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轉變,教師想盡辦法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尤其是情境創設的方式可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和應用,促使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產生強烈的學習體驗,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讓科學課堂像春天一樣充滿生機,因此,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運用情境創設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中,筆者根據自身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對初中科學課堂情境的創設展開分析與研究,并提出幾點建設性意見,以期拋磚引玉,與廣大同仁探討。
關鍵詞:初中科學;情境創設;教學實踐
良好的情境是生成教學行為的必要條件,是提高學生科學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應用技能的重要前提。科學的抽象思維以及復雜邏輯會讓學生產生恐懼和抵觸的心理,降低課堂教學開展的有效性,所以對抽象的知識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如果不創設情境只是平鋪直敘進行上課,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將復雜的內容植入一個良好的情境當中,則能夠讓學生接觸到具體而又形象的知識,并對科學學習產生興趣,保證各項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為此,教師可根據科學知識運用情境創設法,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啟迪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欲望,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進而達到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 情境教學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在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的優化和創新非常有必要。而在課堂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境,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對課堂氛圍的活躍以及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教師應注重情境教學的運用,以便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強調師生間的有效互動,使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深刻的理解,進而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一)有利于明確教學目標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情境創設的方式可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是因為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學習方向;所以說在初中科學課堂上運用情境創設法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能自覺主動地學習科學知識,收獲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有利于知識體系的建構
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情境就需要教師在認真研究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將理論內容與實際活動相結合,以促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過程可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能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科學知識的用途,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學習價值的認識,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動機,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三)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科學知識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平鋪直敘化的教學,很難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為此收獲的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可為科學知識的學習與探究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科學問題研究和解決過程中,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的樂趣,逐步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 科學情境教學的實施原則
科學作為初中階段學生首先接觸到的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其抽象性、邏輯性較強,對初中生而言較為枯燥,難以理解,所以為了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在科學課堂上創設情景時應注意以下幾條基本原則,以保證情境的創設能真正起到對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促進作用。
(一)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原則
科學知識除了具有一定的嚴謹性特征之外,還有一定的人文性特征,因此,在創設科學情景時要注重科學性與人文性的原則,如果缺乏人文性或者科學性,就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在人文性的統領下創設科學情境,可有效促進師生交流,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認識,幫助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獲得科學學科素養的培養,從而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
(二)趣味性與和諧性相結合的原則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通常對感興趣的事情非常熱情,而對不感興趣的事情往往難以投入其中,為此,教師應根據這一點,在科學情境創設中遵循趣味性原則,引導學生對有趣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從中感受科學知識的樂趣,進而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真正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科學綜合能力的發展。
(三)探究性與高效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創設情境時需選擇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或者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起到對學生的啟發作用,才能引發學生的聯想,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進而為課堂教學的開展奠定基礎。而且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開展學生容易接受的課堂活動,以促進學生主動投入科學學習中,探索解決科學知識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初中科學情境創設中,教師要重視探究性與高效性相結合的原則,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發展,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四)創新性與真實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部分教師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為達到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目的,常常把科學問題分解或者抽象成一定的模型后再給學生講解,長此以往下去,就會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對簡化或者抽象之后的問題有辦法,而一旦碰到原始性的科學問題就找不到解決辦法。因此,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創新性與真實性相結合的原則,為學生創設具有一定真實性的教學情境,轉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思考科學問題,進而探尋到解決辦法,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五)接近性與誘發性相結合的原則
情境的創設要遵循接近性與誘發性原則,具體而言就是從學生角度出發,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經驗為依據,創設能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的生動教學情境,以此啟迪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努力思考,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常說采摘水果的時候,要“跳起來拿”。
