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中華文化上下綿延五千年,歷史悠久、內容廣袤,是我國前人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對于當今社會發展和人們進步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激勵作用。大學生作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在思想認知、技能提升、綜合素養方面都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則是強化大學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教育結合起來則是當今高等教育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從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教育結合的意義、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教育有效結合途徑。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教育網絡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關乎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對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出新要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全球化的加深,近年來思想領域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各種思潮良莠不齊,特別是在大學生群體受這些思想的影響較為深刻,需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審視和強化大學生教育,以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
一、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現狀分析
目前,各個高等院校已經開始意識到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部分高校在學科設置、規范學生自身發展、抵制不良社會環境影響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針對其中的問題加強系統教育。
(一)學科設置缺乏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大學教育以專業類教育為主,在大學低年級通識教育中還設置傳統優秀文化部分。隨著專業課程的增多,傳統文化的課程被逐漸壓縮,甚至被取消,在學生的思維中的學習積極性逐漸消散,從而在對學生的教育中在利用傳統文化方面缺乏持久性、科學性。此外,隨著市場化經濟的發展,部分高校過于追求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出現了重視科學研究、重工科輕文史類學科的現象,一味地追求學生的就業率,從而忽視了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心靈的熏陶和指引。
(二)社會各類思想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高校教育也逐漸擁抱外部世界,西方文化思潮強勢涌入,特別是在對處在象牙塔的大學生產生了深刻影響,使得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受到擠壓,甚至出現了類似“精日”學生,這都體現了部分學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喪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學校和社會沒有形成合力之勢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三)學生自身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影響認識不足
當代大學生在應試教育中成長,在中學時代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高度關注,且在學習成績上作為學生的首要考核標準,忽視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培養,這就造成了學生進入大學以后就徹底放松了自身,同時學習目標變得模糊、理想信念缺失,甚至很多大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近年來,高校學生不斷出現自殺、跳樓的悲情事件與此不無關系。此外,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多學生沉迷與虛擬世界的網絡游戲不能自拔,沒有精力和興趣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
二、高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繼承人和未來的建設者,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程度、掌握水平對自身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擴展大學生的知識面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內容極其豐富,是大學生所學知識和人生涵養的基礎。如果把大學生的學生生涯和人生看作是一個金字塔的話,優秀傳統文化則是基礎和“底座”。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可以擴展大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在為專業知識的發展上提供精神支持和方式方法的指導,畢竟這些都是在我們民族漫長發展歷程中像經過大浪淘沙般而形成的,有利于汲取其中的智慧。
(二)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德育建設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各種思潮不斷充斥著大學生的日常,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教育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育。首先,有助于弘揚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忽視傳統文化傳承必然導致大學生缺乏對我國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認知和認同,使得民族精神在內心滑坡和文化自信心缺失或喪失,會讓大學生不知“根”在哪里。因此,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立根”。其次,有助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孝老愛親、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等傳統美德源遠流長,是中國對外交往的名片之一,需要一代代傳統下去。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有助于指導大學生培養個人成長及社會交往中所需要的品德。再次,有助于抵消和抑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所產生的文化危機。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被其他社會思潮影響或左右。比如盲目崇拜國外的政治、環境,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負面情緒等在大學校園內時有發生,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道德追求、愛國主義、積極樂觀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由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育人與大學生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一)科學合理設置課程計劃,變革教育理念
要加強大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首先要改變傳統教育理念,整個社會特別是高校要營造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逐步轉變學生自身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認知,并建立健全考核評價體系,讓大學生學習效果可衡量。
在師資力量方面,選擇一些精通傳統文化的教師開設一些專題課程、講座,比如類似百家講壇的形式,都是對于開展傳統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二)創設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增加傳播途徑
高校應該為大學生接受、學習傳統文化創造良好的環境,將更多的優秀文化的元素盡可能多的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有助于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也有助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在大學校園內,手機、電腦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有,這就可以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優秀文化教育。開設傳統文化互動平臺、微信討論群、貼吧等,讓網絡的快捷性、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特點融入到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之中,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三)提供更多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較多,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傳統文化的內化,比如讓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了解抗戰時期革命志士的純粹理想,也可以讓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使其在服務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如此,能促進大學生理論和實踐的有效結合。
四、結語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全社會樹立文化自信。大學生需要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提升素養、增強能力。全社會要從思想上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學習,為大學身自身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賈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大觀,2017,(7).
[2]常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途徑研究[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2018,(1).
[3]田旻,路晉,田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7.
基金項目:齊齊哈爾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中華優秀文化進校園研究”,課題編號:QSX2018-12J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