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嬌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世界因為有了愛才變得絢麗多姿,教育有了愛,便賦予了教育靈魂和生命。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也要把握一個適當的度。愛的教育,“剛剛好”最美。
張弛有度的愛
剛剛師范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我熱情滿滿,想要大干一場。當時擔任新七年級的班主任,抱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開學后進行軍訓,我馬上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學生們還給我起了一個外號“銀角大王”,看著孩子們的笑臉,我十分滿意。但很快,這份滿意被一次訓練打破。
教官有事外出一小時,這一小時讓我代為訓練,我開始按照教官平時訓練孩子們的樣子訓練他們,但是認認真真訓練的孩子只有少部分,訓練不到10分鐘,一部分孩子就嚷嚷著要休息,希望班主任“放放水”。看著孩子們懶懶散散的樣子,我氣急了,平時教官訓練1小時也沒有一個孩子喊累的,秩序井然。我跑去別的班看,也是班主任代教官訓練,但是效果可謂天差地別,都非常服從訓練安排,怎么到我這里就變成這樣了呢?是什么讓我的“教師威信”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我開始思考,回顧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請教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為什么我與孩子們關系如此親密,訓練時一部分孩子卻不聽我的呢?原來問題就處在我和孩子們的相處“心理距離”太近了。雖然平時我對孩子們非常關心,付出很多,但是這份“愛”缺乏一定的距離,失去了教育應有的味道。認識到這一點,我馬上進行調整,漸漸回到正軌,課后仍有學生稱呼我“銀角大王”,課堂上我們是師生該有的樣子,有規矩,也有愛。
愛學生,要把握適當的距離,距離太遠,孩子與你漸行漸遠,會產生心理隔膜,學生感受不到老師的愛。距離太近,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原則問題,規矩面前,必須“嚴格對待”,清楚的讓學生知道底線在哪里,哪些事情不該做。對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和陋習,單獨找學生談心,課后相處,可以溫情以待,幫助遇到困難的同學,走近學生身邊,指導學生如何解決問題。張弛有度,方是教育之道。
同等尊重的愛
教師工作中的黃金分割率:80%的學生能遵守紀律;教師只需要投入不足20%的經歷即可。20%的學生經常違紀,屢教不改,學習成績提升困難,往往教師投入80%的精力都不足以應對。面對老師的勸導,不為所動,很難改變。學生精神層面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個體行為上的差異,多與家庭教育有關。當他將這些“特別的行為習慣”帶到學校,就成為大家眼中的“問題學生”,如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做一點小動作,嚴重時可能會干擾正常的課堂教學。剛走上講臺,面對犯錯的學生,很難做到笑臉對待,常常是板起臉狠狠批評,而一味批評乃至懲罰,不但于事無補,且會進一步惡化孩子的行為處境,學生口服心不服,有的學生甚至變本加厲,一犯再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精神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而只有滿足他的精神需求,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精神需求的本質是“愛”,要用師者的“仁愛”,去打開他們的心門,滋潤學生心田。
愛是一種尊重,是給予這20%的學生和80%的學生同等的尊重,當我們對這20%的學生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收到的成效卻很少時,有時難免會“心灰意冷”,失去耐心,處理他們的事情時,潛意識里就會表現出來,學生對這些是非常敏感的,老師對自己和對“好學生”是兩個態度,會將學生推得更遠,感化和轉變“后進生”會更加困難。
只有真正從心底尊重每一個孩子,沒有分別心的愛,才是最大的愛,根據孩子的特點,給孩子不同的愛。班級有一個因為生病聽力有一些困難的孩子,說話時總是非常小聲。有一次上課,同桌互相討論交流設計實驗方案,我看到他寫在本子上的方案,非常好,于是問他能不能給我講一講他的思路,我單膝蹲下,靠近他,聽他講設計思路,他講完后我給比了大拇指,請他一會兒到講臺上去分享,到他分享時,教室里非常安靜,都在傾聽他小小的聲音。分享結束,教室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他的眼里充滿了光亮。放下身子,傾聽孩子微小的聲音,也是一種尊重,居高臨下看得遠,但是不如放低身子距離孩子近。賞識后進生,傾聽特殊孩子的聲音,給他們同樣的舞臺,同等尊重的愛,不熱也不涼,溫度剛剛好。
師者的愛,就像調味品里的食鹽,太少,菜肴食之無味;過多,則會讓菜肴發苦,難以下咽。教育中的愛,需要“剛剛好”。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