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偉大領袖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功不可沒,是中國共產黨進行革命建設并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撫今追昔,再次從群眾路線的形成和作用方面進行研究探討,來指導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關鍵詞:毛澤東;群眾路線;作用
改革開放數十載,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成就喜人,崛起速度驚艷世界,被稱之為“中國道路、中國智慧”。創造中國奇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始終堅持了毛澤東的“群眾路線”。這是改革開放的一項方針政策,是把中國人民組織和動員起來,激發人民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指出:“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的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傳承寶”。因此,深入研究探索毛澤東的“群眾路線”,仍然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作用。
一、毛澤東的群眾路線
群眾是指包含知識分子、工人、農民等在內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與人民的含義相同,一般稱為人民群眾。
1.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一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與認識之每一循環又將上升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認識運動的總規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創造者,社會實踐和認識的主體都是廣大人民群眾。因此正確的認識獲得就要堅持從群眾中來,深入群眾廣泛細致的調研,收集第一手資料并尋根究底,針對問題進行分析歸納研判,確定并形成黨和政府最終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然后到群眾中去宣傳貫徹落實。關于毛澤東“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在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已明確指出:“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2.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就是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在黨群關系中,一方面黨是人民群眾的核心和先鋒隊,永遠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是人民的領導者;另一方面堅持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因此,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就是要堅持群眾立場,與廣大群眾打成一片,始終與廣大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為群眾負責,以群眾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立足點和落腳點。
二、毛澤東群眾路線的形成過程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斗爭實踐中以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國社會的特殊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
1.毛澤東群眾路線的萌芽時期
青年時期毛澤東胸懷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馬克思主義迅速在中國傳播,受陳獨秀、李大釗等的影響毛澤東逐漸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開始意識到人民群眾在革命中的重要性。1919年7月,毛澤東在《湘江評論》上發表文章《民眾的大聯合》指出民眾的聯合力量是五四運動時期最強大的支撐力量。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受共產國際的影響,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專注于工人運動,1922年—1923年中國共產黨領導并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在軍閥的殘酷鎮壓下失敗了,使年青的共產黨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面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聯合鎮壓,單靠工人階級,革命難以成功。1924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開始第一次合作,匯集全國革命力量,開創了反帝反軍閥的新局面。隨著革命形勢發展,國共關系逐步惡化,尤其是孫中山病逝后,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整體代表國民黨右派便展開了猖狂的反對和鎮壓共產黨活動,而當時的中共領導人陳獨秀則是步步退讓,幻想著通過妥協讓步來維系國共合作,毛澤東則洞察到國共斗爭實質上是一場階級斗爭。1925年12月毛澤東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明確指出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1927年蔣介石發動的反革命政變,用血的事實驗證了毛澤東思想的真理性。1927年3月毛澤東又發表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這兩篇我黨歷史上的經典文獻,認識到人民群眾在中國革命的重要性,標志著毛澤東群眾觀和人民主體思想的形成。毛澤東明確指出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同盟軍,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官僚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敵人,為以后在中央蘇區形成的“群眾路線”奠定了一定理論基礎。
2.毛澤東群眾路線的形成時期
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時期,是毛澤東“群眾路線”的形成時期。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在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血腥鎮壓下失敗了,使中國共產黨在殘酷的失敗中懂得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全國各地武裝起義風起云涌。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開辟并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面積8.4萬平方公里,人口453萬,紅軍20多萬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欣欣向榮,開創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權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中國革命進入了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將大革命時期形成的“群眾路線”堅決運用在根據地建設、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實踐中,積極探索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具體方針策略,使“群眾路線”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
