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關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非常活躍,雖然形成了一批相對較成熟的體育教學模式,但時至今日,沒有絕對可以套用的體育教學模式,體育教學模式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革和創新,體育教學模式要走多元化科學發展之路。
關鍵詞:教學模式;路徑多元;科學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3-0095-02
隨著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學校體育教學也涌現出改革與創新的喜人局面。廣大體育教師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大膽探索,積極投身到對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的熱潮中。經過一個階段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一些操作性較強、有一定特色且比較有效的體育教學模式。但是,時至今日,我們反思一下,不難發現任何一種體育教學模式在選擇運用時,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有理由說,體育教學沒有什么“萬能”的模式,關鍵是要走多元化道路。最好的體育教學模式就是最有彈性、最能使學生健康成長的模式。
一、沒有絕對公式化的體育教學模式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種新思維、新教法層出不窮,于是產生了一系列不同風格的體育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模式、引導發現教學模式、自學輔導教學模式等。由于它們各具特色,所以為尚處在新課程推行、摸索階段的教師們無疑是送來了一縷春風。大家紛紛仿效,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滿懷激情地在體育教學中摸索運用,有的甚至依葫蘆畫瓢——照樣搬做。這種照搬的方法究竟效果如何?實踐告訴我們;任何體育教學模式在運用過程中都會變化和發展,體育教學不應該有任何絕對公式化的固定模式,那樣只會是畫地為牢,不但教師的教學思維得不到拓展,教學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會直接影響學生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掌握,學生的情感、態度和社會適應能力得不到有效發展。
體育教學模式的選擇應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任何模式的應用都不是絕對相同的。目前在我國農村,特別是經濟水平欠發達的西部地區,由于多種原因,學生從小所受到的啟蒙教育少,接觸到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器械就更少。在體育教學中,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自練、自學、討論、探究、發現,那樣許多學生就會無從下手,站著不動或盲目瞎練,課堂教學就會出亂子。怎么辦?這時就必須先夯實基礎,讓學生先了解和認識所要學習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器械,從教最基本的動作開始,使學生首先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指導、示范比較多,但也會給學生足夠的實踐時間,讓他們進行有目的的模仿練習。這種最初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以教師傳授輔導為主的教學模式,雖然較陳舊,不夠新穎,但切合學生實際,所以教學效果好,也深受學生喜歡。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技術和技能之后,教師的教學方法也要隨之改變,學生逐漸從模仿型學習轉向自主探究型學習,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因勢利導,逐步放手。體育教學模式的這種變化,會達到較佳的教學效果,實現“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目標。因此,體育課教學只有根據自身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原有的運動基礎進行因材施教,并注意隨機應變,才能真正實現體育教學的最終目標,切不可人云亦云,套用別人的固定模式。
二、模式創新,就是科學發展觀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或程序。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曾告誡他的弟子們說:“學我者生,仿我者死?!逼鋵嵞7虏⒉豢膳?,可怕的是簡單的模仿,永遠的模仿。簡單模仿的體育教學模式不能適應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學生的求知需求。時代呼喚創新,沒有創造的東西怎么能有生命力?模式本身就是在不斷發展創造中的東西。
“體育課天天如此,堂堂這樣,沒有什么新的東西,真乏味!”學生的感慨,道出了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缺乏特色,不夠新穎。學生學起來就沒有興趣,感到枯燥無味,想象力和創造力受到了壓抑。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教材內容不斷改革教法、學法以及課的組織結構,不失時宜地變換教學模式,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滿足學生“堂堂有別,課課有異”的心理需求,使學生對每節課都保持濃烈的新奇感和強烈的參與欲,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體育興趣,挖掘體育潛能,誘發和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如在教耐久跑時,為了改變單調枯燥、重復乏味的長時間機械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就可以創設一些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如“雪山、草地、森林、小溪”等,讓學生自由組成“旅游”小組,并輪流自愿充當“導游”,在一定的規定時間內按小組自由進行游玩,穿越各個“景點”,使學生在快樂的“旅游”中,不知不覺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培養了興趣,同時也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這樣的體育教學模式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體育教師是教學情境的創設者,學習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讓學生在自然和諧的體育活動中掌握方法,挖掘潛力,提高能力,培養創造力。因此,廣大體育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和探索新型的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實現科學的發展觀。
三、體育教學模式要走多元化發展之路