三、 初中科學課堂情境的創設策略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改變平鋪直敘的教學方法,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與此同時,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究欲望,從而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主動分析,由此讓學生感悟和理解科學的進程,從而享受科學學習的樂趣。教學研究表明,故事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故事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全身心投入科學教學中。我們都知道,科學教材中知識的背后有著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師完全可抓住這一特點來作為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教材,挖掘教材內容背后所蘊含的故事,以此為依據創設故事情境,從而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投入科學學習中,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水的浮力》這一課內容時,筆者給學生講述了阿基米德從浴桶水溢出來的啟發而獲得一種“直覺的頓悟”,從而發現了物體有沉浮規律的故事;或者在講《生物的進化》這一課時,可為學生講達爾文對大自然熱愛的事情,如“達爾文常常利用課下時間到野外去捉昆蟲,并采集動植物制作成標本。”這樣的故事,不僅能靈活地為學生講科學知識,還能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最終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發現與探究意識。講《遺傳與進化》這一內容時,為讓學生認識遺傳和變異的現象,讓學生知道優生的重要性,教師可為學生講達爾文跟其表妹結婚所生的孩子都患有遺傳病的故事。利用豐富的歷史故事,把科學知識融入故事當中,不僅使課題的引入水到渠成,還能調節課堂氛圍,讓科學教學變得更具知識性和趣味性,而且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大大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習思維
古人云:“學貴于思,思源于疑。”可以看出,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的創設問題情境對啟迪學生學習思維有積極作用。如果所設置的科學問題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問題難度引導學生思考,以有效地提升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的興趣,這對引導學生吃透科學知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在初中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采用提問的方式創設問題情境,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啟迪學生學習思維,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水平上得到很大的進步,最終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科學教師在領著學生學習《光的反射平面鏡成像》這節課的內容時,老師可以在給學生講解平面鏡成像原理的時候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上課開始,筆者先給學生演示了一個小實驗,讓學生認真觀察,然后根據實驗過程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實驗過程中老師為什么要用玻璃板而不用普通平面鏡呢?想一想,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平面鏡和桌面不是垂直的還能不能成像?如果成像,那么像在哪里?另外,在實驗過程中燭焰受風的影響,存在安全隱患,蠟燭還會不斷變短,使像與物體不等大,想一想能不能對這個實驗進行改進?”通過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的習慣,不僅能讓學生對科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還能在問題的引領下,讓學生以正確的思路去獨立思考問題,有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創設生活情境,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初中科學是一門集生物、化學、物理、天文、地理知識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所以科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中無處不存在科學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從生活中挖掘一些元素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降低科學知識的學習難度,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科學原理,實現高效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生活情境的巧妙創設,以達到縮短學生與科學間距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以《汽化與液化》這一課教學為例,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主要是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知道什么是沸騰、沸點,培養學生對自然現象中物理規律的探索能力,若按照平鋪直敘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直接記憶相關的知識也能理解和掌握,但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為此,筆者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方式,將科學知識融入其中,在課堂上拿出一個電水壺,在課堂上展示生活中燒水的現象,讓學生認真觀察,這時提出問題:“為什么水燒開后冒出白霧呢?”學生思考一段時間之后再引入汽化與液化的概念,這樣既能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也能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深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科學知識就在我們生活中環境中,全方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分析與理解能力。由此可見,科學這門課程與學生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高度密切的關聯,科學的魅力就在于它源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因此,科學教學活動中,將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進行有機融合是十分必要的。教師應熟練掌握生活化教學的具體開展方式,并且要不斷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進行完善和優化,從而更好地保障教學活動的質量。
(四)創設實驗情境,促進主動探索
實驗是初中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更是探究科學知識的有效途徑,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且對實驗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理,通過開展科學實驗,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將抽象的科學知識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用肉眼看到科學現象,還能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科學知識,對提高學生科學學習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科學課堂上,教學仍以教師為中心,與學生的課堂互動較少,讓學生進行實踐的機會較少,學生對科學的理解能力仍然不高,影響了科學教學的效果。為改善這一現狀,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科學實驗的開展,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創設科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給學生展示鮮活的視覺、聽覺沖擊,讓學生全身心投入科學的實驗步驟中產生超強的責任感,讓學生在認真觀察實驗的同時,產生懷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濃厚興趣。
以《觀察動物——蝸牛》這一個實驗為例,此實驗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趣味性,筆者先拿出課前準備好的蝸牛,學生看到蝸牛之后興趣盎然,相互之間開始對蝸牛的生活習性、特征等方面展開討論,趁著學生熱情高漲,筆者將大家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發放相應的實驗器材,如放大鏡、玻璃板、記錄本等,引導學生開展實驗,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眼、足、口、殼及觸角等部分,并觀察其身體受到刺激時的不同反應,并記錄下來。通過這樣生動有趣的實驗教學方法,不僅能吸引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注意力,還能讓學生對相應的科學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認真投入科學實驗探究中,發現科學知識的趣味性,使其樂于學習,樂于探索,為科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四、 總結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初中科學課堂,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較強的探究欲望,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學習中,開展有效的自主學習,幫助學生學好科學知識,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使情境教學的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進一步實現科學教學的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毛建鋒.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13):55-56.
[2]施煥良.情境教學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10):20-21.
作者簡介:
張夫堅,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