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錚
摘要:中國歌劇《逐月》是取自《山海經》里“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創作的。用歌劇的形式講述了后羿射日和嫦娥飛天的故事,貫穿了“義”和“愛”的思想精華,寄托了中國人千百年來對英雄的崇敬,對真摯愛情的向往。本文通過筆者飾演“嫦娥”這一角色,從中華禮儀和肢體語言中尋找塑造嫦娥人物形象的依據;借鑒中國傳統演唱方法和情感表達塑造嫦娥形象,淺談中國歌劇《逐月》中“嫦娥”的人物塑造,意在總結經驗,不斷探索舞臺表演的真諦,為舞臺藝術增光添彩而努力。
關鍵詞:“嫦娥”? ?中華禮儀? ?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82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4-0152-02
一、從中華禮儀和肢體語言中尋找塑造嫦娥人物形象的依據
中華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在中華文化中從古至今就強調,坐、臥、行、走都要有規矩。《禮記·玉藻》篇中也說在平時行走的時候,直行則開步,但是身體不能一搖一擺,因為按照禮節的要求,手肘是不能搖的,腳步是平直的;《千字文》中講矩步引頸,俯仰朝廟,束帶矜莊,怕徘徊瞻眺。
“嫦娥”是中國神話故事里的人物,為此,她的舉止行為,就應符合中國古代的禮儀要求。因此在飾演“嫦娥”的時候,遵循了“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可以放置在胸口和下腹任何位置都行;或者,持著、拄著東西也行”的這些要求,在舞臺上長時間站立時的場景,運用了“兩手相合”的這一基本姿態。例如第一幕中,百姓跟隨“后羿”“祭神箭、告蒼天”的合唱場面,運用了這一站姿,展現了作為“神仙”的“嫦娥”端莊的氣韻。
在“行”的方面,我借鑒了戲曲中 “青衣”的 “云步”和“碎步”,用以反映“嫦娥”在舞臺上的情緒變化。
例如,全劇開場時,“嫦娥”陪伴自己的丈夫“后羿”視察人間,步伐是稍緩、略重的“云步”,表達了“嫦娥”在面對人間疾苦的時候那種疼惜的心情;而在接下來遇到桀驁不馴、囂張跋扈的十個太陽們的挑逗時,采用急切、果斷的“碎步”急奔的步伐,再加上一個“拂袖”的動作,把“嫦娥”不滿的情緒最大化的展現在觀眾的面前。另外,在第二場“人間”情境中,有一場“嫦娥”久等“后羿”回家,忽聽門外有腳步聲,欣喜的去開門的戲。這時筆者在無實物表演開門、關門等動作的基礎上,聽到門口有動靜時,用急切的“碎步”、一氣呵成的“開門”動作,表現了“嫦娥”“盼歸”的心情;在“開門”后發現來的人不是“后羿”時,在無意識的“關門”動作后,緩慢的“云步”來表現“嫦娥”失落的情緒,前后形成了對比,表現出“嫦娥”因愛而敏感、情緒化的性格缺陷,順理成章地為“嫦娥”最終的悲劇命運做了鋪墊。
在全劇的最高潮“嫦娥飛天”的這場戲中,腳下步伐的變化演繹了更多的劇情。從“逄蒙”不請自來、調戲“嫦娥”不成,心生奸計污蔑“后羿”另有新歡開始,“嫦娥”的步伐先是端莊的“云步”,隨著被激怒后,腳下的步伐開始慌亂,越來越沒有規律;到了“逄蒙”說出“后羿”另有新歡后,“嫦娥”情緒開始失控,腳下也開始踉蹌;直到親眼看見“后羿”跟“蝴蝶”親昵的場面后,徹底失控,情緒崩潰、心灰意冷,憤然跑進房中,取出“后羿”歷盡艱辛尋回的“不老仙丹”吞下。可隨著“仙丹”下肚,再次擁有了“仙力”的“嫦娥”“腳下生風雙眼驟明、真假善惡分得清……”,洞察了一切都是“逄蒙”的奸計,懊悔萬分卻為時已晚,這時候的步伐開始變成跌跌撞撞,來到外面,她絕望的演唱“離別難”,并在唱到“怕離散,別離偏到你身邊,拼力喊一千遍一萬年,一萬年……”的時候,跌坐、倒在舞臺上,表達了“嫦娥”此刻極其絕望的內心,和對“后羿”無限的不舍及悔恨。
二、借鑒中國傳統演唱方法和情感表達塑造嫦娥形象
中國歌劇《逐月》作為一部歌劇,塑造人物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唱。因為《逐月》是中國歌劇,取自于中華神話故事,其思想內涵和表達方式就應該采用中華傳統方式。在歌唱表現中聲音的表現借鑒中國傳統戲曲的行腔,在咬字上注重抑、揚、頓、挫,防止吐字不清,另外,注重音色的變化來體現情感表達,從而實現嫦娥這一形象的塑造。
