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 廖小偉
[摘要]文章闡述了筆者運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2146名技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的過程與結果,分析調查結果發現,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性別、家庭結構、專業系三個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技工院校應根據不同性別、專業系、家庭結構的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如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素質拓展訓練、團體心理輔導等,以培養學生具備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技工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劉海云(1969- ),女,河北遷安人,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高級講師;廖小偉(1991- ),男,江西新余人,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講師。(北京 ?100023)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0)06-0108-04
心理健康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2016年,《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幸福安康、影響社會和諧發展。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是改善公眾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心態穩定和人際和諧、提升公眾幸福感的關鍵措施,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更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源頭性、基礎性工作。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競爭壓力不斷加劇,心理異常和心理障礙問題逐漸增多,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技工院校學生處于青春期,在人際交往、學習適應、情緒及自我認識等方面,容易出現心理異常行為和現象。《意見》指出,要關注青少年心理發展,全面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此次調查采用整群取樣方式,調查對象為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共發放調查問卷2185份,其中,有效問卷2146份,有效問卷率達98.2%。在有效問卷中,1983人為漢族,163人為少數民族;男生1587人,女生559人;來自城市的學生982人,來自鄉鎮的學生383人,來自農村的學生781人;完整家庭學生1671人,離異家庭學生255人,再婚家庭學生140人,父母一方去世家庭學生56人,其他家庭學生24人;獨生子女1345人,非獨生子女801人;數控系學生314人,環保系學生687人,汽車系學生404人,文創系學生301人,智能系學生440人。被試年齡在14~26歲,平均年齡為17.17歲(SD=1.58)。
2.調查工具。第一,人口統計學變量調查表。被試的人口統計學變量包括年齡、性別、民族、家庭所在地、家庭結構、是否獨生子女和專業系。
第二,SCL—90癥狀自評量表。SCL—90 癥狀自評量表是L.R.Derogatis于1975 年編制的,是當前使用最廣泛的心理疾病篩查量表,適用于14歲以上人員。該量表90道題共包括10個因子,反映個體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九個方面的癥狀表現,還有部分題目歸入“其他”因子,主要測查睡眠及飲食情況。每道題目的選項為“沒有”“很輕”“中度”“偏重”“嚴重”,對應得分為1、2、3、4、5。測驗最低分為90分,最高分為450分。若被試總分超過160分,或任一因子得分超過2分,則考慮可能存在身心不適癥狀或心理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篩查與關注。
3.調查程序。本次調查采用問卷星網絡問卷調查方式收集數據,每位被試參加測試前,由班主任宣讀知情同意書和測試指導。每位被試自愿參加測試,并通過掃描二維碼或點擊問卷鏈接參與測試,測試時間約為20分鐘。
4.數據處理。本次調查結果采用Execl2007進行數據導入、整理,運用SPSS 16.0進行數據分析。
二、調查結果
1.技工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第一,SCL—90心理健康篩查情況。心理健康篩查結果主要關注學生總分以及10個因子方面的得分情況。若被試總分超過160分,或任一因子均分超過3分,視為高分被試,則考慮可能存在身心不適癥狀、心理困擾等心理問題,應將其作為重點篩查和關注對象。具體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高總分被試共228人,占全體被試的10.62%,10個因子高分被試比例為1.96%~5.96%。其中,男生138人,占男生被試的8.70%;女生90人,占女生被試的16.10%。女生高總分比例接近男生兩倍,這值得技工院校予以重點關注和分析。
第二,心理健康調查結果與常模比較。將本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與1999年北京中學生組、1986年青年組、1984—1997年十四年間全國范圍內研究的中學生綜合樣本常模進行差異分析,具體結果見下頁表2。
通過比較分析發現,本次調查的技校學生9項因子均分都顯著低于1999年北京組和十四年(1984—1997年)中學生綜合樣本;人際關系敏感、抑郁兩個因子得分顯著低于1986年青年組,恐怖因子得分顯著高于正常人組(多項研究表明,青年組常模分數偏低)。由此可見,本次調查的技工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整體優于同年齡段的中學生群體。
2.心理健康狀況在不同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第一,不同人口學變量在心理健康狀況上的t檢驗。性別、民族、是否獨生子女三個變量的t檢驗結果表明,總分及10個因子得分在性別變量上,存在顯著性差異(t值介于4.88~9.37,P<0.01),且女生得分顯著高于男生,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總分及10個因子得分在民族、是否獨生子女兩個變量上,均不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
第二,不同人口學變量在心理健康狀況上的F檢驗。F檢驗結果表明,總分及10個因子得分在家庭所在地變量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家庭結構和專業系兩個變量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總分上,完整家庭學生與父母一方去世學生無顯著性差異,但明顯低于離異家庭、再婚家庭及其他家庭學生的得分(F=14.13,P<0.01),這表明完整家庭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整體上優于離異、再婚及其他家庭學生。離異家庭學生與再婚、父母一方去世及其他家庭學生總分無顯著性差異;再婚家庭學生與父母一方去世、其他家庭學生總分無顯著性差異;父母一方去世家庭學生總分顯著低于其他家庭學生。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完整家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離異家庭、再婚家庭、其他家庭(孤兒、寄養、領養等)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差,需要予以重點關注。通過分析10個因子得分差異可以發現,再婚家庭、其他家庭學生的各因子水平也相對較差,需要特別關注。
