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歡
摘? 要: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將建設“健康中國”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本文從大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現狀入手,對導致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進行分析與探討,從國家政策與法規中摸索高校層面如何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相關策略。提出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注重體育意識培養;重視高校體育資源軟件和硬件的建設;大力推進加強高校體育課深化改革;構建高校體質健康管理體系。旨在為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供相關理論參考和可行性方案。
關鍵詞:健康中國? 大學生? 體質健康? 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c)-0004-02
1? 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2015年黨中央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概念。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再次強調深入推進“健康中國”的全面實施[1]。同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推出,重申了“健康”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要求將“健康優先”作為首要原則[2]?!毒V要》還指出:將青少年納入體質健康重點觀測人群。
大學生作為我國人力資源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肩負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從2017年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數據顯示:近年來,雖然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速度放緩,但下降趨勢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3]。因此,本文以“健康中國”為背景,深入闡述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相關問題,提出改善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相關策略,為進一步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持續、全面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2? 目前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狀況概述
2.1 身體形態方面
身高、體重以及BMI指數是評價人體形態、發育水平、身體胖瘦與否的重要衡量指標。2015年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2014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數據顯示:我國大學生的身體形態相關指標身高、體重、胸圍發育水平持續提高[4]。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造成大學生營養過剩,加之缺乏體育運動導致肥胖率升高。研究發現: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與大學生的作息習慣、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健康意識及家庭遺傳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5]。
2.2 身體機能方面
肺活量指數是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身體機能的重要衡量參數,指數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人體機能、身體狀況的好壞。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數據顯示:大學生肺活量指數比早年有回升趨勢,但指數水平仍然較低[4]。近年來,空氣環境的持續惡化和大學生有氧運動的缺乏對大學生心肺功能提出了嚴峻的考驗。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心肺功能是當前緊迫任務。
2.3 身體素質方面
大學生身體素質由速度、耐力、爆發力、柔韌性等素質組成。據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監測結果顯示:大學生身體速度、耐力、爆發力等素質指標全面下滑[4]。與2010年公布的數據相比較,其中:速度素質方面女生下滑明顯,男生整體波動幅度不大;耐力素質方面男生1000m跑成績分別平均下降3.37s,女生800m跑成績分別平均下降3.17s;男女生立定跳遠平均成績分別下降了1.29cm和2.72cm;男生引體向上成績平均下降1.44次;女生仰臥起坐成績平均下降3.02次;柔韌性素質指數女生有所回升,男生下降明顯。由此可見,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依然十分嚴峻[6]。
3? 高校環境下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3.1 大學生日常生活方式
多項研究表明:大學生睡眠質量、飲食狀況對自身體質健康水平的影響顯著。部分同學進入大學后沒有了高中的緊迫感和父母的管束沉迷在電腦或手機上熬夜甚至通宵打游戲,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因此,睡眠質量不佳是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出現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吸煙、酗酒的不良習慣。
3.2 大學生“健商”意識薄弱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學科一直處于弱化的地位。在提高智商水平,“分數為王”的社會大環境負面影響下,同學們長期缺乏“健商”的培養。當下大學生正是缺少了這種對自我運動能力的評價和參與體育運動的意識,才逐漸形成了缺少必要的體育鍛煉,造成了體質下降的局面。
3.3 學校體育資源的缺乏
在學校體育資源這方面,有學者研究指出:場地和器材的缺少、師資力量不足、學校的重視不夠等幾方面的原因造成學校體育的圍局[7]。然而,對于在高校而言,體育資源的不足主要體現在師資和體育場地設施2個方面。首先,體育教師新老交替嚴重,隨著教師“退休潮”的出現,加上高校對新進教師的準入門檻提高等現象,使得高校體育老師隊伍補充困難。其次,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學生數量逐年增加,然而學校由于受到校區面積的影響,體育場地與學生數量不成正比,導致無法良好達到大學體育課的效果。
3.4 體育課程的局限和上課形式的單調
作為公共選修課程的體育課,每周2課時,時長為90min,對于加強大學生身體素質遠遠不夠。體育課程只在大一、大二2個年級開展,導致高年級的同學體質健康急劇下滑。一些高校由于受到種種原因的制約,體育課上課形式還是以田徑、球類、跳操為主,學生在選課時難以選到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這就造成一些學生上課不認真、不積極,身體素質下降。
3.5 體質測試力度與評價體系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已經建立了大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心,但是測試儀器、場地、測試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在具體的測試過程中,由于對儀器的操作熟練程度和測試流程的不同,導致學生體質測試數據與實際值偏差較大。對于測試結果的評價直接以分數來判斷學生的優劣,有失合理和科學性。這樣直接造成了學生“60分萬歲”的負面情緒,并沒有達到讓學生強健體魄、體驗運動魅力、培養終身體育意識的目的。
4? 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策略
4.1 注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強化健康意識的培養
高校應通多渠道、多層面的措施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相關體育活動,在體育課之余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周、健身月等活動,激發學生的體育興趣;開展以體育社團為單位的體育競賽,帶動健康向上的氛圍;借助校園宣傳欄、廣播等傳媒手段,大力宣傳體育文化知識,激發學生運動熱情,繁榮校園體育文化;加強高校宿舍管理制度,對學生生活作息做正確引導,提倡健康生活理念,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4.2 加快完善高校體育資源的配備
首先,高校應加大對體育場館建設的投入,完善體育設施的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運動環境。同時加強對體育場館的管理,提高場館的利用率,為學生運動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和安全保障。其次,積極鼓勵和倡導體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升,減輕體育教師的從業壓力。適當放寬高校體育教師從教門檻,完善體育師資結構,優化體育資源。
4.3 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
首先,合理構建體育健康課程體系,積極倡導“分層次型”和“俱樂部型”體育教學模式的推廣。其次,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適度進行個性化體育教學。針對學生的自身條件的不同,在體育教學方式上運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確保每一位學生到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體育運動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參與感和積極性[8]。合理發揮網絡優勢,創新教學手段,用網絡精品課程、慕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潛力。再次,結合體制測試情況,對薄弱環節加以優先強化,采用個性化運動處方。這種方式能夠契合學生對于體育鍛煉的真實需求,因此也更易于學生接受[8]。最后,建議各高校依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體育課程開設時間,讓高年級的同學也可以持續性地參加體育鍛煉。
4.4 構建高校體質健康管理平臺
有了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心,高校還應積極搭建體質健康管理平臺,將采集的各項信息及原始數據匯總起來,提高管理效率。平臺的建立應含括用戶登錄、學校管理、學生管理、體側數據信息、預警、診斷、自我檢測、干預反饋等模塊。充分利用當前大數據與“互聯網+”時代的優勢,深挖這些珍貴原始資源的內在價值,為國家及研究機構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朱亞成.關于《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若干探討[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30(3):86.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Z].2016.
[3] 晉浩天.我國大學生體質呈下降趨勢,生活方式不健康成主因[N].光明日報,2017-08-18(3).
[4] 國家體育總局.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Z].2014.
[5] 王欣.青少年體質下降的社會因素分析及對策——以安徽省為例[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32(5):29-32.
[6] 陳莉,周偉,蒲庭燕.全民健身計劃下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實施路徑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8,33(1):48-52.
[7] 王登峰.學校體育的困局與破局:在天津市學校體育工作會議上的報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1):1-7.
[8] 李艷梅.基于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