后會對網絡媒介信息抱懷疑態度,但卻只有7.11%的大學生選擇“總是求證信息地真實性”。
3.道德規范意識薄弱
發布或者轉發網絡媒介信息是大學生網絡媒介參與及運用的重要方式之一。面對超負荷的網絡媒介信息,大學生如何選擇以及選擇哪些網絡信息進行發布或者轉發也是我們調研和訪談中的重點關注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76.57%的大學生完全或者主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愛好進行發布或者轉發信息;僅有37.66%的人表示自己沒有發布或者轉發過不真實的信息;同時,33.89%的大學生選擇了在網絡上發布或者轉發過對他人或社會造成不良后果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大學生在網絡媒介的參與及運用過程中道德規范意識薄弱。
正如國密執安大學精神衛生所所長詹姆斯·米勒的研究所述,當一個人接受信息超過他能處理的極限時,就可能導致紊亂。信息的超載使人們對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約束往往陷入低谷。我們認為,這種現象對大學生自身以及對我國社會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五、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使用網絡媒介的主要群體之一,其認知體系并沒有完全成型,長時間的媒介接觸與大量信息的沖擊使他們對網絡媒介的依賴程度較高,較其他群體更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引導,但并不是所有的引導都是正確的。在此基礎上,由于他們習慣于從單一渠道或隨機獲取信息,依賴直覺或親友而非從多渠道核實信息真偽,極容易造成對網絡媒介及其信息的接受與認知、使用、批判的失衡。同時,大學生的網絡媒介道德規范意識薄弱,在參與運用網絡媒介及信息時,自我約束力不強,對其自身和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應針對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及問題采取合理的引導或教育措施,提升其網絡媒介素養。
參考文獻:
[1]牟芷.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探析[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8 (10):77-78.
[2]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9年08月30日.載于中國網信網,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 1124938750.htm
[3]陳少徐.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失范與重構[J].新聞愛好者,2010 (2):110-111.
[4]王湘寧,蕭翔宇.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J].青年記者,2014(35):115-116.
[5]尚瓊瓊.SNS與網絡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探析[J].青年記者, 2010(11):72-73.
[6]蔣宏大.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9):52-53.
[7]夏天靜,錢正武.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現狀及其提升途徑——以常州某高校為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 154-156.
[8]曾美霞,張新明.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及教育策略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7(1):64-66.
[9]唐海濤.我國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實施途徑探析[J].新聞知識,2010(6):58-60.
[10]黃崢.網絡時代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內涵新探[J].今傳媒,2010 (10):150-151.
[11]李霞.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D].河南大學,2015.
作者簡介:曹晶晶,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網絡強國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提升研究”(項目編號19JK06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