在專業系變量上,環保系學生的總分得分顯著高于其他系(F=5.26,P<0.01),其他四個系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各因子得分上,環保系學生也更高。由此可見,環保系學生群體值得技工院校進行重點分析和研究。
三、調查結論
分析調查結果可知,被試心理健康狀況優于1999年北京中學生組、十四年(1984—1997年)中學生綜合樣本以及1986年青年組,這與部分學者關于技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結果相似。究其原因,與同年齡段中學生、高中生群體相比,技校學生的學習壓力相對較小,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學生的人際關系需求、情緒情感需求、成就需求等擁有更為多元化的滿足渠道。
調查結果顯示,高總分的學生超過了整個被試群體的1/10,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等10個因子高分人數比例為1.96%~5.96%。由此可見,技校學生雖然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優于同年齡段群體,但是仍有部分學生經歷著軀體不適、強迫癥狀、抑郁、焦慮等身心困擾。
分析結果發現,技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在性別、家庭結構、專業系三個變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優于女生;完整家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好,離異家庭、再婚家庭、其他家庭(孤兒、寄養、領養等)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較差;環保系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水平在所有專業系中最低。因此,技工院校教師應全面地認知和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理性認識學生的異常行為,并針對性別、家庭背景、專業、心理健康水平等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日常工作。
四、技工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對策
1.健全機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體系。技工院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強對心理咨詢室、心理宣泄室、團體輔導室、心理協會等心理健康服務平臺的建設和各級人員統籌,構建由學工處、專業系、班主任、學生社團、心理委員協同工作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技工院校各級部門要建立協調工作機制,共同選拔心理委員,加強對心理委員的培訓,努力提升心理委員發現、甄別心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朋輩輔導。
2.關注性別差異,重視女生心理健康。與男生相比,女生進入青春期較早,體驗的心理沖突比較多,且由于考慮問題較為細膩,更在乎別人的評價,由此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技工院校校應為女生制定特定主題的心理健康講座、宣傳等活動,引導其正確處理各種關系,減輕心理壓力。
3.了解學生家庭情況,關注特殊家庭學生。多項研究顯示,非原生家庭的撫養、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較大。因此,技工院校應在全體新生入學之初,進行家庭結構、家族精神病史等情況調查,對于特殊家庭的學生,心理教師要重點追蹤,并圍繞此類學生開展感恩、人際沖突、情緒管理等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豐富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第一,實施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實施新生心理普查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形成關注心理健康、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又可以讓教育管理者、心理教師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重點關注特殊學生群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開設心理健康知識主題講座。對技校學生而言,單一的心理健康教學、心理健康知識的課堂講授,難以有效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不高。技工院校要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定期邀請心理專家進行心理健康主題講座,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
第三,開展團體心理輔導、素質拓展訓練等活動。技工院校學生動手能力較強,理論學習參與度低,且基于種種因素,出現心理困擾時,不愿獨自走進心理咨詢室。因此,技工院校應采取參與式、互動式、團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使學生參與其中。團體心理輔導和素質拓展訓練活動,以其獨特的團體互動模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實現了自我心理覺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在體驗中不斷獲得感悟和成長,從而促進了心理素質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朱雨潔.技工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科教文匯,2015(26):143-145.
[2]劉莎,袁文英.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6(17):76-77.
[3]李亞彤,曾碧.基于SCL-90的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9):111-113.
[4]王極盛,李焰,赫爾實.中學生SCL—90信度、效度檢驗與常模建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8-10.
[5]唐秋萍,程灶火,袁愛華,等.SCL—90在中國的應用于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9(1):16-20.
[6]駱文炎.浙江省高職學生SCL—90常模的建立[J].教育與職業,2009(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