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勞動與技術教育是普及教育及終身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立德樹人和提升勞動與技術素養的重要載體。文章立足勞動與技術課程,從教師引導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教學內容突出創新主體、實踐活動培養探究能力等方面闡述觀點,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提高學生的技術實踐、科學探究的能力。
關鍵詞:勞動與技術;園藝;探究性學習;科技創新
勞動與技術(以下簡稱“勞技”)教育是以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基本目標,以操作性學習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傳統勞技教學通常是教師示范,學生分步學習。教師完全控制課堂,掌握教學進度,導致學生當時聽得懵懵懂懂,練的時候又不知從何下手。究其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在勞技課程中教學中滲透科學探究的思想,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將探究性學習引入教學,就是希望學生們能夠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主動獲得知識,不僅要從“做”中學技術,更要從“做”中學習科學探究,掌握方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1]
2017年修訂的《江蘇省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綱要》中也提出了要立足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創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江蘇省義務教育勞技課程的初中階段設置了工藝制作、營養與烹飪、布藝、木工等模塊。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特殊教育學校(以下簡稱“我校”)擁有基地23000平方米,現建有牡丹園、月季園、溫室大棚、露地花卉栽培實踐區等花卉園區與設施建設。結合我校自身優勢和學生特點,我校重點將勞技課程中的教學內容把握在園藝模塊。對勞技課程園藝模塊進行了一些探索,融入研究性學習以及實踐性活動,注重體現勞技的技術探究,實現實踐性、創造性、綜合性的有機統一,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都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
一、問題引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學生們現在正處于對所有事情都好奇的一個年齡段。在教學中,教師要先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探究的興趣。比直接給予學生知識更有效的科學教育方式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發現,讓學生在經歷一次次探索發現的過程中獲得科學知識,養成探究能力。教師通過設置一個情境,在情境中,設置一連串與生活相關的問題鏈去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在實踐中探索未知,由興趣引發,提出問題。將“要我研究”變為“我要研究”,讓學生自己感到好奇、疑惑,從而自然而然地產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進入新的內容的學習過程中。
例如,在“菊花扦插”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首先出示了湖熟菊花展的圖片,各種不同形狀、顏色的菊花圖片立馬讓學生置身于菊花的海洋,感受到菊花的美麗。這時學生的興奮點被激發,學生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些菊花是怎么得來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菊花,這些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菊花繁殖技術的欲望。
二、注重創新,重構勞技課程框架
教材提供的教學內容主要為盆栽豆瓣綠、盆栽蘆薈、盆栽月季等。其內容簡單、花材品種涉及較少,且在生活中適用性不強。利用我校豐富的資源優勢,筆者將資源進行整合,將園藝教學內容實現系統化、模塊化,以栽培、管理、應用為線索,組建以項目為導向的理實一體化教材體系,采用分組實訓、交流等方式將理論教學與園藝技能操作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掌握園藝種植和管理的技能。
(一)教學內容
勞技教材上的內容安排比較零散、分散,缺乏整體性和系統的銜接,而研究性學習則是以主題的形式開展活動,將勞技教學分散的主題整合起來更利于系統地開展活動,并將所學內容引向深入。我校根據新課標,結合本校的特點及課程資源的分布,整合發展其他教育資源和學習板塊,重新構建了勞技課程內容,以基地為主陣地,建立基地、課堂和課外的三位一體實踐模式。學生通過園藝理論基礎的學習和常用花卉栽培技能的培訓,掌握繁殖與育苗技術、盆花種植技術、露地花卉栽培管理技術、基地牡丹修剪管理技術等生產技能。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促使學生在構建知識的同時提升核心能力,讓其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們善于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2]
(二)教學方式
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形式多樣化、手段多樣化的教學,便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索。例如,在“插花藝術”的西方式插花一課的學與教過程中,如果筆者完全按照教材,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就只能機械地模仿教師的操作。這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更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于是,筆者在教學活動中增強了教學的實踐性、探究性和實效性,將彎月形插花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生產融于一體,真正體現了“做中學、學中做”,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協作為要求,以探究為方法,以創新為目的”的教學理念,真正調動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當學生正確地了解到所學內容的價值時,才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才能使課堂活起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評價機制
