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王平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專家訪談法等綜合研究方法,以寧夏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切入點,對寧夏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的歷史背景、政策法規相關配套情況的現狀、獲批情況及特點等內容進行探究,以期為政府和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整理、保護、傳承和發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寧夏? 區級? 體育非物質文化? 發展? 現狀
中圖分類號:G812.7?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b)-0197-02
1? 寧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歷史背景
寧夏自2003年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建設,制定配套了相應的政策法規、建檔、建立名錄體系、建立傳承基地、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積極探索保護方式,科學管理、規范保護、有效傳承的保護體系基本形成,從而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傳承、發展等整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政策保障。
2? 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配套政策法規情況的現狀分析
通過查詢和調查,寧夏人民政府2005年7月在全國較早制定了《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06年9月1日,由自治區人大頒布實施《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截至2019年6月,先后制定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寧政發[2007]89號)、《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11個配套政策及規定辦法,為寧夏和各市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整理、保護和發展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依據。
3? 寧夏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獲批情況的分析
通過查詢寧夏人民政府網站、寧夏文化和旅游廳,走訪寧夏文化館工作人員和網上查詢,截至2019年6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分別于2007年、2009年、2012年、2016年、2019年批準確定了5批次10大類共87項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體育的劃分類別、表現形式、運動實踐等性質和特征,對4批次10大類共87項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進行分析、歸納和討論,發現具有體育性的項目,大部分存在于項目名錄中的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民俗,以及甚少的傳統技藝中,便于之后的研究,現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歸納分成傳統舞蹈體育類、傳統體育類、傳統技藝體育類、民俗體育類4個主類。
3.1 寧夏第一批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獲批情況的分析
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通知(寧政發[2007]91號)》文件,共批準確定了31項。按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類方法,其中傳統舞蹈體育類有舞獅(海原胡灣獅子、中寧劉廟獅子)、舞龍、隋唐秧歌3個項目;傳統體育類有回族踏腳、何家棍、打梭、方棋、南營武術雜技5個項目;民俗體育類有高臺馬社火1個項目,因此,第一批共有9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2 寧夏第二批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獲批情況的分析
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通知(寧政發[2009]64號)》文件,共批準確定了23項代表作名錄和8項擴展項目名錄。按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類方法,傳統體育類有張家槍、涇源回族“趕?!保ɑ刈迥厩颍?、回族“武術—魚尾劍、魔術—仙人摘豆、雜技—飛叉”5個項目;擴展項目中傳統體育類有方棋1項目,因此,第二批共有6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3 寧夏第三批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獲批情況的分析
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寧政發[2012]91號)》文件,共批準確定了8項代表作名錄和6項擴展項目名錄。按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類方法,其中傳統舞蹈體育類有:黃羊錢鞭、高蹺(辛家高蹺)2個項目;傳統體育類有回族楊氏拳1個項目;擴展項目中傳統舞蹈體育類有舞龍、舞獅2項目,因此,第三批共有5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4 寧夏第四批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獲批情況的分析
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寧政發[2016]3號)》文件,共批準確定了21項代表性項目名錄和10項擴展項目名錄。按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類方法,其中傳統舞蹈體育類有鹽池秧歌1個項目;傳統體育類有回族打毛蛋(涇源)、吆逐、回族穆派魔術3個項目;代表性名錄擴展項目中傳統體育類有回族踏腳(西夏區)、回族木球2個項目,因此,第四批共有6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3.5 寧夏第五批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獲批情況的分析
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五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寧政發〔2019〕15號)》文件,共確定了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30項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7項。按照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類方法,其中傳統體育類有自然門徐氏武術(金鳳區文體旅游局)、鐵柱泉張家武術(鹽池縣文化館)2個項目;代表性名錄擴展項目中傳統舞蹈體育類有舞龍(趙渠舞龍、青銅峽市文化館)、高蹺(高崖高蹺、海原縣文化旅游)2個項目,因此,第五批共有4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基于以上分析和整理,寧夏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30項,其中代表性項目名錄23項,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7個項目。代表性項目名錄23項包括傳統舞蹈體育類有6個項目;傳統體育類有16個項目;民俗體育類有1個項目;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7個項目包括傳統舞蹈體育類有4個項目,傳統體育類有3個項目。
4? 結語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重要的作用和現實意義。寧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堅持科學保護和開發,增強保護與傳承的能力和力度,突出項目的實踐,營造和孕育保護與傳承的環境和條件,使寧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踐化、生活化、形象化、藝術化,能夠活靈活現,達到“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方式和理念,提高保護、傳承與開發的能力,弘揚寧夏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價值,加大和促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興盛和振興,大力實施保護和傳承發展,不斷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和機制,提升寧夏區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能力,使寧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實踐更加活躍。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Z].2005.
[2]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Z].2006.
[3] 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增補本[M].銀川: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