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曉

摘要:本文結合制造企業當前財務信息化管理存在的問題,從財務信息化管理體系框架的建設,信息化管理思路的設計等方面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為制造企業加快財務信息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希望能為制造企業相關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制造企業;財務信息化;問題及對策
一、強化財務信息化管理重視程度,健全財務信息化管理體系框架
當前一些制造企業自身的財務管理基礎較為薄弱,領導者對財務信息化重視程度不足,相關的信息化管理體系機制不夠完善,財務信息化制度不健全、內控管理弱化、業務流程設計不科學,管理權責不明確,導致企業財務信息化建設進程緩慢,信息化管理措施阻礙重重。因此,企業領導人員要提高自身對財務信息化管理的認知水平,充分認識到財務信息化對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積極推動構建和完善企業的財務信息化管理體系[1]。具體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內容:1)健全財務信息化管理組織結構,設置專門的財務信息化內控崗位,負責統籌和協調各項財務信息化建設工作。2)購買先進的財務信息化軟件系統,邀請專業的軟件技術人員同企業財務及業務人員進行深入溝通,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對系統功能模塊進行改進和完善,做好企業的財務信息化系統頂層設計。3)建立財務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度具體包括企業的信息化內控制度、業務流程制度、風險管理制度、全面預算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績效考核制度等,另外還包括信息化系統技術相關的接口指引、會計核算指引以及審核指引等。制度要全面覆蓋企業財務信息化管理的各個流程,各個具體的業務操作環節,要明確各個部門及崗位的財務信息化下的歸口管理責任以及任務分工,要有細化的執行操作標準,以確保實現信息化建設后財務的精細化、集成化、簡約化管理,同時確保企業在實現財務信息化管理升級后,各項業務活動有規可守,有據可依。4)建立全過程的財務信息化監管體系,在傳統的手工操作模式下,企業財務人員往往只能通過事后的會計核算或者審核來對各項經營業務行為進行監管,缺乏事前的風險防范和事中的執行控制,無法及時發現并處理異常風險行為,難以有效的彌補企業已經產生的經濟損失。為此,企業要將監管重心前移,借助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操作權限控制和風險預警指標的設置,對企業的各個流程進行實時動態的監管控制,通過強化系統控制約束,來規范業務操作行為,有效防范財務風險隱患。
二、明確財務信息化建設思路,延伸財務信息化管理的廣度和深度
一些制造企業由于財務信息化系統建設思路不清晰、方法不科學,技術應用層次較淺,導致企業在設計財務信息化系統功能模塊較為簡單,業務系統缺乏有效關聯,難以實現財務信息數據的共享和傳遞。由于數據共享機制不健全,各部門間無法在開展業務工作時發揮聯動協同管控作用,信息處理和反饋效率較低。因此,企業需要通過明確的系統設計思路,來強化財務信息化系統的功能效果。
(一)系統功能設計思路
制造業企業在建設財務信息化管理系統時,要明確系統的設計思路,結合企業的實際業務開展情況進行系統開發,要盡可能滿足企業的業務數據共享和財務整合需求,確保財務信息化系統的各個子模塊的協同化、集成化管理[2]。以制造企業ERP系統的開發為例,制造企業的財務信息化系統一般包括采購管理、生產加工、倉儲管理、營銷綜合、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多個模塊,各個模塊的具體設計功能如表1所示:
制造企業要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對財務信息化系統功能進行升級和完善,加強不同業務與財務管理模塊間的數據鏈接,設計多功能查詢模塊,如單據財務核算數據明細查詢、庫存數量金額查詢、多種原材料的自動加權平均的單價查詢、供應商采購發票跟蹤查詢等,通過自動、高效的信息查詢功能,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加強電子化憑證管理,將電子化的采購入庫單、生產領用單以及成品入庫單同企業的財務信息化系統進行對接,利用復核鍵實現財務信息化系統對原材料采購、入庫到生產領用等情況的信息數據的自動化錄入和提取,既能減少憑證的反復核對和錄入時間,增強數據處理的實效性,又能有效減少采購員、庫管員、領用部門以及財務人員等的業務操作失誤,確保財務數據傳遞的準確性。其次,利用系統的實時查詢功能能夠幫助企業管理人員更加全面、精準的掌握企業的生產及銷售等情況,從而更加合理的進行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的綜合經營效益。如企業可利用倉庫調撥單的實時查詢功能,了解倉庫的庫存數量,結合企業的資金狀況,在確保能夠滿足企業日常生產需要的情況下,減少資金占用量,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也能夠對企業的倉儲情況進行實時監管控制,確保貨物的安全性。最后,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企業的財務信息化系統中,結合原材料的市場均價以及企業的供應商報價變動情況進行價格估算,綜合產品多種原材料價格自動計算企業的產品加權平均單價,及時針對一些價格相對較高的金屬類原材料采購價格浮動進行成本控制,增強企業對市場等環境因素變化的動態適應能力,提高企業的財務管理效果。
(二)生產計劃設計思路
制造企業要借助ERP資源管理系統制定主生產計劃、MPR計劃、產品加工及分配計劃、人力資源計劃等[3]。主生產計劃是企業開展生產運營活動的重要指導依據,是企業執行生產任務的核心。企業可以借助財務信息化系統對企業庫存數據、零部件加工使用情況以及客戶需求數據的綜合分析來制定主要生產計劃,并根據系統數據的更新自動調整生產計劃,提高生產效率。物料需求計劃指的是企業生產人員在完成物料的包裝和配送工作后,要根據物料計算結果填制BOM表,通過該表,企業可以得出其開展生產活動所需的部件的種類及數量。在相關模塊做好數據記錄后,企業倉儲管理人員在倉儲模塊發出零件需求,經計算分析后得出最后的物料需求數量。在領料后,生產部門按照ERP系統的零件加工計劃,確定零件加工工序及加工單位,根據上級下達的指標任務來分配具體的生產工作。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作為零件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無論是利用Excel手工編輯還是直接應用ERP系統中的BOM表,都需要結合企業具體生產需求來確定。
(三)系統提升設計思路
企業需要根據制定的生產計劃來進行物料采購,然后系統自動將物料采購的成本進行歸集和分配,并通過財務信息化系統自動記錄的車間領料情況將對應產生的成本費用計入車間的生產成本中,極大的提高了企業成本核算效率,減輕了財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制造企業的生產工序通常是較為繁瑣、復雜的,需要企業的多個部門共同協作,而通過財務信息化系統的一體化管理模式,實現多部門業務系統及財務系統的數據對接,能夠進一步促進企業各個部門高效、有序的完成生產工作。如當企業的組織部門在系統中下發生產任務后,系統自動生成原料需求數量,車間根據任務數量到倉儲部門進行領料,倉儲部門核對信息無誤后派發材料,將材料數量與最終的產量數據進行連接,當生產任務完成后進行比較核對,確保材料數量與產量相對應。針對存在的偏差,通過系統信息反饋功能將偏差數據反映給相關部門,及時查處偏差原因并督促相關部門進行整改,對未經整改的部門及人員的系統操作權限進行限制,以強化系統控制約束,有效規避不合規操作行為,降低違規性風險隱患。
三、結束語
財務信息化是制造業企業提升財務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的重要方法途徑。制造企業管理人員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逐步推廣使用ERP等信息化管理工具來實現企業財務管理模式的改進和優化,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李靜.制造業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問題及主要對策分析[J].財會學習,2017 (20):76-76.
[2]李延輝.論制造業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學習,2019,218 (0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