在勞技的課堂,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成果展示。展評學生的作品,既可以對教學效果的好壞進行檢驗,同時,還能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進而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質量意識和競爭意識。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要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只有在勞技的評價機制中更注重評價的完整性,制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評價標準,學生才能方向明確。[3]教師不僅要評價學生最后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操作的流程是否正確,是否注意到每一步的細節與注意事項。在評價中提倡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學科素養發展與整體素養發展的統一。
教師還可采用集體展評、小組互評等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完善建立多元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體驗勞動創作的快樂,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核心素養。
三、循序漸進,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
在傳統的勞技課程教學中,通常都是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最后作品也基本上是千篇一律,學生缺乏自主創新、探究的意識。在“水培吊蘭”的教學初始階段,筆者只是讓學生單純地以“模仿”為主,首先從熟悉水培的工具和使用工具開始,令學生掌握脫盆、分株等技術,在學生全方位地了解了水培吊蘭的過程之后,讓其學習利用不同的塑料瓶或者不同的水培方式,充分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其探究創新的能力,思考“什么樣的水培方式更簡便,更省水省力?”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放開束縛,開動腦筋,擴散思維,借助多媒體的幫助,尋求不同水培的表現形式。有的學生注重的是水培瓶的裝飾效果,有的學生則更加注重科學地改進水培方式,學生的創造力被大大地開發了。再以“牡丹播種”為例,在教學最后,關于什么樣的種植深度最適合牡丹種子生長,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探討。
生:需要淺一些,這樣才能夠發芽快。
生:需要深一點,這樣冬天才有溫度過冬。
生:一半深,太深了會沒有空氣。
根據這些假設,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探索階段的設計方案環節,設置不同的牡丹播種的深度。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不僅發現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體驗了科學過程,領悟了科學方法,培養了科學探究的技能。
四、資源利用,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基地是我校勞技園藝模塊課程的延伸、拓展和補充。在基地實踐的過程中,蘊含著多種教育方式和活動形式,比如校園花壇花卉的設計、牡丹從栽種到管理的過程、綠蘿扦插等。在每一個園藝活動中還包括工具材料的準備、參觀學習、小組合作、成果展示等,使得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受到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
利用學生已知的知識、生活中的經驗進行資源整合和思維遷移。例如,在學完“菊花扦插”后,學生們明白了很多植株可以通過扦插枝條來繁殖植株,但是哪些植株可以枝插,哪些植株可以用別的方式繁殖呢?學生在這點上還比較迷茫。為此,筆者利用學校的基地,帶領學生到溫室大棚,挑選不同的植株進行植株枝條扦插的探究性實驗。在后續的實踐過程中,讓學生自己慢慢去總結枝條扦插的特點和缺點,同時發現別的扦插方式。再以“月季花的冬季修剪”為例,筆者以學定教,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很好地掌握了月季冬季修剪的方法;同時,筆者適時地進行引導:修剪需要的工具是什么?觀察月季枝條的不同,哪一些是枯枝、弱枝?這些都是項目構建過程中需要由學生自主學習、分析、總結學習內容來解決的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
五、結語
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勞技教學的重中之重。將探究性學習引入勞技課堂,用探究性學習助力勞技教學,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讓勞技教學重新回歸了本質。圍繞“解決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學生追根究底的探究熱情被激發出來;精選園藝技能項目內容,將理論教學與實踐融為一體,打破傳統的課程結構體系,形成理實一體、圖文并茂的課程資源;在課堂、基地等地,學生都能夠學有所獲,創造出更加富有創意的作品,學生合作、交流、表達的意愿變強,學習遷移的能力也有了明顯提高。
依托探究性學習,學生在勞技的課堂上顯得更主動、更快樂。科學探究既是學習目標,又是學習方式,相信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探究性學習會進一步與勞技教學進行有機整合、相互融入,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在勞技教學的課程改革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黃朝俠.優勢互補,雙贏共振——研究性學習助力勞技教學的實踐[J].華夏教師,2017(6):82-83.
[2]李飛鳳.充分利用基地資源優勢,開展大齡特殊學生的種養殖實踐教學[J].考試周刊,2014(9):154-155.
[3]劉祥安.談農村初中勞技實踐教育的實施[J].少年兒童研究,2012(3X):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