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玥



【摘要】將以問卷調查所采集的某中職院2017年某專業兩個畢業班級的相關數據為依托,以多元線性回歸統計模型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該院系所培養的中職畢業生實習的實際情況和主要影響因素;并以提高未來畢業生就業數量與質量為導向,倒推為促進畢業生就業,在專業教學、學生實踐、學生素質教育、學校和學生家庭聯動、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理建議,力圖在授課模式、課程設置、發展方向、學生培養等方面提出有參考價值的對策,在專業設置以及培養方式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同一類型職業學院如何改善、提高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畢業生? 實習情況? 問卷調查? 多元線性回歸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有著迫切的需求,職業教育能為滿足這一需求、保障充分就業提供有力的支撐。據有關統計,中職教育在校生2009年為2179萬人,2015年為2250萬人,2020年為2350萬人。2012年教育部所公布的《中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與就業報告》顯示,2007~2011年,中職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95%以上,明顯高于同期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然而,在高就率的光環下也顯現出諸多問題;如中職畢業生的高就業率與低滿意率之間的反差;體現在就業推薦過程不嚴,就業穩定性不高,統計數據代表性不強等方面;中職畢業生的社會高貢獻率與低認可率之間的反差;體現在社會認可率低,學生信心普遍不足等方面。
2010年黨中央、國務院審議并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要以提高質量為重點,提高教育吸引力為目標;以服務作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加快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由此,對于中職畢業生就業現狀的研究進入到如何提高就業質量,為職業教育的長足發展提供更精準,兼顧定量與定性分析的新時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于中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定量研究迫在眉睫。
綜合目前已有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其中的絕大多數以定性研究為主;為數不多的定量研究也只是以問卷為工具采集數據,并以此為依據做一些基礎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未能深入探究哪些因素(專業教學、素質教育、學生來源、家庭情況、社會實踐等)能對中職畢業生就業(就業人數、就業率、就業產業、專業對口率、就業渠道、就業地域)產生重要影響,未能建立教學培養端(供給)與市場就業端(需求)的數理聯系,進而提出合理、可行的方案,探討如何通過對這些影響因素的優化來從質和量兩個方面不斷改善中職畢業生的就業。
針對上述情況,本研究將以通過專項問卷調查方式所收集的某中職學院2017年某專業兩個畢業班級的相關實習數據為依托,以學生實習情況作為學生未來就業情況的“模擬量”,以多元線性回歸統計模型為主要研究方法,嘗試填補前述科研空白;并力圖以提高該專業未來畢業生就業數量與質量為導向,倒推為促進畢業生就業,在專業教學、學生實踐、學生素質教育、學校和學生家庭聯動、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理建議,為同一類型職業學院如何改善、提高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提供參考與借鑒。
中等職業學校培養有較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其畢業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的就業問題與國家、社會、企事業單位、學校、家庭和個人等方面密切相關。本課題計劃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出發,依托于中職教育的新政策、新導向,以特定樣本為依據,分析所培養的中職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和主要影響因素,力圖在授課模式、課程設置、發展方向、學生培養等方面提出有參考價值的建議與對策,使之能根據我國經濟運行模式的發展、社會行業結構的變化,在專業設置以及培養方式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因此,本課題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二、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研究將以問卷調查所采集的某中職院2017年某專業兩個畢業班級的相關數據為依托,以多元線性回歸統計模型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該院系所培養的中職畢業生實習的實際情況和主要影響因素;并以提高未來畢業生就業數量與質量為導向,倒推為促進畢業生就業,在專業教學、學生實踐、學生素質教育、學校和學生家庭聯動、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合理建議,力圖在授課模式、課程設置、發展方向、學生培養等方面提出有參考價值的對策,在專業設置以及培養方式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同一類型職業學院如何改善、提高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提供參考與借鑒。
具體而言,本研究將著力于回答如下問題:前述的2017年某專業兩個畢業班畢業生的實習情況如何?哪些因數對前述班級畢業生的實習情況能產生影響以及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為了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提高相同專業未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哪些方面應該做出調整以及該如何調整?
