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靈 吳駿
[摘要]目的 觀察早期強化功能鍛煉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于都縣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25例)與觀察組(2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康復,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強化功能鍛煉。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及干預前后髖關節功能量表(Harri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視覺模擬量表(VAS)、生活質量(GQOL-74)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Barthel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進行早期強化功能鍛煉,能提高患者康復效果,促進功能恢復,減輕患者疼痛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效果較好,值得借鑒。
[關鍵詞]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早期強化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 R683.4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20)1(c)-004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arly intensive functional exercise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50 elderly patients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treated in Orthopaedics Department of Yud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Sept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25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2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early intensive functional exercis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hip function scale (Harris), daily living ability (Barthel index),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life quality (GQOL-74)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rehabilit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Harris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life quality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VAS scor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arly intensive functional exercise in the elderly after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can improv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promote functional recovery, reduce patients′ pain, improve their daily living 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with good effect, which is worthy of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elderly;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Early intensive functional exercise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骨質疏松性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對老年患者生命及生存質量影響較大[1]。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手術治療,但是由于患者年齡較大,大多并不能達到理想的程度,并且內固定治療后,患者不能進行早期活動,進而加大了并發癥發生風險,嚴重時導致患者死亡,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了較大威脅。當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功能恢復已經成為臨床必須重視的問題。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治療后,需要進行有效的康復鍛煉,因為該過程為患者術后功能恢復一個重要階段[2],有利于其骨密度值及肌肉力量的提高,并且早期康復鍛煉在提高患者康復效果方面具有積極作用[3]。本研究選取于都縣人民醫院骨科的5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觀察早期強化功能鍛煉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于都縣人民醫院骨科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術前糾正貧血、輸血22例,術前患肢腦卒中(即中風)后遺癥4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25例)與觀察組(25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61~76歲,平均(68.27±3.18)歲;左側12例,右側13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62~77歲,平均(69.55±3.09)歲;左側11例,右側14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明確診斷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能配合正確完成合理的康復鍛煉。
排除標準:認知障礙者;合并終末期疾病或預期生存1年內;存在偏癱、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等嚴重影響活動的合并癥;骨折前喪失負重及行走能力者[4]。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腰麻或硬膜外麻下行手術治療,骨科牽引床牽引治療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手術治療。術后患者1周或2周出院。術后隨訪半年內患者未出現死亡及下肢靜脈血栓。術中輸血48例。
對照組患者出院后采用采用常規康復,即傳統的家庭療養,具體如下。在家屬幫助下,臥床行關節伸屈練習,然后利用拐杖進行站立練習,練習扶拐平地走,然后進行上下樓梯等訓練。在家屬幫助下,患者進行穿褲等生活技能的鍛煉,將家中地面障礙物去除,鋪防滑地板,在衛生間安裝扶手等。
觀察組患者進行術后早期強化功能鍛煉,具體如下。術后的前6個月為功能恢復最佳時期,因此,對患者進行早期強化功能鍛煉的時間段為術后至出院后6個月。患者采用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后,其功能會受到影響,而髖痛、膝僵硬、膝痛等都是影響患者功能恢復的因素,患者對疼痛敏感,并且術后需要制動,進而導致其關節發生纖維粘連,股四頭肌粘連,影響關節活動,導致膝關節僵硬[5-7]。因此,患者術后必須進行有效的鎮痛及積極的康復鍛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設計康復訓練計劃,循序漸進進行相關鍛煉,避免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并且有利于患者血液循環,有效吸收血腫及滲出物。①術后當前至術后2周進行早期鍛煉,患者進行踝泵運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10個/次,每個動作持續10 s;進行足趾主動活動,10個/次,每個動作持續10 s;進行直腿抬高聯系,10個/次,每個動作持續10 s;髖膝抗阻屈伸運動,10個/次,每個動作持續10 s;坐位練習,3~5次/d,30~50 min/d。②術后2周~1個月進行早中期鍛煉,這一階段,患者需要繼續加強早期鍛煉,并進行坐站練習,患者可以在助行器保護下進行20%的體重站立,10個/次,持續3~5 s,共5次;仰臥下做雙下肢空采自行車活動,1~3次/d,2~5 min/次;進行髖部周圍肌肉練習,主要為髖內收外展伸展;站立時,通過扶手,患者進行髖關節伸屈、外展、后伸及內外旋關節屈伸練習。③術后1~3個月進行中期鍛煉,繼續加強早期、早中期運動,恢復情況較好的患者,可以進行步行練習,平行桿內交替邁步訓練,并漸漸加重患者患腿重量。平行杠內步行平穩后,扶拐杖步行,然后到扶手杖步行,最后棄杖步行。④術后3~6個月進行后期鍛煉,患者在加強前三期練習的基礎上,進行上下樓聯系。⑤為保證患者依從性,需要組建微信指導群,并將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相關的康復鍛煉方法、注意事項等內容發送至微信群,1篇/周,還可以與患者在微信上進行互動,有利于掌握其康復鍛煉的頻率及強度。進行電話隨訪,早期、早中期1次/2周,中期、后期階段1次/月,針對患者及家屬存在的康復鍛煉問題,進行積極的解答。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康復效果及干預前后髖關節功能量表(Harri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視覺模擬量表(VAS)、生活質量評分。