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婭
摘? 要 通過深入比較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與MOOC線上教學方式在審計學課程教學中的優劣勢,提出一種將MOOC平臺融入課堂教學的融合式教學模式,以期為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慕課;互聯網+;融合式教學模式;審計學;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17-0051-02
1 前言
在網絡化時代,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給現有的教學方式帶來巨大的挑戰。我國高校課堂教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即“一言堂”,絕大部分的課堂教學時間都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多為沉默的“觀眾”,缺乏相應的互動。這種多年不變的教學手段顯然與當前的人類感知方式格格不入,從而導致很多學生無法融入課堂,難以形成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激情,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產生負面影響[1]。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其與教學技術的融合不斷深入,很多教學改革探索者將目光轉向MOOC(慕課)教學模式。通過MOOC平臺,教師和學生都能找到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素材和提升教學能力,學生可以對課程內容進行更加全面和深刻的學習。自從MOOC平臺推出以來,不斷涌現成功的教學案例,正慢慢成為教師授課方式的自然選擇。但是在線學習模式中,由于教師主導與監管環節的缺失,部分學生難以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學習效果并不樂觀。正是由于MOOC平臺授課方式這方面的缺陷,其始終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
筆者綜合MOOC平臺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各自的優勢,以審計學課程授課為實踐案例,提出一種課堂教學融合MOOC平臺資源的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實施該融合式教學模式,教師授課變得更加靈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極大提升。通過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終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現狀分析
審計學課程是會計學、財務管理和審計學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是學生構建專業基礎知識架構的重要基石[2]。同會計學專業的其他核心課程相比,審計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邏輯鏈條,概念較為抽象且典型易懂的教學案例資源稀缺,教材內容理論篇幅冗長,學生日常生活經歷中缺乏審計的感性認識,難以理解。由于教學素材的匱乏,教師需要花較長時間講解基本概念,對理論模型的講解容易生硬難懂,學生學習效果普遍不佳,更難將理論與實際有效聯系起來。
在“互聯網+”時代,MOOC以其“能自由取得資源、沒有學生人數限制”等顛覆性優勢,為審計學教學改革帶來新思路。但是,MOOC平臺在我國高校的教學實踐應用中也遇到諸多困難,例如:MOOC平臺教學實施過程中,視頻數據并發性很強,當前的通信技術難以滿足并發大數據的實時雙向通信,難以實現有效的實時互動。反觀傳統課堂,面授模式下師生間距離得以拉近,教師可以及時主動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有針對性地引導,有重點地輔導。同時,在MOOC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方式局限于觀看視頻,考核方式也限制為提交在線答卷,無法感受傳統教學中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間的情感交融。
綜上分析,MOOC教學模式雖然在教學素材等方面為課程教學提供了便利,也能幫助擺脫課堂授課在空間上的限制,更為符合當今人類的感知方式,是當今高校教學模式的潮流,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受到不少青睞,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應用中還需要針對課程內容和授課對象的具體情況,精心組織、合理布局,融合兩種教學模式,形成優勢互補,改進不足,形成一種基于課堂授課和MOOC平臺的融合式教學模式。
3 審計學課程的MOOC教學平臺構建
線上學習、線下互動,合理分配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是審計學課程融合式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筆者根據審計學課程教學過程實踐,提出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具體操作步驟如圖1所示。
課前線上主動學習、消化學習資料? 利用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資訊渠道,學生只要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就可以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充分利用非連續的短時間區間進行短視頻學習。教師借助MOOC平臺提供的豐富素材制作課件并上傳,并設置好預習要求,特別是選用熱點資訊話題或新聞,引導學生接觸核心知識點,提高學生的興趣,從而自主預習。學生通過對應課前練習檢查自學掌握程度,發現疑點并進行線上反饋,幫助教師明確面授難點。
課中線下課堂教學及答疑解惑? 教師根據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的反饋,確定課堂教學的側重點,解決學生課前學習遇到的困難,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與傳統的課堂學習不同,這里的課堂學習是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是以專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學習及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3]。如在教學“三大循環”的審計流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行搜集相關資料,站在審計項目組的角度展開小組討論,共同制訂計劃,選擇審計程序。學生在提升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又深入認識了團隊合作的必要性。教師更多的是與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交流、合作、學習,共同提出問題,采用各種手段查閱文獻資料,對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得出研究結論[4]。學生按照教學進度參與多種類的測試考核,全過程分階段進行考核,實時檢測學習效果。此外,可以采用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檢測學習效果,在合作的同時倡導良性競爭。
課后線上案例拓展深化、教學效果展示? 教師根據線上和線下獲取的反饋,針對是否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進行反思總結,補充完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以提高實踐應用能力為目的,布置綜合性較強的拓展案例。另外,對于有特殊問題的個別學生,教師進行個性化單獨輔導,使多層次學習主體的求知欲能得到滿足。教師也在此過程中加深對學生的了解,并有針對性地實施和調整教學方案,實現教學相長和因材施教。在學期末,教師可以綜合多方面的評價結果,對小組優秀作品進行網上展示,將各組學習的總結與心得在線上學習論壇發布,引導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4 結語
由于教師僅身為引導者的角色,無法完全做到全過程精準及時把握學生實際掌握知識的程度,審計學課程融合式教學模式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學生的自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是關鍵因素。因此,基于MOOC平臺的融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對教師的授課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師提高資源收集、整合和提煉的能力,教學資源的多樣化呈現會更好地帶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其次,要求教師熟悉新的學習效果檢測和教學評價考核方法,摒棄“卷面分數占大頭”的傳統做法,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管理,全方位客觀地評價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推進實施基于MOOC平臺的融合式教學模式,是高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何更好地開展審計學課程融合式教學模式?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審計學課程抽象且邏輯緊密等基本特性,考慮學生對前置相關專業課程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對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組織活動等進行精心的設計和安排,并通過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歸納,進而對教學方式進行微調,構建更有效的教學方案,獲得更優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浩.基于信息技術視角的審計課程改革探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2):195-197.
[2]孟志華,李璇.混合教學模式下的審計學教學案例設計及運行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9):152-153,164.
[3]孫偉龍.基于Moodle平臺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以財會類專業審計學課程為例[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8(6):82-88.
[4]吳秋生,楊瑞平,王曉亮.慕課下“審計學”研究性教學改革:結構、模式與條件[J].財會月刊,2017(12):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