為實現上述科研目標,本研究分成四個環節來完成,具體如下:數據采集——《2017某學院某專業畢業生實習情況問卷調查》,描述性統計分析——《2017某學院某專業畢業生實習情況概況》,推測性統計分析——《2017某學院某專業畢業生實習影響因素分析匯總》,合理化建議——《基于2017某學院某專業畢業生;實習情況概況和影響因素分析匯總的合理化建議》
需要強調的是:在數據采集方面,鑒于樣本大小和數據質量的考慮,采用普查而非抽樣調查的方式;基于經濟學相關研究成果,設計使用調查問卷收集了畢業班學生實習情況(實習工資、實習崗位、實習崗位與所學專業匹配程度等)、學生學習情況(主要文化課成績、考勤、社會實踐情況等)、學生生理情況(性別、年齡、身高等)、學生家庭情況(學生來源地區分布、是否城鎮戶口、是否獨生子女等)等數據,詳見表1。
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面,對全體采樣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實習情況進行了概況分析,并以學生性別、入學前學歷、生源地、學習成績、是否參見社會實踐等變量為分類標準,對不同分類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了比對。
在推測性統計分析方面,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來建立相關統計模型。
多元線性回歸是兩個及以上的主要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來解釋因變量的變化。當多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是線性關系時,所進行的回歸分析就是多元性回歸。設y為因變量X1,X2……Xk為自變量,并且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為線性關系時,則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Yi=β0+β1X1i+β2X2i+…+ β kXki+ μ i? i=1,2,…,n
其中k為解釋變量的數目,β j (j=1,2,…,k)稱為回歸系數(regression coefficient)。上式也被稱為總體回歸函數的隨機表達式。它的非隨機表達式為
E(Y∣X1i,X2i,…Xki,)=β0+β1X1i+β2X2i+…+ β kXki
β j也被稱為偏回歸系數(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本研究中以學生實習工資為自變量(Y),以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視力、入學前學歷、入學考試成績、主要課程成績、考勤、是否參加社會實踐、生源地、是否城鎮戶口、是否獨生子女、民族為因變量(X)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詳見表2。
在合理化建議方面,簡言之,通過采集、整理、分析前述畢業生的實習相關數據,來概括前述畢業生的實習情況;在此基礎上,發現影響畢業生實習的主要因素;進一步從多方面入手,提出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具體建議與對策;在就業導向的前提下,為教學與學生工作的發展提供借鑒依據。
三、研究成果與建議
1.數據采集——《2017某學院某專業畢業生實習及就業情況問卷調查》
本研究所涵括的問卷調查共采集75組數據,每組數據包含21個變量。
2.描述性統計分析——《2017某學院某專業畢業生實習及就業情況概況》
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和實習情況進行概況分析(詳見表3、表4)
以學生性別、入學前學歷、生源地、入學成績、是否為班干部、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參見社會實踐、是否為學校所在地生源等變量為分類標準,對不同分類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了比對分析,詳見表5。
對以上對比分析進行統計顯著性測試,基于測試結果據此判斷按照以上分類標準分類所得不同類別畢業生實習工資差異是否存在統計性顯著差異。表5結果顯示實習工資差異統計性顯著存在于入學前學歷和生源地不同的學生群組之間。
推測性統計分析-《2017某學院某專業畢業生實習及就業影響因素分析匯總》
(1)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下表)
注:Adj R-squared=0.4652
(2)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解讀
表6結果顯示畢業生的實習崗位工資變化的46.52%可以由常數項以外的三個變量來解釋:入學前學歷、生源、實習單位經濟成分性質。
第一,按照該學院的學制設計,入學前為初中學歷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5年,而入學前為初中以上學歷的的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為3年;該變量對應系數符號為正,這說明其它條件相同的前提下,入學前學歷為初中的學生較入學前為初中以上學歷的學生實習工資要高一些。
第二,變量生源對應的系數符號為負,這說明來源于該學校所在城市學生的實習工資較外地學生的實習工資要低一些。
第三,變量實習單位經濟成分性質對應系數符號為負,說明在私營單位實習學生的實習工資較在其它經濟成分單位實習學生的實習工資要低一些。
需要強調的是在本研究所建立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中核心課程成績這一變量對畢業生實習崗位工資的影響從統計意義上來講并不明顯,但是入學前的學歷與畢業生實習崗位工資正相關。如所介紹的那樣,初中學歷入學的學生在校學習培養時間為5年,而初中及以上學歷入學的學生學制為3年,這說明較長時間的在校學習培養有利于畢業生獲得工資較高的實習機會;但或許是因為多數學生成績較為接近(約70%的學生主要課程平均分在76至88分之間)使得核心課程成績未能與畢業生實習崗位工資統計意義上明顯相關。
合理化建議——《基于2017某學院某專業畢業生;實習情況概況和影響因素分析匯總的合理化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大多數畢業生的實習工資接近于該學院所在地藍領工資的起步水平(3500元);大多數(80.46%)畢業生能在兩周內找到實習工作機會;大多數(74.24%)學生在學校所在地找到實習工作機會;絕大多數(92.75%)畢業生在私營單位實習;約一半(49.28%)的畢業生實習工作崗位與所學專業不對口;入學前學歷、生源、實習單位經濟成分對畢業生實習工資產生顯著影響(Adj R-squared=0.4652)。
針對以上發現,可以建議:幫助學生明確未來就業方向(即中高級技工人員的就業方向),對工作崗位、勞動報酬、專業技能有更清晰的定位,能腳踏實地;加強學院與私營企業的聯系,校企合作的方向可以側重學院與中小民營企業的互動,吸納此類企業人力資源需求信息,作為教學培養的參數之一;加強學院與家長的聯系,強調家庭的作用,使校內培養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提升學生的責任感;改進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使校內培養與未來就業的關聯度更清晰;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提升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建立畢業生實習、就業相關信息數據庫,為未來教學、培養、就業等工作提供長期決策依據。
需強調的是畢業生對實習工作機會和未來實際就業機會的重視程度有所區別;因此,學生實習情況只是學生未來就業情況的“模擬量”,相關數據具備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 ]湯城,周海燕.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設置實踐與思考.2011.
[2 ]徐娟,張耀華.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發展的影響因素.2017.
[3 ]張加光.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優化研究——以浙江省高職汽車維修專業為例.2006.
[4 ]王靜波,王翡翡.雇主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狀況探析.2011.
[5 ]王亞華.基于就業需求的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探討.2012.
[6 ]魯瑾.基于學生社團的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2011.
[7 ]袁棟.上海市中等職業教育就業質量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2010.
[8 ]李月寧.鐵嶺市中等職業教育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研究.2016.
[9 ]朱艷紅.優化就業能力是當前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2009.
[10 ]黃艷.優化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狀況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