康復效果:分為顯效(Barthel指數評分提高≥20分)、有效(Barthel指數評分提高5~19分)、無效(Barthel指數評分提高<5分或降低),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評價,共4個評估項目,總分100分,評分越高,髖關節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共10項,總分100分,評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生活質量:評價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74)評價,共4個維度,每個維度100分,評分越高即生活質量越好。VAS評分越低表示疼痛感越輕。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Harris、Barthel指數、VAS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Harris、Barthel指數、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rris、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干預前,VAS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Harris、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近年來,隨著老齡化加劇,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率也在不斷上升,必須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否則會導致畸形,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8-10]。手術是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主要治療方法,能恢復患者解剖結構,有利于骨折愈合,但是手術治療會給患者帶來創傷,并且會進行制動等,進而不利于其術后功能恢復[11]。
患者均行閉合復位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術,這種手術治療方式的特點為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康復快、出血少等,患者及家屬接受程度高[12]。但是老年患者會受到較多不利因素的影響,進而增高了死亡率及致殘率,因此,術后早期康復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骨折之前自主活動能力較好的患者,越早進行術后康復,其術后康復效果越好[13]。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患者的康復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的Harris、Barthel指數、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Harris、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干預前,VAS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Harris、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促進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患者功能的恢復,本研究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進行早期強化功能鍛煉,提高對患者早期鍛煉、行走、負重功能鍛煉的重視程度,設計康復鍛煉方法,保證做到循序漸進、簡便易行[14]。臥床期間,進行關節被動、主動活動、肌力訓練等,出院后2個月,進行站立訓練、助行器的使用、步態練習,針對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可以根據其恢復情況進行站立行走訓練。在患者康復鍛煉過程中,家庭成員的作用非常重要,需要給予患者全面的支持,監督、督促患者進行康復鍛煉,進而提高康復效果,患者在家中進行監督管理,有利于其身體功能、生活質量及平衡能力的提高。在患者住院期間,應該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其認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讓患者在出院后也能得到有效的指導,進行持續、正確的康復訓練,并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15-17]。粗隆間骨折術后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常由于疼痛、心理因素、缺乏相關的功能鍛煉知識等降低康復鍛煉依從性。在康復鍛煉過程中,很多患者害怕跌倒,進而降低其活動能力,嚴重影響了髖部骨折恢復[18],因此,通過組建微信指導群,定時向患者推送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相關的康復鍛煉方法、注意事項等,并通過電話隨訪形式詢問患者最近情況,了解患者康復鍛煉情況及依從性,及時解答患者疑問,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保證康復鍛煉正確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進行早期強化功能鍛煉,能提高患者康復效果,促進功能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效果較好,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賀紅梅,安帥,張新玉,等.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早期強化功能鍛煉的對比研究[J].北京醫學,2017,39(2):150-153.
[2]周偉,呂莉慧,黃瑩,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功能訓練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效果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34):6691-6693,6697.
[3]李金嶺,連振剛,宋偉,等.活血通脈膠囊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炎癥因子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 32(6):1217-1219.
[4]戚文元,黃曉東,張超群.不同內固定手術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對照研究[J].創傷外科雜志,2018,20(12):923-925.
[5]陳為民,王衛軍,施鴻飛.兩種手術方式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8, 39(6):301-304.
[6]段強民,李光磊,常西海,等.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髖內翻發生的原因及預防[J].山東醫藥,2015,55(21):81-83.
[7]戴海,黃宗貴,徐應龍.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對比研究[J].廣西醫學,2015,37(2):247-248,251.
[8]李遠東,沈鋒,陳祥,等.InterTan與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Evans Ⅳ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8,33(4):401-403.
[9]李繼慶,張林村,散軍成,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與加壓滑動鋼板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觀察[J].創傷外科雜志,2016,18(2):69-71.
[10]龔健,梁俊生,張洪斌,等.骨疏康膠囊聯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2018,13(7):1070-1074.
[11]張龍,孟慶萍,劉元元.仙靈骨葆膠囊聯合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J].吉林中醫藥,2016, 36(4):411-413.
[12]葛行新,馮虎,魏東.閉合復位PFNA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觀察[J].徐州醫學院學報,2016,36(3):160-162.
[13]傅秀珍,陳夢麗.快速周轉護理模式在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11):1876-1879.
[14]毛顯法,朱利軍,宋曉燕,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與股骨近端鎖定鋼板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對比研究[J].華西醫學,2015,30(7):1209-1212.
[15]賈東昭,王彥志,穆衛廬,等.PFNA內固定術結合規范抗骨質疏松方案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Evans Ⅲ~Ⅴ型骨折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 25(16):1802-1805.
[16]趙程錦,白東昱,薛亮.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J].海南醫學,2016,27(21):3556-3558.
[17]王鑫,閆斌.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術后髖關節功能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7,38(7):928-929.
[18]魏春秀.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術后康復護理療效的系統評價[J].西部中醫藥,2015,28(4):69-71.
(收稿日期:2019-06-20? 本文編輯:任秀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