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憶
摘? 要: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現實的社會對于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的要求也更加的苛刻。本文通過查找近些年文獻綜述的方法,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現實狀況進行分析,剖析高校在招收武術專業的學生時所發生的一些問題,并且針對這些現實問題制定出相關的策略。為我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更好發展豐富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武術? 民族傳統體育? 專業問題? 思考
中圖分類號:G85?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b)-0212-02
近些年由于國家課程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專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革新。2011年,教育部對我國傳統武術相關專業進行改革,將民族傳統武術專業更改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主要的原因是將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在高校中進行主要性推廣。隨著近些年時代的不斷變化,無數專業的發展出現了瓶頸期,越來越多的人們對于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技藝產生了迷惑。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現階段的狀態不容樂觀。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選擇專業的同時,對于與傳統的體育項目認識與時代的變革產生了分歧。新形勢下對于武術專業,在未來的推廣與變革過程中,將有了新的培養方向。本文通過對愛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來進行分析與總結。針對不同學生的培養方案和目標進行相關論述。針對所出現的問題制定出相關改革的策略,為我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更好地推廣招生服務。
1? 武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1.1 我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概況
根據2011年普通高等武術傳統體育專業招生目錄。可以得知,我國總體上招收這些專業的學校主要包括體育院校、綜合性院校和師范類院校3種共計44所,其中對于民族傳統武術專業又分套路和散打。與其他專業考研類似,武術與傳統體育專業也分為3個等級,即一類、二類、三類地區。
目前我高校所招收的武術散打套路學生大概是3000人。這其中包括體育教育中武術專項學生,及其相關38所優秀大學所招收的高水平運動員都包括在其中。從整體的招生狀況看,學習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在校生人數相對較少。由于各地區所處的經濟狀況不同,對于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資源開發與建設也參差不齊。
1.2 招生制度不完善
對于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來說,招生采取單獨招生為主。主要是招收一些優秀的退役運動員及其運動成績較好的學生。在招生過程中由各個學校單獨命題考試,在招生的各個環節中,就有很多的弊端,容易出現一些不公平的問題出現。
1.3 生源整體水平較低
各個高校通過單招的形式錄取的各個二級運動員水平的學生。但是實際上有很多的學生沒有達到二級的水平。通過各種各樣的低水平比賽,已獲得二級的標準。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通過短時間的強化武術訓練就能夠達到他們進入到高校的目的。一般對于高校來說,錄取分數要達到600分以上。而對于單招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只需要200~300分之間即可。在這種情況下所招收的各種學生生源主要來自于普通的高中,業余體校及其一些武校。首先在文化課上他們就無法保證,在其它的綜合能力上,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從整體上看所招收的這類學生生源素質一般不高。
1.4 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在不同的高校進行的各種類型學習也是不同。各個學校對于專業學生的定位也是非常模糊,每個學校的培養方案也不相同,精英式的選拔對于學生在各種類型的培養上也是不同,主要分為3種類型,即精英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高校在招收這部分專業學生,對于社會所需要的各種類型人才,也不是確定導致了這些學生在畢業之后,無法順利的就業。
各大高校招收的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參差不齊。這部分學生文化課水平相對較低。對于學校來說,陳舊的培養方案持續了很多年,非體育專業學校對于這部分學生在日常的教育活動過程中僅僅是完成了最初等的課程,無法從深層次的提高學生對于專業水平的水準。多種原因導致了各個學校在招收這部分學生之前,主要是看中了他們的經濟能力,培養他們的目的主要是為學校在日常的比賽當中獲得更多的榮譽。
2?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體系改革的對策分析
2.1 優化生源,控制招生規模
高校在進行專業招生過程中,要提高生源的質量,在分數上對于文化課的要求和術科課程的要求要更加的嚴格,根據每年的就業情況控制招生的規模。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對于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職業水平的認識也不斷的降低。每年對于這方面人才的需求較少,可以適當控制招生的人數,以便于更好地協調市場人才的供求。
2.2 改變培養目標和模式
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求學生能夠學習武術技能的教授,應在現階段對于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下,更多培養學生能夠很好地運用這項技能,并進行多方向的擴展,不僅僅局限于體育教學教師。更重要的培養目標是針對現階段,對于綜合信用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制定出更加適合學生,在社會上應用的專業目標。
傳統的培養模式要求學生在進行學校培養過程中,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模板,制定出學生在每個學期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針對學生對于課程目標的改變。學校對于培養模式的設置也相應的做出一些調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涉及到的相關領域較多,傳統的培養模式主要是針對武術技能學習。改革之后的培養模式要逐漸向體育理論、體育養生相關的一系列內容,更多的培養模式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
2.3 加大教學改革,完善實踐教學
國家在大方向上對于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落實到高校對于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課程要求也相應的進行改革。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更多地結合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識進行結構的教學。從實際出發,進行各種專業的分解。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加大對于課程的改革力度。針對傳統的教學理念,要懷揣著一種改革的心態,進行各種各樣完善性教學的講解。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重點要向道德方向傾斜。傳統的武術教學主要是以技法的練習為主,忽略了對于學生武德的教育。然而在日常的武術專業學生學習過程中,應完善對于學生武術道德的培養,這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參考文獻
[1] 邵濱.崆峒武術概念之界定[J].中華武術(研究),2019,8(1):51-55.
[2] 趙克昌.山西武術發展的困境與突破[J].體育科技,2017,38(5):47-48.
[3] 高濤.武術館校研究現狀及特征分析[J].中華武術(研究),2018,7(9):63-68.
[4] 李虎,鄭茗芥,蘆勝男,等.第15屆全國武術館校套路比賽分析[J].運動,2016(12):27-28.
[5] 周之華,馬建國.武術館校評價體系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23(5):437-44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