本劇中的“嫦娥”是溫柔、端莊、智慧、敏感、稍有情緒化的復雜性格。因此,在聲音的塑造方面,筆者首先采用柔美的、流暢的音色給“嫦娥”定位,讓觀眾“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便能從聲音中就聽出一個“嫦娥”形象。 例如:“嫦娥”在中國歌劇《逐月》中的第一次上場是一段伴有合唱的二重唱《人月圓》,這段演唱是“嫦娥”和“后羿”經過千萬年的時間,依然在天上、地獄遙遙相望,互訴衷腸。二重唱首要是和諧,因此在處理這段演唱時,筆者以中強的音量和充足的氣息作為支撐,減少換氣,以長線條的樂句來表達經過時間沉淀后的深沉、濃烈的情感。
在《尋芳草》唱段中,為了表現“嫦娥”跟隨丈夫“后羿”來人間視察,看見生靈涂炭、一片荒蕪的景象,心生悲憫而感嘆。筆者把“嫦娥”的視覺和心態定位在“神仙”狀態。人間的變化對于“神仙”來說只是尋常事,只是此次是 “天神”造孽,令天神共憤。嫦娥這個“神仙”情緒上應該不會特別的激昂,倒是悲憫、大愛的情緒更多一些。因此在演唱這段時,聲音依然是以Legato的方式來處理,做長線條的漸強和漸弱,以抑制情緒的變化。演唱中筆者在“可嘆天無情,家園田荒屋倒……”中的“可嘆”,還有“既然能造就生和老,何不叫春來早……”中的“何不叫”做一個語氣加重,表現“嫦娥”作為“神仙”對“人”的關切之情。
在中國歌劇《逐月》中,“嫦娥”這一人物的音樂形象很豐富,唱段色彩紛呈,因此演唱者需要對每一個唱段的場景、對象、情緒都做細致的分析,多做情感表達,讓這個人物在舞臺上“活”起來。其中有一個《喜朝天》唱段,詞句真摯優美,旋律婉轉動聽。特別是作曲家徐占海先生為“嫦娥”在這一唱段中加入了民歌的元素,使“嫦娥”這一人物形象更加的靈動、立體。但同時這也加大了演唱難度,快速的八度、六度、減六等音程的連接,對演唱者的音準和基本音樂素養是個極強的考驗。面對這樣的“挑戰”筆者在整個唱段的音色把握上,借鑒了一些民族聲樂的演唱風格和技巧,讓聲音稍微明亮一些,這會讓本段中裝飾音的演唱清晰。另外,在處理快速的裝飾音時“以氣托聲”,把重音落在時值較長的詞句或者邏輯重音字上。例如“你如山”這一句中, 讓“山”字突出邏輯重音。把這一唱段大致分為三個情緒遞進的段落,從“你如山,我一似山泉與你相伴……啊,一朵朵漣漪就是笑語歡顏”為第一段落;“啊,依偎你的勇敢,萬載千年似一瞬之間……”為第二段落;“啊,每逢雨雪,你的臂膀給我安全,只要跟隨著你,我不怕它地覆天翻,也不怕風霜雷電烈日炎炎”為第三個段落。根據劃分的三個段落,情緒上層層遞進,從一開始的陳述到最后的堅決,音量上也是遞進的。
《逐月》中的“嫦娥”詠嘆調《惜分飛》和《離別難》是兩首接連演唱的唱段,情緒變化多,段落長。敘述了“嫦娥”一時沖動吞下“長生仙丹”,在飛升上天的同時知道了誤會“后羿”,悔恨不已的情緒。整個段落演唱強度和難度都很大,情緒從失魂落魄,到認定“后羿”不忠決定憤然離去的激動,再到吞藥后的頓悟而絕望哭泣,最后是“飛升”時不舍得的撕心裂肺。情緒上分層次的變化,都需要做出對比和區別。例如:從開始的“只有他,才能讓我心里這么難過……”筆者用輕聲配合散板自由的節奏去表達,隨著“嫦娥”自述的情緒層層遞進,音量和力度也逐漸增加,在“你欺騙了我”中的“我”字用了哭腔漸弱來表達人物此刻絕望的內心情緒;“一切都不該完,什么也不能完”這兩句是無伴奏演唱的,速度也很慢,用充足的呼吸來控制樂句,兩個長句子只換一口氣,并且盡量減小換氣的聲音,用近乎沒有顫音的聲音弱唱,力求讓觀眾通過靜靜地聆聽進入劇情,感受人物的悲痛心情,并為接下來的“做孤燈成孤雁,夢中也一聲聲把你呼喚,后羿……”這一最激動、情緒表達最極致的樂句的演唱做好對比,使得最后的高潮段落得到最爆發的效果。
綜上所述,是筆者在中國歌劇《逐月》飾演嫦娥這一角色的體會和感受,整個過程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滋養和前輩們的精心培育,得益于聲樂演唱技巧不斷提高,為自身探索塑造舞臺人物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從而激勵自己不斷追求表演的最高峰。
參考文獻:
[1]方韜.山海經·大荒西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9.
[2]魯迅.故事新編[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