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進

摘? 要: 以“信息安全技術”專業(yè)課程改革為例,提出遵循教育規(guī)律,設置教學和育德雙重教育目標;充分挖掘網絡安全與執(zhí)法專業(yè)課程思政內涵,在課堂教學中巧妙融入網絡倫理教育、法制觀念培養(yǎng)、經典案例剖析等課程德育元素,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同時,將課程教學延伸到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不僅具有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網絡安全執(zhí)法職業(yè)認同感,更具備科學認識和網絡安全執(zhí)法能力,實現專業(yè)課程“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
關鍵詞: 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信息安全技術; 專業(yè)課程
中圖分類號:G416? ? ? ?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0)02-92-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urses
Si J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Zhejiang Police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course reform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follow the educational law and set double educational goals of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fully ta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network security and law enforcement, and skillfully integrate the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of the course such as network ethics education, legal concept training and classical case analysis,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explicit education" and "implicit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sists on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o extend the teaching of course to the second classroom and social practice, so that students not only have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etwork security law enforcement, but also hav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ability of network security law enforcement, realizing the unification of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value leading"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course
0 引言
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方法、教學實踐等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設計和實施,體現育德內涵,發(fā)揮專業(yè)課程的價值滲透作用及對大學生價值引領作用。據此,本文以網絡安全與執(zhí)法專業(yè)的“信息安全技術”專業(yè)課程為例,探索如何通過教學改革深入挖掘專業(yè)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
1 專業(yè)課程教學的德育目標設計
1.1 課程特點
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世界,在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國際上圍繞互聯(lián)網關鍵資源和網絡空間國際規(guī)則的角逐將更加激烈,云計算、工控系統(tǒng)、智能硬件、個人隱私等都面臨著安全威脅,黑客組織和“暗網”市場的橫行令網絡攻擊與日俱增,破壞性難以估量。
互聯(lián)網是一把“雙刃劍”,在對社會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給人類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出現網絡犯罪、網絡攻擊、網絡泄密等諸多安全問題。維護網絡安全打擊網絡犯罪成為公安機關的重要任務,網絡安全與執(zhí)法專業(yè)應運而生。
“信息安全技術”是網絡安全與執(zhí)法專業(yè)的核心課程,該課程的開設緊緊圍繞“系統(tǒng)掌握網絡安全與執(zhí)法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網絡安全執(zhí)法、計算機調查與取證、網絡安全保障等警務工作所需要的實踐能力和初步研究能力,勝任公安系統(tǒng)本專業(yè)或相關專業(yè)實際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個業(yè)培養(yǎng)目標,該課程具有專業(yè)培養(yǎng)的基礎地位和核心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地位。
1.2 課程思政目標定位
該課程著眼于信息安全的防護與保障能力培養(yǎng),從終端防護、信息傳輸保密到網絡安全防護三個遞進的角度來構建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上,注重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與公安計算機偵查取證業(yè)務相結合,教學過程體現“教、學、練、戰(zhàn)”一體化,提高實驗課時的比例,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非常明顯的工科特點。
據此,遵循課程專業(yè)教育要求,融合課程德育元素,信息安全技術專業(yè)課程的育德發(fā)展目標定位為:通過信息安全教育,使學生在使用網絡和應用網絡安全技術時,明晰并堅持網絡空間安全底線,提升學生捍衛(wèi)國家網絡安全的高度責任感和擔當意識,依法依規(guī)參與網絡安全治理的執(zhí)法能力。
2 “信息安全技術”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實踐