首先,是軍隊建設中的“群眾路線”。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決定了武裝斗爭的重要性,那么“軍民”關系就至關重要,毛澤東旗幟鮮明的提出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不斷針對性地改造和整頓軍隊中存在的軍閥作風和單純軍事主義等問題。古田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紅軍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革命,組織群眾和武裝群眾。一是通過宣傳革命思想,提高了廣大農民反帝反封建的階級覺悟,為組織和武裝群眾作鋪墊;二是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千百年來土地兼并一直是制約社會發展的頑癥,廣大農民最渴求的是得到并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因此根據地的土改深得民心,廣大窮苦農民衷心擁護并踴躍參加紅軍,壯大隊伍,粉碎了國民黨對根據地的四次圍剿;三是堅持深入群眾之中開展調查研究。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以俄為師”仿效蘇聯革命,而當時的共產國際不了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性,做出了一些脫離中國社會實際的錯誤指示,這是大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這樣才能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呢?真正發揮出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指導作用呢?毛澤東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就是不斷深入群眾,廣泛調研結合國情進而創立了“群眾路線”,這個我黨獲取革命勝利的法寶。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整個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實地進行調查研究,搞清來龍去脈和事實真相,全面掌握根據地的政治、經濟、人口、軍事、地理等狀況,進而對癥施策。這時期他寫下了大量的調查報告,如《尋烏調查》、《興國調查》、《東塘等處調查》、《反對本本主義》、《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于糾正黨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毛澤東深刻認識了中國的農村和農民問題,為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提供了實踐和理論依據,也為實行土地革命、建設民主政權、開展武裝斗爭、發展根據地經濟,找到了正確的對策和方法及提供了一整套政策法規,如《井岡山土地法》的頒布實施;四是從大革命失敗到抗日戰爭前夕這十年,我黨始終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堅持同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站在一起,形成了“群眾路線”。深入群眾、依靠群眾,實事求是和獨立自主,克服照搬外國經驗的教條主義和左傾盲動主義,為以后革命斗爭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
3.群眾路線的成熟期
抗日戰爭開始到解放戰爭勝利這個時期內,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基本成熟了。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延安后,毛澤東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系統總結了大革命時期和土地革命時期的“群眾路線”,寫了許多重要文章,使“群眾路線”成為一個成熟的系統的理論思想。一是明確提出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毛澤東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明確指出戰爭的偉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之中;二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確立為黨的宗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告誡全黨,務必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三是提出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方法及其重要意義。
一個成熟的正確理論不僅要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更重要的是在改造社會實踐中能發揮巨大作用,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因為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成效顯著,在抗日戰爭以后逐漸被全黨接受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三大作風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群眾路線”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得到貫徹執行,為取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1)表現在政治方面:一是促成了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戰爭爆發后,民族存亡是中國人民面臨的頭等大事,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積極促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建立起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將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納入人民范圍。日本帝國主義、漢奸、親日派都是人民的敵人;二是不斷探索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制度。通過民主選舉,參議會和三三制,深化民主的范圍和內容,著名民主人士李鼎銘先生提出“精兵簡政”,毛澤東欣然采納;三是抗戰勝利后在全國范圍內積極宣揚民主建國思想,反內戰、求和平,得到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信任和擁護,迅速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并成功召開了全國第一次政協大會。
(2)表現在軍事方面:抗日戰爭爆發后,毛澤東明確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廣泛的動員群眾,依靠群眾,組織群眾和武裝群眾是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核心思想,即全面抗戰。廣大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和組織下大膽開辟并廣泛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根據地人口由150萬人發展到一億人,人民軍隊由4萬人發展到120萬人,這是贏得抗戰勝利的關鍵因素。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仗著美國支持公然發動內戰,盡管國民黨軍隊人數多,武器精良,但他們失去了民心,最終敗退臺灣。相反,我黨我軍在解放戰爭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擁護和堅定支持,最終解放了全中國。淮海戰役勝利后,陳毅將軍深情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3)表現在經濟方面:抗日戰爭爆發后,我黨將土地革命政策變為減租、減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壯大了抗日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大規模開展土地革命,分得土地的農民積極擁護和支持共產黨,并且實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動解放區經濟發展,幫助老百姓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戰爭中后期,面對國民黨的封鎖和包圍,共產黨及其軍隊為了減輕群眾負擔,在毛澤東的提議和倡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有力的推動了邊區經濟發展,為取得抗日戰爭勝利打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結束語
回顧偉大領袖毛澤東的“群眾路線”,使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群眾路線”在中國革命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舉,也是新時代做好群眾工作的理論指導,理應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群眾路線”,提升做好群眾工作能力,結合新形勢、新情況加快創新密切聯系群眾的體制和機制,實現和保障群眾利益,反對官僚主義,解決腐敗問題,讓改革和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國人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毛澤東選集一至五卷[M].人民出版社,北京.1952年7月第1版
[2]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年10月第1版
[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黨建讀物出版社和中央文獻出版社,北京.2019年8月第1版
作者簡介:
閆娟(1979--)女,漢族,陜西志丹縣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革命文物研究和革命事跡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