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課要建立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發展性評價機制。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教師根據學生在完成表現性任務時的表現,以此評價學生取得的發展性成就。表現性評價作為對學業成績測驗的補充,直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文章介紹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表現性任務的運用形式、評價活動的實施要求及表現性評價標準和評價結果的制定。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表現性任務;高中思想政治課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3-0086-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本課程“緊緊圍繞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建立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發展性評價機制”。在此背景下,表現性評價因其發展性的特征受到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
表現性評價是指學生在一定的情境活動中完成表現性任務,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以此評價學生取得的發展性成就的一種評價方式。
一、根據教學要求,評價任務形式多樣
表現性評價是通過表現性任務來實現的。能否設計出一個適當的任務是保證表現性評價效度的基本前提。表現性任務的設計需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靈活選擇,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口頭表述評價
口頭表述比較常見的形式有演講、辯論、口試等。例如,高中政治教師較多喜歡在課前設置一個“時事點評”環節,讓學生輪流上講臺對最近發生的重要時事作一個簡短的口頭介紹。教師與學生面對面討論,直接提出意見和建議,彌補了筆試在技能、情感等方面難以考查的不足。
2.角色扮演活動評價
常見的角色扮演有模擬聽證會、模擬政協、模擬就業應聘等。一般來說,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科內容得以完成,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也能得到較好的培養,特別是學生知識積累程度、口頭表達能力、人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都能較好地反映出來。
3.寫作檢測
寫作檢測要求學生以小作文的形式對一定的主題進行分析論證,據此評價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其常見的形式有:政治小論文、政治性的發言稿、建議書或一份議案等。從最近幾年的江蘇高考政治試卷看,37題綜合探究的最后一問,基本上都是以評論、建議書、演講稿等形式出現,這一類試題對引導教師轉變教學方式、實施表現性評價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4.社會實踐活動評價
新課標指出:“學科內容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顯著特點。”學生可通過社會調查、專題訪談、參觀訪問等方式參加社會實踐。例如,對于當地百姓收入、消費情況進行調查、參觀當地的新農村以了解農村發展情況等。教師對學生參加活動的表現、活動成果進行評價,評價的關注點是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是否得到充分發揮,學科核心素養能否得到提升。
二、提供真實情境,評價活動切實有效
表現性任務的設計實施是表現性評價的關鍵,而表現性任務一定是基于某種情境設計的。美國教育家布朗認為:“學習的環境應該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情境越真實,學生建構生成的知識才能符合生活邏輯,表現性任務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否則學生的判斷與選擇必然失真,學習失去科學性,影響評價效度。
例如,在“民主決策”教學中,模擬一場關于學校食堂快餐價格問題的聽證會。全班同學分成小組,扮演主持人、食堂代表、家長代表、物價局代表等不同的角色。各小組查閱相關資料并利用所學知識,模擬聽證會的程序。這是一個真實性的開放式表現性評價任務,用真實的情境和任務,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價。
除了情境的真實性,教師還應提供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因為評價任務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讓學生樂于去完成任務。學生對教師提供的情境越感興趣,學生就越會全力以赴完成任務,評價活動才能更好地顯現出效果。比如在“國際關系的影響因素”的教學中,正逢中美貿易戰打響,學生對這一話題興趣很濃。筆者針對中美貿易爭端中國如何應戰設置辯論,正方:加倍反擊,我們有實力應戰;反方:點到為止,貿易戰沒有贏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辯題展開辯論。各個小組在課堂上合作、探究、辯論,在分析、比較、感悟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三、制定科學標準,評價結果恰如其分
1.評價標準公正客觀
高中政治課表現性任務形式多樣,具體評價標準也不同。但每一種評價標準的制定都需要緊扣評價任務、對應教學目標、帶有層次性等要求,做到公正客觀。
我們以2019年全國高考江蘇卷第37題第3問為例論證上述觀點。
試題:“請你以‘加強知識產權教育,增強知識產權觀念為主題給學校寫一份建議書。要求:①綜合運用認識論和《文化生活》知識。②緊扣主題,理由充分,觀點明確,合乎邏輯。③學科術語使用規范,字數在250字左右。”
分析上題表現性任務,可以發現其中含三點要求。第一,觀點明確,聚焦表現性任務主題。題目中“加強教育”“增強觀念”等關鍵詞,直接指向答案中為什么要加強教育、如何增強觀念、增強什么觀念等答案,再基于設問要求,得出相應模塊的理論依據。可見,答案與表現性任務的高度關聯性是表現性評價科學合理應有的原則。第二,理由充分,合乎邏輯。學生的答案必須有認識論和《文化生活》至少兩個原理,這是試題的要求。同時,建議書必須基于生活邏輯,給人們以具體建議導向。可見,針對考查目標,準確完整、合乎邏輯的表達是完成表現性任務的又一原則。第三,條理清晰,術語使用規范。答案每一點體現思想政治學科專業要求,所有答案都緊緊圍繞表現性任務。這讓不同的學生可以多角度、多層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考試效度。
2.評價結果恰如其分
要做到評價結果恰如其分,離不開學生在評價中的作用。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體。具體來說,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教師應更多地傾聽學生的意見,師生共同制定的評價標準更全面、更有針對性。在實施評價時,除教師評價外,更應積極開展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這樣的評價結論更具有科學性。在評價反饋階段,師生一起制定改進措施,督促措施落實到位,真正發揮以評價促發展的作用。
表現性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的評價一定是帶有激勵性的。但激勵學生不是一味地贊美學生,而是堅守評價標準、客觀科學地評價。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發展的不同過程、不同發展潛能,提出適合其發展的目標及具體建議,做到因材施評。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表現性評價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因此,廣大政治教師應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創造性地運用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 敏.也談表現性評價及其實施[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徐劍慧(1980—),女,江蘇太倉人,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