2.1 堅守專業(yè)定位,深挖課程教學中專業(yè)知識體系本身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堅持學科專業(yè)性質、本位不變,挖掘學科學理、價值、倫理內涵,提煉知識體系本身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2017年2月,一款名為“藍鯨”的網絡游戲被曝涉嫌引導青少年自殺,隨著調查走向深入,越來越多的藍鯨游戲受害者浮出水面。藍鯨游戲的蔓延揭露了網絡犯罪的隱秘性和殘酷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無窮的危害。2017年5月12日,一款為“wannacry”(勒索)的惡意病毒軟件侵襲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qū),瞬間,一些國家的醫(yī)院、銀行、加油站的操作系統(tǒng)統(tǒng)陷入癱瘓,人們的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社會秩序面臨嚴峻沖擊。“wannacry”肆虐的第二天,在全球范圍內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80億美元,由以上二例可見,網絡安全不止關乎互聯(lián)網上的安全,還關系到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因此,在課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到“科技是雙刃劍”,人們常說的“利用科學究竟是來開啟天堂之門還是鑿通地獄之路”,關鍵在于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是否具有正確的專業(yè)倫理。在學生充分理解和深刻領會“我們的問題不能由科學來解決,而只能由人自己來解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涵義,產生使用網絡和應用網絡攻防技能時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底線、社會主義制度底線、國家利益底線、公民合法權益底線、社會公共秩序底線、道德風尚底線、信息真實性底線網絡空間“七條底線”的自覺性,樹立利用科學技術,誠實勞動,為社會做貢獻的個人價值觀。
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國內外網絡安全形勢,中央成立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組長,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網絡安全和網絡強國的戰(zhàn)略思想。這些思想的提出對于我國構建網絡空間安全網、建設網絡強國具有重大指導意義。2015年,在習近平網絡強國戰(zhàn)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們相繼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2017年6月1日,一部用以構建中國網絡空間秩序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正式出臺。可以說,隨著網絡安全法律的不斷完善,全面規(guī)范網絡空間安全管理已邁入法治化軌道。因此,《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教學應當要以更開闊的視野審視網絡安全,把網絡安全上升到“大安全”的高度,上升到與公民權益、國家利益息息相關的高度,激發(fā)學生作為未來網絡安全的維護者,構筑網絡安全防線,捍衛(wèi)網絡安全的高度責任感和職業(yè)使命感。
2.2 學以致用,在實踐中開展思政教育
該門課程強調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情境化的社會認知結合起來。具體而言,在課程教學安排上,課堂中實驗教學占50%的比例,設置六個綜合實驗,均要求以團隊協(xié)作的方式完成實驗,隊員自行安排實驗分工,團隊成員間相互打分,使學生在完成實驗的同時,完成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課程內容中,以大眾關注的網絡安全事件、經典案例作為融入點,使學生了解社會整體網絡安全形勢水平,提高國情意識,激發(fā)社會責任感。課程主要分成主機安全、密碼技術應用、數據安全、web安全、病毒等五個知識模塊,課程團隊為每個知識模塊設置了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式并明確了思政目標。具體如下表1所示:
引入的案例與知識模塊緊密結合,使學生既了解了最新的公安實戰(zhàn)知識,又能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開展分析,通過教師的引導潛移轉化中增強了網絡警察的職業(yè)認同感和新形勢下做好網絡執(zhí)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借助第二課堂、企業(yè)、公安實戰(zhàn)單位各類社會實踐平臺指導學生開展網絡安全評測和執(zhí)法活動,促使學生將課內所學網絡安全技能應用于執(zhí)法實踐活動,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又加深對網絡安全執(zhí)法的認同感,真實實現了知行合一。
2.3 注重執(zhí)法精神,挖掘運用榜樣人物的教育作用
榜樣教育是教育者根據教育的目的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以榜樣這一特殊的人格形象為載體,通過教育者的引導和受教育者的生活實踐,激發(fā)起受教育者的內在動力,促進受教育者以榜樣的道德精神為基礎,調整個人認知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以此增加受教育者的心理認同,最后通過主觀努力內化榜樣的精神品質的教育活動,具有較強的示范性、激勵性和生動形象化的特點。在信息安全技術課程建設中,我們遴選了全省網警中優(yōu)秀的教官組成教育教學師資團隊,采用案例式教學、訪談式教學,分享教官的個人成長經歷、案件辦理中的先進事跡,引導學生以這些優(yōu)秀教官為榜樣,提升學生精神境界,激發(fā)對公安事業(yè)奮斗終生的職業(yè)使命感;同時在課外安排教官指導學生參與案件偵辦,在實踐中將榜樣身上體現的吃苦耐勞、不計得失,以捍衛(wèi)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己任的高尚品質轉化為同學們共同的價值追求。
3 結束語
根據習總書記關于“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的課程思政工作要求,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思政”改革根據課程特點,強調在知識傳授中開展警察職業(yè)素養(yǎng)和網絡安全價值觀教育。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情感價值目標,教學過程中巧妙融入網絡倫理教育、法制觀念培養(yǎng)、經典案例剖析等課程德育元素,真正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_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NO.1:43-46
[2] 葛衛(wèi)華.厘定與貫連:論學科德育與課程思政的關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No.Z3:25-27
[3]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NO.07:10-14
[4] 匡江紅,張云,顧瑩.理工類專業(yè)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管理,2017,NO.07:119-122
[5] 王雁鳴.本科安全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資源與教學模式設計[J]. 教育教學論壇,2018,NO.08: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