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軍 李會榮
摘 要: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相整合,既展示了多媒體技術的強大功能,又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在散文、詩歌、小說、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活動中,精心設計,創設意境,合理運用電影視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擴大語文課堂的知識容量,實現學生的能力遷移。
關鍵詞:多媒體;語文教學;綜合性學習;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4-0104-02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給語文課堂帶來空前的變化,其具有展示渠道多、信息容量大,跨時空互動交流等特點,將圖片、動畫、聲音、視頻、文字等多種信息融合,重現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自然畫面、生活圖景,營造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情境,讓學生在形、聲、境三方面產生情感共鳴,這是當下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語文課堂。怎樣將多媒體這個優勢與語文教學“無縫”對接,最大限度挖掘學生潛力,提高課堂效率,從而與傳統教學手段相得益彰,是需要廣大教師探索的課題。
一、多媒體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思路
首先,教師在多媒體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牢牢把握住“語文”這一核心,不遺余力地滲透聽說讀寫的訓練,扎扎實實地落實三維一體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教師要對教材認真分析,并根據學情找出處理教材的突破口,精心設計“主問題”和“層級問題”,再決定每個問題的呈現方式,展示時機,預期效果。這一過程就是化“信息”為“知識”的過程。其次,教師要利用動畫、視頻把抽象難懂的知識直觀化,在學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回歸文本,進行再創造。再次,師生要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把獲取的“知識”進行重構、利用,化“知識”為“智慧”。這個過程一定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提問、啟發、點撥、講授,學生的思考、回答(匯報)、朗讀、練習,甚至是“舞之蹈之辯之”,缺一不可。
二、多媒體與語文教學具體融合策略
1.散文、詩歌的多媒體設計重在意境的創設和渲染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散文和詩歌篇目,意境空靈、如詩如畫,描述生動傳神,令人心曠神怡。營造相宜的教學場景和氛圍,就像打開一道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門,可以為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助一臂之力。但許多課件只是一些直觀圖畫的簡單拼合,并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筆者認為應注重整體意境的創設和點染。比如《荷塘月色》,這是一篇寫景抒情、意蘊深遠的美文,在設計課件時,很多教師只是選用“荷花”及荷塘為背景,配上音樂,學生感受最深的是荷花之美,而不是文章意境之美,因此并不利于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后來筆者找到一個Flash配樂朗讀,那幽僻的小路、田田的荷葉、淡淡的荷香、如水的月光不僅讓學生完全沉醉,連老師也入了迷。再如,筆者在設計綜合性學習“我的語文生活”課件時,充分利用詩歌中展現意境美的各類圖畫,山水畫有寫意的特點,水墨圖有古風的特點,以此渲染無與倫比的語文生活環境,似穿越到古代,學生很感興趣。像中國古典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師對當下衣食無憂,整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閱歷不深的中學生講解半天,他們也許仍無法理解。如果設計一些親人離別的動畫,再配上表達思親的樂曲和孤獨寂寞的生活場景,與現實中家人團聚、孩子玩耍的場景形成對比,學生就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詩句的音韻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2.小說教學要合理運用電影視頻
筆者比較反對先看電影片段再分析課文,這樣的后果是,學生先對人物有了一個定型的先入為主的認識,往往很難去認真研讀文本的人物精妙描寫。有些名作,通過影視展現是有局限性的,比如《紅樓夢》《我的叔叔于勒》等。因為書中的人物描寫要更細致更精妙,有影視表演達不到的地方,因此教師要合理運用電影等視頻資料。在設計綜合性學習“走進小說天地”時,筆者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儒林外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等小說,讓學生在學習時要抓住“小說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這一核心,找出主人公(或選段中主要刻畫的人物),先說說他在你心中的印象,然后讀名著,對照印象進一步在腦海中豐滿人物形象,最后截取電影(視頻)中某一個典型鏡頭,加深對人物的認識,并引領學生對演員的演技和人物形象進行適當評價,這樣步步加深感知,從而使人物“活起來”。
3.多媒體設計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忙于操作多媒體,一會兒播視頻,一會兒顯示圖片,一會兒放錄音,賣力地展示著精心選擇的各種材料,儼然一個稱職的“技師”。但是,教師要清醒地知道,多媒體僅僅是一種輔助手段,絕不能代替教師的教學本身,教師也不能被多媒體捆綁住手腳,變為多媒體的傀儡,要在教學設計中靈活運用多媒體。如在設計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時,筆者就采用小組合作探討的形式展開,在小組內分享個人問卷結果,對照同學的情況,尋找差距,分析原因,開出“藥方”。接著繼續合作,各小組選擇一本著作,并明確分工,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匯報交流,或播視頻,或展示圖片,或配樂誦讀,形式多樣,精彩紛呈,這就使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發揮。
4.擴大知識容量,實現能力遷移
有人說,多媒體就像“萬花筒”,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加多元化、逼真化、形象化,使得“課堂像一塊磁石,緊緊吸引住學生們的眼球”,能夠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如組織開展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時,因為內容極其豐富,如果僅是口頭表達,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借助網絡技術,教師可讓學生分小組從愛國人物、愛國詩詞、愛國名言三個板塊搜集資料。每一板塊再多角度細分,如古代、近現代、當代,或偏重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等。學生向大家展現分享的形式可以更加豐富多彩,或個人,或小組,可以綜合運用各種多媒體技術,以講故事、朗誦、唱歌、解說、評論等形式將相關內容呈現出來。這樣就會使得課堂氛圍活躍,學生積極性高漲,大容量的課堂顯得井然有序,學生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遷移。
三、結束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其實關于多媒體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需要研究的問題太多,筆者以上觀點也只是皮毛之見。但語文教學要提高效率,就要敢于突破傳統的不足,在嘗試與探索中積累經驗,逐步使多媒體成為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催化劑”,而不是擺設。教師設計課件要簡明扼要,簡單明了,注意文字與圖片協調,色彩基調和諧統一,布局合理。因為這種嚴謹求實的風格,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視覺沖擊和“文字佳肴”,更是對學生思想和注意力的一種形而上的集中。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才可能跟著教師在文字的海洋暢游,在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文體編織的五彩天空中翱翔,去尋找教師指引著的燈塔,確保不會迷失方向。
參考文獻:
[1]李沂巖.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與策略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8.
[2]眭春梅.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語文教學效率[J].江西教育,2017(36).
[3]薛白.優化多媒體教學開辟初中語文課堂新天地[J].現代語文,2017(04).
[4]孫棟.淺論初中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2015(08).
[5]吳媛媛.核心素養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幾點體現——以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為例[J].基礎教育參考,2018(01).
[6]丁玉晴.“部編本”語文教材:語文素養落到實處[J].學語文,2018(0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Wang Lijun1, Li Huirong2
(1.Minqin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2.No. 5 Middle School, Minqin County,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not only shows the powerful func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but also im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prose, poetry, novel and comprehensive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design, create artistic conception, reasonably use movie video, adopt the way of independent, cooperative and inquiry learning, expand the knowledge capacity of Chinese classroom, and realize the ability transfer of students.
Key words: multimedia; Chinese teaching; comprehensive learning; situation creation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綜合性學習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8]GHB1303)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立軍(1974-),男,甘肅民勤人,副高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李會榮(1978-),女,甘肅民勤人,一級教師,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