社會在向前發展,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體育教學模式必將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建立體育教學模式是體育教學的需要;同樣突破課堂教學模式,也是體育教學發展的需要。我國現有的體育教學模式雖然有“發現式教學”“快樂式教學”“小集團式教學”“成功式教學”等模式,發展的趨勢由單一性教學模式向多樣化教學模式發展,由“教”為主體轉向以“學”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同時向著演繹與歸納并舉的教學模式方向發展,更加注重概括性和可行性,變追求短期效果為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但是我們建立的模式不是體育教學改革的“終極”模式,它還會并且應該隨著體育教師對素質教育改革理解的深入而不斷發展。因此,從發展的角度看,突破舊的教學模式,也是體育教學的需要,即所謂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體育教學模式也應該是多元化的,因為不同學校條件、不同的教學時數、不同教材內容、不同教學對象以及不同班級規模等,都具有不同的自身特性。因此,在采用課堂教學模式時應該注意這些方面,建立多元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就體育教學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運用應靈活多樣,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班級對象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就某一堂體育課的教學模式而言,教學的內容雖然是固定的,但是教學的方法卻是靈活的,教學的過程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例如,同樣是五年級學生,同樣是四十人的班級,教材內容都是投擲項目。A教師采用傳統的技能掌握式體育教學模式:先進行一般性準備活動,再進行專項準備活動,然后進行動作要領的講解與示范,隨后是學生練習與中間糾正,最后進行技能學習情況總結和放松活動。B教師采用發現式體育教學模式:先讓學生用不同方法進行拋或擲的游戲,充分體驗樂趣,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在“玩”中逐漸發現和尋找到正確合理的投擲動作,然后進行教學競賽,同時學生間相互評價,互相鼓勵,爭取最佳成績,最后,教師讓學生總結學習的體會和學習的成果。這兩位教師采用了不同的體育教學模式,其教學效果肯定是大相徑庭,前者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沒有得到調動,運動興趣得不到有效培養;后者的組織教法雖然復雜一點,但學生的學習興趣濃,主動參與意識強。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們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個人素質,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開動腦筋,在體育教學中去探索和尋找適合不同學生需求,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多元化體育教學模式。
總之,體育教學模式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任何模式只有不斷地改良與發展,才能煥發出永久的青春,才能長盛不衰。只要我們廣大體育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模式,走多元化科學發展之路,體育課就一定會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課,體育教學就一定會散發出永恒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周登嵩.體育教學模式的走向[J].體育教學,2005(2):1.
[2]楊 楠.體育教學模式與主體教學淺論[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2000(1):1-11.
[3]謝 華.小學體育籃球教學引入游戲教學模式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20(4):166.
[4]朱麗媛.小學體育創新教學模式淺析[J].學周刊,2020(1):159.
[5]馮 蕾.基于創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93-94.
[6]王會麗.淺論新時期小學體育教育[J].現代交際,2019(1):191-192.
[7]劉美意.面對未來——如何做個學生喜歡的體育教師[J].當代體育科技,2019(3):87-88.
[8]王雪芳.趣味性教學在小學體育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9(12):157-158.
[9]王蘇穎.徐州市中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西部皮革,2019(22):114-115.
[10]周 琴.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2019(33):74-75.
[11]王軒武.生命視角下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9(30):65,67.
[12]楊秀珍.淺談小學體育教學中的“自主學練”教學模式[J].亞太教育,2019(10):117.
[13]萬 鵬.新課標下滲透在小學體育中的德育教學模式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7):77.
[14]楊 剛.信息化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發展方向探究[J].小學教學研究,2019(20):45-46.
[15]范朝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實驗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16]周小玲.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創新教學模式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214-215.
[17]戴偉燕.關于小學體育自主學練教學模式的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9(10):70-71.
[18]王 燚.小組合作與自主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淺談[J].中國農村教育,2019(5):99.
[19]孫豐振.小學體育教學模式創新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5):10,20.
[20]楊華棟.小學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J].當代體育科技,2018(31):86,88.
[21]陳家錦.依托足球教學拓展綜合潛能——以足球教學為例探索小學體育“拓潛教學”模式[J].華夏教師,2018(13):74-75.
作者簡介:陳厚林(1965—),男,江蘇揚州人,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小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